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全面提升衢州市茶产业发展水平

2018-01-15 17:00顾冬珍程慧林
中国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衢州市茶园茶文化

顾冬珍,程慧林

1.衢州市茶文化研究会,324000;2.衢州市农业局特产站,324000

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具有生态优势。绿色发展是贯穿“十三五”期间的一条主线。茶产业绿色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衢州市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茶树良种化、制茶工艺、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产业规模、品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提升衢州茶产业发展水平,在绿色发展中承担更多责任,笔者深入茶区开展调研,提出全面提升衢州茶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衢州茶产业发展历史

1.从有史记载到解放前期

衢州市已有1 200多年的种茶史。宋崇宁元年(1102)即在衢城设茶务实行专卖。明代龙游县方山茶已是贡品,明正德六年江山仙霞关“四丛茶树”被封为“御茶”。1941年9月,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航埠镇万川村获准把东南茶叶改良总场改组为中国茶叶研究所(属财政部贸易委员会),首创中国茶叶研究所,在中国茶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2.1949—1984年

1949年全市茶园面积只有860 hm2,总产量290 t。茶叶作为出口创汇农产品,受到政府重视,发展较快。1984年茶园面积达到顶峰的1.8万hm2,不过产品均为大宗茶,平均单产低于全省平均值,效益不高。

3.1985—1999年

该阶段主要特点是名优茶发展初见成效。茶类结构开始调整,虽然茶园面积逐年下降,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茶叶产值却稳步上升,尤其是名优茶开发效果明显,给茶农带来实惠。1999年末全市名优茶产量占总产量15%,但产值占66%。江山绿牡丹、开化龙顶分别获全国名茶称号。

4.2000年至今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茶产业步入转型升级,向绿色农业发展。茶叶产品向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转变。茶树品种向良种化、特色化发展,茶叶加工向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茶厂向清洁化、连续化发展。茶延伸产品向食品、保健品、药品发展。茶园向生态美丽园林化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采摘茶园面积1.4万hm2,已建成标准化生产美丽茶园约1 133.3 hm2,其中千亩以上茶园4个,面积283.3 hm2。全市茶叶总产量8 242 t、总产值11.1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占48.12%、产值占90.54%。

二、衢州茶产业现状

1.茶园改造,推进种植水平提高

截至2017年底,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9 333.3 hm2,占采摘面积的68%。立足本地茶树资源优势,开展了适合本地茶叶生产的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如龙游县的“圣堂白雪”黄茶品种(中黄三号)面积已超过133.3 hm2。适合生产“开化龙顶”、“江山万年红”的茶树良种在选育之中。做到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率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有机肥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机茶生产企业25家,生产面积866.7 hm2。茶园推广行间套种阔叶林植物,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改善鲜叶品质,增效明显。

2.制茶工艺改进,茶叶加工水平提升

近5年来改造初制茶厂226家,建成标准化名茶厂16家、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22条,年加工能力1 955 t,占总名优茶产量的49%。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利用名茶采摘后剩余茶叶原料进行加工的精深加工企业7家,2017年消化茶叶2.45万t,实现产值4.5亿元。

3.茶叶主体壮大,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现有茶叶生产经营规模企业179家,其中销售额千万元以上企业9家。茶叶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全市有乡级以上茶叶市场6家,2017年交易量2 803 t,年交易额5.8亿元。开化龙顶茶炒制技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化龙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等品牌效应正处在上升期,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开化龙顶品牌价值达20.46亿元,江山绿牡丹品牌价值达5.84亿元。

4.产业联动,推进多元化发展渐有成效

建立茶产业综合示范园,推动茶园、茶厂和精深加工、茶休闲和茶文化合作,延长茶叶加工产业链。以现有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为基础,配套建设餐饮、度假、体验、自驾等设施,建设休闲观光园区。推出采茶乐、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等茶文化旅游项目,实现茶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全市从事第三产业人数1.3万人,第三产业创造产值5.36亿,比2016年增长50%。

三、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

2017年全市采摘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分别占全省采摘茶园总面积的6.8%、茶叶总产量的4.1%,茶叶产值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5.8%,其中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名优茶总产量的4.7%、总产值的6.2%。

2.加工产业化水平不高

全市有600多家茶叶加工厂,产值普遍处于千万元以下,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从事茶叶精深加工的企业不多。由于技术、人才、政策等原因,没有充分利用中低档茶及夏茶修剪后的废弃枝条等再生资源,在茶食品、茶食品添加剂、茶叶饲料、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功能性终端产品开发上刚刚起步。产业化程度低,上下游产业链并未完全形成,循环利用率不高。

3.品牌市场影响力偏弱

公共品牌建设滞后。除开化龙顶外,缺乏区域性的知名品牌,消费者认知度不高。茶叶品牌以企业为主各自创建,较为杂乱,造成资源分散,未形成合力。

4.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尽管全市茶产业已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仍以分散、小规模经营为主,组织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技术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加工、营销、出口大户,原料外购较多,对本地茶产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5.生产投入不足

茶叶的投资回报期较长,茶园的许多临时设施因无产权证等原因,制约了企业融资。多数小规模经营主体在加工场所方面舍不得投资进行优化改造,家庭小作坊式加工厂依然存在。加工机械是老设备、单体机械,成套先进生产线较少,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6.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

采茶的季节性较突出,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而名优茶采摘由于鲜叶要求精细,限于生产条件和技术问题,目前还没有适用的机械可以代替,加上产茶季节与相关农事季节重叠,造成劳动力紧张,采茶工资呈逐年上升趋势。“采摘难”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名茶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7.茶文化氛围不浓

对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作用的认识不足,大量的茶史茶诗、茶人茶事、茶具茶俗未被很好地加以保护挖掘,许多茶元素、历史遗存正在消失。茶产业缺乏茶文化的支撑,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茶文化旅游商品档次不高,满足不了旅游者多层次需求,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卖点,竞争力不高。

8.茶叶科技队伍薄弱

由于受编制的限制,市县两级从事茶叶科研、推广和加工的科技人员不到10人。科技人才少,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茶叶深加工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严重不足。

四、全面提升茶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种好茶,推进茶园向良种化、生态化、标准化发展

加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绿茶、白茶、黄茶等优质新种源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大力推广优质无性系良种,重点支持有规模的示范性老茶园改种换植,争取到“十三五”末茶树无性系良种比重达到80%。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效保护涵养优质水源。推广茶园行间套种阔叶林植物等,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加快生态化示范标准茶园建设。建立完善茶园投入品管理体系、病虫害绿色防治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加强检测中心建设,加大茶产品抽检力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2.制好茶,推进茶叶加工向清洁化、精深化发展

按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生态化”的要求,着力扶持茶叶优势产区的标准化名茶厂建设,提升名优茶质量安全、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探索茶园管理、采摘与加工全程“机器换人”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进茶产业“机器换人”。重点扶持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引导其在茶农联动、技术创新、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多作探索、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鼓励茶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学系等科研院所深入开展合作,从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入手,加强茶叶精深加工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加对夏秋茶、大宗茶的综合利用,丰富茶类品种,加大终端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3.销好茶,推进茶叶营销向品牌化、电商化发展

品牌就是经济价值,就是核心竞争力。一是提升区域整体形象。聘请专业策划公司对衢州市整体形象进行品牌策划、宣传运作,提升区域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衢州优质生态的价值在区域形象上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培育主导茶品牌。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专业运作”的思路,实施“区域茶品牌+企业茶品牌”的双品牌战略。鉴于开化龙顶品牌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以开化龙顶作为整合平台,统筹推进区域茶品牌的整合。鼓励引导茶企主动顺应“互联网+”新常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创新推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4.拓展茶,推进茶产业向多元化融合发展

推动茶与文化融合发展,文化创造价值,文化茶才是好的经济茶。一是主动融入区域传统文化。衢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其中许多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以南孔为主旨的儒茶文化,以烂柯山为主旨的道茶文化,以药王山为主旨的药茶养生文化等。衢州市的茶产业要与区域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从而走得更远。二是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加强对古茶树、茶文物等的保护。三是大力营造茶文化社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茶文化氛围,让茶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推动茶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抓住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的发展机遇,主动对接,加快推动茶与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立足本市,突出茶主题旅游线路,重点谋划以开化国家公园、江郎山世遗等为代表的茶乡游精品路线;另一方面,包装推出一批茶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引入市外资本、工商资本,推动茶与休闲文化旅游的融合联动发展。

5.重视茶,加大支持,保障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衢州市茶产业发展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不定期召集研究茶产业发展事项。二是科学谋划。在对各地茶叶资源和生产现状开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好全市域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谋划项目,细化任务,逐年落实。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加快衢州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支持品牌整合、龙头培育、名茶特色小镇、全产业链示范县建设等。四是强化科技等多元化服务。加大茶叶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充实全市茶叶科技人员队伍,增强基层科技人才力量。对茶叶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聘用等予以适当政策倾斜。支持涉茶行业协会、茶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开展研究、助推发展,多层次提供优质服务。

猜你喜欢
衢州市茶园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园飘香
茶文化的“办案经”
周宁生态茶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