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并发尿崩症诊治及病因分析

2018-01-14 05:09朱雪娟胡丽华马葵芬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失血性垂体尿量

朱雪娟 胡丽华⋆ 马葵芬

尿崩症(DI)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精氨酸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或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2],通常尿量>4000ml。前者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称为中枢性尿崩症(CDI),后者因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称为肾性尿崩症(NDI)。其临床特点均为多尿、烦渴、低比重尿或低渗尿。本资料中的7例异位妊娠患者术后低血压持续时间长,因病情危重,均在剖腹探查+输卵管切除术毕转入ICU监护治疗,术后第3天起该7例患者陆续出现尿崩症状,作者查阅过国内外文献,较有这方面报道,现为分析及探讨异位妊娠术后发生尿崩的机制,就临床资料、诊治经过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共收治因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13例,年龄19~39岁,平均28.7岁。主因突发下腹疼痛起病,经休息不能缓解而来本院求诊,首诊医生体格检查腹部压痛(+),有停经史及尿检妊娠试验(+),转诊妇科后进一步行腹部B超和盆腔CT明确“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出血”,给予完善术前准备后均在全身麻醉下剖腹探查并终止妊娠手术,术程中给予输血、输液等扩容抗休克治疗后,循环不能稳定的有7例,平均动脉压<60mmHg,麻醉师给予加用多巴胺调升血压,术毕血压改善仍不理想,为进一步监护治疗术毕转入重症医学科(ICU),其中有2例带气管插管转入。本科给予进一步申请输注红细胞改善贫血、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浙江济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扩容抗休克治疗后,6例患者血压趋于稳定,术后24h内撤升压药,但其中有1例患者始终血压欠稳定,第6天改用间羟胺微泵静脉注射[6.7~33.5μg/(kg·h)]升压。7例患者陆续在术后第3天起出现尿量增多,其24h尿量达4000~10000ml,并伴有烦渴和多饮,夜尿显著增多,监测血糖正常。该7例患者既往体健,均为育龄妇女,年龄19~33岁,平均年龄25.3岁。无心肾脑疾病,无糖尿病及其它内分泌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7例患者首先给予重症监护,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进一步申请输注红细胞改善贫血,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1000ml即刻扩容抗休克治疗及对症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该7例患者尿比重在1.001~1.005,尿渗透压为150~180mOsm/L。入ICU复查血常规有2例血红蛋白<6g,余下5例血色素在6~9g之间。其中尿崩持续时间较长的1个病例,其8点、16点、24点三个时间点分别抽血查血皮质醇激素为36μg/L;31μg/L;74μg/L;其皮质醇实验室指标均较偏低,而甲状腺功能正常,生殖激素也正常。

6例患者血压趋于稳定,术后24h内陆续撤离升压药,2例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但患者逐渐出现尿量增多,早期考虑为扩容后容量性利尿,监测CVP6~8cmH2O之间,给予控制静脉液体入量,限饮,并监测电解质,记录24h尿量,但患者尿量进行性增多,至术后第3天其24h尿量达4000~10000ml,且患者渴感严重,监测血糖正常,遂于第3天给予口服弥凝片(1~2片,口服,1次/~12h),1例第4天后尿崩症状缓解,5例至第7天后尿崩症状缓解,此6例患者弥凝片至第14天陆续减量后停用。其中有1例患者始终血压不稳定,24h尿量仍>4000ml,遂于第5天改用间羟胺微泵静脉注射[6.7~33.5μg/(kg·h)]升压,鉴于口服弥凝效果不佳,术后第7天给予皮下注射垂体后叶6U,1次/8h,尿量略减少,但第14天尿量再次增多,24h尿量持续>6000ml,尿比重1.003,复查晨8时皮质醇29μg/L,显著较前降低,遂予加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早7时口服40mg,16时口服20mg),并继续联合抗利尿治疗,至第20天尿崩症状好转,血压趋于稳定,撤间羟胺微泵静脉注射,并停垂体后叶素,继续口服弥凝片后转出ICU,在专科病房醋酸氢化可的松减量维持1周后停用(早7时口服20mg),至26天尿量恢复正常,停用抗利尿激素弥凝片。此后随访2个月,均无再发尿崩症状,复查皮质醇指标正常。

3 讨论

本资料7例异位妊娠术后第3天起陆续继发多尿,根据其临床化验,尤其是尿比重低于正常下限,而肾功能指标正常,血糖不高,结合临床多尿多饮、烦渴,继发性尿崩症诊断明确[1],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分析临床病史资料,7例异位妊娠术后继发尿崩症的患者,均因较另6例未并发尿崩症患者的低血压持续时间长,年龄也相对较轻,且既往体健,可能机体对失血的调节和耐受能力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就诊时间,可能在就诊前已低血压和贫血一段时间,经急诊剖腹探查手术终止妊娠及抗休克治疗后,仍存在失血性休克和中重度贫血而转入ICU监护治疗。动脉血压的降低,可影响脑血流量,使垂体、下丘脑等脑组织缺血缺氧,尤其是垂体前叶血流量的降低,而致垂体功能受损,导致相关内分泌功能抑制,出现尿崩症状,再加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引起外周动脉痉挛甚至阻塞,使垂体动脉血供减少,垂体后叶受损,表现出尿崩的症状,国内外少见报道。本组病例均有失血性休克,术后仍有中重贫血,第3天起陆续出现多尿,尿崩症状,5~7d达高峰,其中有1例持续时间较长,而其低血压持续时间也较长,导致垂体缺血缺氧细胞性水肿有关,术后72h出现多尿,与垂体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后正处于水肿高峰期有关。本组病例多尿基本持续1周缓解,而1周后脑垂体水肿渐退,作者认为较符合类似席汉综合征尿崩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失血性休克继发为暂时性尿崩症的发生,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休克进展期,诸多内分泌激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Ⅱ、PGS、TXS及休克毒素等加重了重要器官垂体和肾脏有损害[3-4]。(2)纠正休克后ADH分泌降低,以及5-羟色胺代谢紊乱,降低了肾脏对ADH的反应性[5]。(3)休克后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整内环境平衡,将治疗中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6];随其功能恢复,肾滤过率增加,出现代偿性多尿。

综上所述,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是否并发尿崩症,不仅与患者出血量的多少、休克时间的长短以及患者是否尽早就医均有着较大关系,还与急诊、首诊医师早期抗休克抢救治疗及手术治疗时机有关,及术中、术后贫血改善的程度呈正相关,因为尿崩症的发生不仅与低血压持续时间有关,也与贫血的严重程度有关,需临床急救医生提高警惕,保持患者足够的平均动脉压,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加之积极有效的抗克治疗及手术时机的把握,从而避免垂体、下丘脑等脑组织缺血缺氧,是杜绝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并发尿崩症的关键。对于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一旦出现多尿多饮多渴症状,及时查尿比重和皮质醇功能,进一步行禁水加压试验,尽早给予准确诊断,只要早期给予抗利尿激素等药物治疗,积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其垂体功能损害大多数是可以逆转恢复,并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7-8]。

猜你喜欢
失血性垂体尿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成人垂体柄重复畸形合并拉特克裂囊肿1例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