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

2018-01-15 13:57杨维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政治素养培育路径思想政治课

【摘 要】政治素养在个人素养中居于首要和根本地位,对一个人的人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思想政治课必须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重视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

【关键词】政治素养;思想政治课;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73-03

【作者简介】杨维风,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8)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一、政治素养对人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培养什么人、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做人首先应该做一个政治合格的人,培养人首先应该培养其政治素养,提高其政治认知的自觉性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对什么是政治素养,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所理解的政治素养,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理论知识、政治参与能力等,是一个人对政治,特别是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义务和所享受的政治权利的理解和行动。这样的理解或许还不够全面和深刻,但对在中学阶段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学阶段之所以要重视政治素养的培育,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政治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习和为谁服务的根本方向性问题。政治素养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在个人素养中居于首要和根本地位,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站在什么立场、为了什么目标、采取什么行动,对一个人的人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充分行使公民权利和切实履行公民义务,才能始终保持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国家和社会,才能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二是因为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重智轻德等问题仍然存在;教师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教学目标知识化、考点化;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家长的要求是“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学生政治素养总体偏低,在很多问题上容易陷入片面性和盲目性。

二、思想政治课应强调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

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传授多少结论。绝不能把思想政治课简单地等同于其他一般知识性学科,更不能把它异化为高考添分的工具。

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使命。

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家、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这些要求看似与考试无关,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重视,必须坚持。

三、怎样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政治情感的认同和政治责任的担当等,需要在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中加以渗透。

1.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方向。

调查显示,学生的政治理想和责任感较为缺乏,在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政治理想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理想。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帮助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更好地引领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内容时,我常通过组织学生对“人为什么要活着,為什么要参加工作?”等看似平常却需要深思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收集相关格言、观点和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在教学“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容时,我会布置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主要经济政策,并撰写政治小论文阐述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联系社会生活,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是否联系社会生活关系到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和接受程度,关系到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解决能力。

现代社会传媒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学中不仅不能回避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且需要将热点话题引进课堂,并借助热点使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比如,学生关注南海问题,我们就在课堂上讨论南海争端,让学生扮演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表明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履行公民义务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思想政治课联系社会生活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国内、国际等范围;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国家、社会、学生等层面。联系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也可以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课堂“小社会”,让学生亲临“现场”,做到课堂有生活,生活即课堂。通过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有自己的切身感受。endprint

3.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

政治参与能力是人们在政治价值观指导下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政治参与能力,就是提高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判断能力、对政治形势的分析能力、对政治问题的解決能力、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能力等。

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政治参与能力,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内和课外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思想交流、观点碰撞、行为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

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探究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获得体验、发展个性,以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开展探究活动我们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创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情境为背景,以问题为牵引,以探究为主线,形成“情境引入——问题探究——交流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究,在合作交流中领悟;二是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需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之中。

在教学“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下列建议:一是了解南京市玄武区人大代表选举的全过程;二是就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三是将自己对所在小区卫生改进意见反馈给居民委员会;四是打电话给市长热线反映自己观察到的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现象。要求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至少完成一项任务,并将活动情况及体会、收获等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政治参与的能力。

4.鼓励亲身实践,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要鼓励其走出书本,走出教室,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

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培育其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走访过自己所在的村委会或居委会、采访过政协委员、扮演过人大代表、搜集过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开展过系列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还将我省一名中学生针对当时社会上“只重视物质遗产,而不重视大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撰写了《我省民间文化遗产亟待立法保护》的建议书,寄给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并被正式采纳的事例介绍给学生。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历练和感悟中逐渐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享受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坚持做好评价,以评价推动活动的开展。我们创新评价方式,重在评价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关键看学生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具体看学生学习内容是否明确,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活动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交往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成就感。我们还坚持学生自评与同学、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结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素养培育路径思想政治课
加强高校党建 提升教师政治素养
简论高中政治素养的核心内涵及其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必须提升政治素养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