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茶园轻简高效有机化建设管理初探

2018-01-15 17:00阮英东余建民邓友军朱丽
中国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房县茶苗建园

阮英东,余建民,邓友军,朱丽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农业局,442100

“茶之饮,发乎神农”。据史记载湖北房县及周边地区是神农尝百草之地,是绿茶生产的北缘地带。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水质清冽,春夏季节晓雾弥漫,光照适中,生产的绿茶具有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成茶条索均匀,白毫显露,油润有光泽,香气浓郁,滋味醇和,汤清叶绿等特点,产品质量上乘,是众多茶叶专家公认的最佳有机高香绿茶产区。但房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和财政投入能力有限,采取传统的茶园建设和管理模式,用工多、投资大、成园慢,茶园基地规模难以快速扩张。自2008年开始,房县开展山区有机茶园建设与管理创新,采用“两统五改”的建园模式,推广“双行双株高垄畦作”轻简高效种植管理技术,取得了“一年建设,三年采摘,五年丰产,产值过万”的实际效果。经过几年努力,全县茶园面积由2007年的2 100 hm2迅速上升到2016年的9 300 hm2,茶叶产量由2007年150 t上升到2016年的1 100 t,逐步形成了一套能够体现山区特色的茶园轻简高效有机化建设管理技术,茶叶产业也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在产业扶贫和精准脱贫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茶园建设

1.建园地点选择

选择远离城镇、工矿企业,生态条件良好的10°~15°缓坡地或者平地建园,土壤以黄壤和黄棕壤为好,土壤pH值4.5~6.5,土壤有机质1%以上,土层厚度30 cm以上,土壤不能有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历史。新建茶园必须交通便利,周边附近农户较多,便于集中采摘劳力及肥料和鲜叶的运输。不提倡选择远离人烟的高山陡坡建园,避免先建后荒、劳而无功的现象发生。

2.品种选择

选择对房县环境较为适应,发芽早、芽头多、持嫩性强,适宜制作芽茶和高档毛尖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和鄂茶1号等。

3.建园模式选择

采用“两统五改”的建园模式,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措施,改集体建园为分户经营、改零星分散为集中连片、改高山坡地建园为低山平地建园、改抽槽换土为起垄作畦、改单一种植为立体栽培。这种建园模式建设666.7 m2茶园仅需3~4个劳动力,建园后出苗整齐,前期生长快,封园早,因为采用立体栽培,建园后的1~3年茶叶虽未见效益,但有其他间作作物增收,基本不影响农民收入,与传统的茶园建设模式相比,每666.7 m2可减少建设成本1 000~1 500元。

4.茶园建设技术

(1)土地整治

规划建园的地块待秋季作物收获后要迅速全园深翻、碎土平整,准备建园。

(2)起垄作畦

建设地块要因地就势,沿等高线方向起垄作畦,畦面宽80 cm,高20 cm,畦面间距70 cm,畦面土壤要熟化疏松。

(3)播种覆盖

11月中下旬,选择福鼎大白茶或鄂茶1号良种,采用“丁”字型穴播法,每穴播种8~10粒,畦内行距40 cm,穴距25 cm,每666.7 m2播种量30 kg左右,播种后覆土10 cm,有条件的畦面可采用作物秸秆覆盖,保温保湿保全苗。

(4)配套路渠等基础设施

坡地茶园可因势就形建设蓄水窖、排灌渠和积肥池,配套肥料和鲜叶运输作业道路,平地茶园要注重围沟、中沟、厢沟“三沟”配套建设和作业道、隔离带建设。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过程中,坡地茶园一定要沿坡顶采取科学落差修建竹节式排水沟,防止夏季暴雨冲毁茶园。

(5)连片规模

建设茶园要注重保护原有植被和利用山区地形,采用小分散大集中的规模相对连片,最适合的连片规模为20.00~33.33 hm2,便于科学规划和组织生产加工。规模过小不利于加工厂建设,规模过大难以有效组织采摘劳力,且易于形成较大规模的病虫危害。

二、栽培管理

1.除草

传统建设茶园常采用单一种茶模式,在茶树幼苗期,杂草疯长,多采用人工拔除,造成除草用工量大和草死苗断根的现象。近年来,房县的新建茶园采用立体种植模式,第一年春季在畦间种植玉米,5—6月待茶苗出土时,一方面玉米起到遮阴作用,可保证茶苗出土整齐;另一方面玉米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保证茶苗不受杂草危害。第二至第三年,畦间间作黄豆或者花生等矮杆作物,防治杂草。通过间作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以短养长”的作用;另一方面除草效果事半功倍。

2.施肥

幼龄茶园以施用有机肥为主,采取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重视基肥和追肥,实施平衡施肥。基肥主要使用腐熟的粪肥、沼液、堆肥、饼肥等,添加适量的化学复合肥,666.7 m2茶园施基肥500~1 000 kg,采用沟施,于10月中下旬在畦面两行茶苗间开沟,沟深15 cm左右,均匀施肥后覆土;追肥以腐熟的沼液为主配合适量尿素,抢在雨前浇施或者撒施,追肥要掌握适量多次。9月后要停止速效氮肥的施用,防止茶苗旺长,冬季遭受冻害。

3.间苗定苗

传统建园模式,茶种用量较大,单位面积内茶苗密度太大,造成茶树丛生,成园后叶层较薄,芽头较小,茶园老化快。近年来,房县茶园建设中在茶苗出土后的第二年春季进行间苗定苗工作,方法是每穴选两株强壮苗留下,其余茶苗用快刀自基部切除,忌用手拔法间苗,防止茶树幼苗根系缠绕在一起,损伤留下茶苗的根系,影响茶苗生长。间苗定苗后的茶园形成了双行双株高垄畦作栽培模式,这种模式茶苗长势强、成园快、芽头壮、高产稳产。

4.茶蓬培养

优良的树冠是茶园获得高产高效的基础,茶园树冠培养要及早进行,一般从茶苗生长的第二年就进行整形修剪培养树冠,山地茶园多培养弧形的树冠,以利于通风透光和扩大采摘面积。间苗定苗后,当茶苗长到25 cm时留20 cm高进行第一次整形修剪,以后每长高20 cm整形修剪1次,在茶苗长到3年时可整形修剪5~6次,此时树冠高度达到80~100 cm,茶树枝条粗壮,分枝级数明显,树冠叶层厚,芽叶肥大。

5.土壤耕作

幼龄茶园要注重浅耕,多在茶苗生产季节结合施肥、除草时进行,浅耕深度一般为10 cm左右。深耕多在茶园秋施基肥时配合进行,耕深一般15~20 cm。1~3年的幼龄茶园在茶行间进行粮、菜、果、药套种,可以起到防治杂草、增加收入、改良土壤等作用。夏季高温季节和冬季用作物秸秆或杂草在茶行间覆盖,茶园覆盖能改善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夏季能降温增湿,冬季能御寒保墒,防止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6.病虫害防治

房县茶园多处在山区,生态环境相对封闭,单块茶园面积较小,病虫基数低,为生产高档有机绿茶创造了有利条件,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对简单。一是冬季抓好清园消毒,对茶苗喷洒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将修剪后的枯枝落叶集中焚烧,降低土壤中的病虫基数;二是秋冬季结合施肥对土壤进行深耕,降低病虫的越冬基数;三是在茶园安置频振式杀虫灯,放置色板诱杀害虫。

猜你喜欢
房县茶苗建园
蓝莓建园技术
苹果建园技术
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
Eddie the Eagle
茶桑示范基地高标准建园技术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如何保证无性系茶苗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