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中医范儿

2018-01-15 09:44宋攀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20期
关键词:附院中医药医疗

文/本刊记者 宋攀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为满足民众日益维新的就医需求蹚路子、想法子,开创了医院发展的新局面。

翻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中大一附院”)的“简历”,几个名头赫然在列: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百佳医院。这些醒目的称谓,无言地向每一个造访者彰显着“她”的国家责任、社会担当;而“改革”“研究”“国际合作”的字眼则又注定创新、开放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家医院的血脉传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理团队

战略发展观维新

医院发展方向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否带领医院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结合医院实际,调整医院发展战略,是医院领头人的一大考验。该院院长朱明军在创新方面垂先示范。今年53岁的朱明军,任职院长的5年时间里横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据朱明军介绍,与国家五年规划更迭随行的是医院战略发展观的维新。朱明军告诉《中国医院院长》,目前,医院正在完成从“研究型”医院向“学术型”医院的战略转型。而这样的转型与医院职能、发展形势密不可分。

回顾河中大一附院发展历程,2008年12月是一个值得所有河中大一附院人刻骨铭心的月份。在这个月,医院顺利通过评估,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这个项目被业内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中医药领域财政投入最大、重视程度最高、行业内外关注度最高的一项基础性建设项目,是中医药发展一次难得的极好机遇。

强者总是善于把握机遇。朱明军上任后,牢牢地抓住了这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握纲提领,顺势朝着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目标迈进。对于研究型医院的内涵,朱明军也一直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说:“要把医院建设成为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基地。不是所有病种,而是在重大的慢性病、传染病方面,做出中医药的重要贡献。进一步来讲,就是要把医院打造成重大疾病的中医药方案制定中心、疗效评价中心、技术的推广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对外交流窗口。”朱明军介绍,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医院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观指引下前进的。

为此,医院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研究型医院体系支撑,成果频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1项,医院心血管、肺病等病种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6项,充分彰显了河南省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

“夫志当存高远”,不安于现状,向更高目标进发是一个人奋发有为的源泉,对一家追求卓越的医院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研究型医院建设取得重点突破后,进入“十三五”,医院领导层以点带面吹响了全面建设“学院型医院”的集结号。朱明军阐释此发展观表示,打造学院型医院,就是意味着河中大附一院必须发展成为四个中心:第一,必须成为医疗技术和研究中心;第二,作为中医院,必须成为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中心;第三,作为教学医院,必须成为人才培养中心。第四;必须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设备的研发中心。

研究型医院向学院型医院的转型,意味着医院医教研发展由单轮驱动转换为四轮协同驱动。“医、教、研哪个更重要?对我们要建的学院型医院来说,三个同等重要。怎么能够把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做好?这需要我们医院整个的发展方向有所改变。”

朱明军还特别指出,医院发展到一定阶段,医院管理水平也须同步跃升,也就是说,在医教研之外,还要再加一个“管”字。在朱明军看来,医院管理水平决定了一家医院发展的速度和高度。

从上世纪50年代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所,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中医医院,河中大一附院走过了64年的光阴。64年来,医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近年来,医院年门诊诊疗人次、年住院患者数更是屡创新高,2016年分别达223万、6.18万。治愈好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逐年增加,分别为99.4%、99.8%。今年4月,随着占地面积268亩,总投资34亿元,设计门诊接诊量5100人/日,总床位1700张的新院区开工,医院迎来新一轮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一位优秀的医院领导者就好像是一位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要求严格、颇有忧患意识的朱明军连用两个“是不是”警惕医院管理成为发展的掣肘。他说:“作为中医院来讲,我们医院建设也就短短的不到70年,医院管理是不是已经很科学、很规范、很精细?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运转优势?医院发展至今,如果不能够反过头来,很好地把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那这家医院走不远。”

而对于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朱明军已经成竹在胸。在他看来,医院管理需要在整体上规划好体系,并紧扣“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科研创新”两大目标设计蓝图,最终实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绩效管理、人才培养的管理、后勤管理等的次第改进,不断提升。

2013年,这家省级大型中医院以国际优秀的医院管理体系为标杆,开始着手准备JCI认证。至此,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在河中大一附院人的心中开始生根发芽,一场涉及全院各个角落的精细化、规范化改造大幕正式拉开。

新型手段护航中医药质量与安全

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说,取得患者的认可和百姓的信任无上荣光。在河中大一附院行政办公楼接待室,落地放着一位患者家属送来的玻璃牌匾,只见洋洋洒洒的毛笔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们常常赞誉医院医生是悬壶济世、妙手回春,可我看到的是,真正的好医院好医生,不仅是用精湛的艺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大爱之心放射的光芒去照亮患者内心深处那盏摇摇欲坠的微弱的灯……他们以绝不言弃的执着担当、神勇果断地在扑朔迷离的风险中抓住转机,把游丝变成了揽绳,有力地挽住了宝贵生命……”这“生命”的主人是一位96岁高龄,反复住院,终得康复的老人。

“在郑州,孩子从小到大生病不去河中大一附院,那是不可能的。”一位久居郑州的朱女士说。

在这些信任的背后,是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筑起的强大后盾。

突出中医特色,“古今贯通、精医济世,方有别、医无界”是河中大一附院的办院理念。然而,与西医不同,中医药在诊疗方式和模式方面存在特殊性。主管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副院长李素云表示,医院视医疗质量与安全为立身之本,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医院开拓性地为中医医院的质量与安全量身定制了多种管理措施。

中医有很多特色的诊疗技术,对这些特色技术的管理是医院中医药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据李素云介绍,国家层面对中医特色技术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国家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级管理,比如说很多手术要分级,但是中医方面还没有这样的分级,在管理上,我们在这一块儿下了更大的功夫。”李素云表示。

据李素云介绍,针对缺乏行业技术规范的病种,医院以临床科研为支撑,制定了本院的中医技术规范。以冬病夏治的三伏贴为例,其对一些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究竟对哪一种病效果最好?具体到每一种病的治疗,贴多长时间效果最好?对哪类人群最好?……医院会围绕着适应证、适宜人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技术规范。医院每年还会举办中医特色的治疗培训班,带动整个地区甚至全国的诊疗规范。

此外,医院还以JCI评审为契机,自主创新了技术备案制和医师授权制。在河中大一附院,每个临床科室都设有中医特色治疗室,可以提供灸疗、穴位贴敷、火罐等医疗服务。根据技术备案制的要求,这些科室每开设一项中医特色技术,均要在医院备案,由医务部进行准入把关、考核监控。并且,针对每一项技术,也并不是科室所有医生均能开展,需要经过医院的授权,通过医院培训、考核,的医生才能从事。李素云说,通过医师授权制度,医院不良反应报告事件大大下降。

提升医疗质量,河中大一附院在中医诊疗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试点科室,如消化科、呼吸科、心血管科、脑病科、儿科按照全新的诊疗一体化模式建设,即将专科内不同的亚专业在物理空间上聚合成一个诊疗单元。这一模式大大方便患者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此外,针对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全流程管理,医院还开展了中医处方点评、院内重大手术院长审批、病例模块化设计……

严把质量安全关,除了看好“医”,还有兼顾“药”。在中药方面,“十八反、十九畏”是配伍大忌。千百年来,这“十八反、十九畏”的谚语依赖医生自己背诵、记忆,在劳累、繁忙时,如果一时疏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存在很高的医疗安全隐患。如今,在河中大一附院,先进的医疗信息化先进技术已经为“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大忌守好了防线。如果医生在开处方时,同时出现两种药的配伍禁忌,信息系统便会给予红色警示。类似的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严防医疗质量隐患的措施还有很多……

中医院智慧先锋

如果把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比作一场战役,那么,医院信息化建设既是一辆作战精良的战车,又是一个灵敏精准的情报收集器。在该院主管医院信息化应用的副院长赵敏看来,医院信息化建设要肩负起两大使命:对外,医院信息化建设要面向患者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体验;对内,要面向医护和管理人员,构建信息集成平台和大数据库,为医、教、研、管提供决策支持。

回顾医院信息化建设之路,赵敏颇为感慨。他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在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之前,与其他多数医院类似,自建设以来,医院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医院的管理经营,难以承担“以患者为中心”和“服务医护工作”的大任。这意味着必须打造医院信息系统的2.0版本。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业内有两句调侃:“信息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无底洞。”赵敏坦言,当时,摆在医院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投入大量资金,对旧的系统彻底推倒重来,而相应的预算达到1000万元以上;另一条路是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诊疗为主线,以电子病历为抓手进行功能升级改造。根据实际情况,医院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结果以不到160万元的投入便达到了目的。

谈及秘诀,赵敏表示:“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完全依靠医院自身力量进行调研,充分调研、确定功能需求后,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由第三方公司和医院信息建设团队进行技术联合攻关。最终,医院成功实施了HIS和电子病的功能优化升级,初步建成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平台。”

如今,在河中大一附院,160台医疗自助服务终端,遍布急诊、门诊各诊区、医技检查区以及住院部,实现“无盲区”覆盖,齐全的功能可完全替代人工窗口,领跑全省;在医院微信服务号平台,可实现挂号、导诊、支付、报告查询、费用查询、就医反馈等全流程闭环服务,打通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成为河南支持微信挂号+支付的首家三甲中医医院微信服务公众平台。预约挂号率从三年前的不足10%提高到了如今的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还十分有远见地通过诊疗卡更换(磁条卡到射频卡),将患者身份信息与卡片绑定。不但实现患者信息可以永久地保存在医院系统,不远的将来,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将医院间数据打通后,患者的信息即可实现完全共享。

在服务医护方面,医院信息化建设同样卓有成效。赵敏认为,面向医护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两大目标:第一,要根据建设学院型医院的要求,为医护人员发现、挖掘临床问题,进行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第二,在医教研齐头并进的发展中,要将宝贵的时间还给医护。而要实现这两大目标,患者数据集成、院内互联互通和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是必然之路。

有着如此清晰的战略思路,医院信息化建设势如破竹,在无线移动医护系统、无线床旁心电监测系统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如今,在河中大一附院,医生打开病例,其主管患者的症状体征、病情变化、治疗进展等360度的信息尽收眼底,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一页一页翻病情记录。而在临床科研信息化一体会方面,医院以慢阻肺、艾滋病两个项目为先头兵,探索实施临床信息数据收集、录入的标准化、结构化、规范化,从临床科研一体化电子病历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可实现自动采集信息数据,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医院临床科研一体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于医院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赵敏有着更远大的目标:“改善患者体验,使医院诊疗功能迈向智能,让临床人员、管理决策者更加智慧。我们要借助智慧医院的发展目标,建设中医临床大数据的中心。”对此,赵敏信心满满。

猜你喜欢
附院中医药医疗
专家集体跳槽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发挥工会参与职能 推进附院建设文化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