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创新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跨越

2018-01-15 17:43孟海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科技企业发展

孟海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按照试验区“以科技释放发展活力,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绿色低碳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以统筹协调增强均衡发展能力”的发展路径,迫切需要找准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势的结合点,以科技创新做强产业、做长链条、做精产品,全面推动动能转化、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跨越。

一、基本情况

国家高度重视柴达木盆地的发展,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将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试验区是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核心地区。2015年5月,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顺利通过国家七部委中期评估检查和综合验收。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柴达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创新体系日益完备,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共投入科研经费17.4亿元,其中财政科技投入3.2亿元,占18.4%,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9倍和3.4倍。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迅速。已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平台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企业13家。

三是科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重点循环经济工业园已经初步建成,以柴达木科技创新园为核心,东起德令哈工业园,西至格尔木工业园的柴达木科创走廊正在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正在不断完善。

四是重大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在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特色生物、装备制造等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在熔盐储能、盐湖提锂、镁钛合金、高倍聚光、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等领域引进青海爱能森、中信国安、青海中科捷鑫、青海明阳、青海中控、青海海镁特等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在红枸杞提取黄酮、黑枸杞提取花青素方面引进康普生物、青海诺蓝杞、青海藏地等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二)创新驱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海西州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细则》《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海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人才环境更加优化。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基础上,新出台《海西州“十三五”期间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海西州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海西州驻北京等地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建设方案》《省外柴达木人才智力储用库及汇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人才政策,形成灵活、开放、务实、管用的区域性人才引进管理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三是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深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健康发展,并与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成果发布及对接活动。

四是创新驱动条件更加成熟。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枸杞、福牛、藜麦等农牧业资源为柴达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同时,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创新驱动的基础不断巩固。

(三)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得以提升。“十二五”期间,柴达木地区荣获科技进步奖92项,取得科技成果173项,获授权专利178项,较“十一五”分别增加26.03%、23.57%和334.15%。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66项,资助资金3.06亿元,较“十一五”分别增加6.6%和127%。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不断加强。与浙江省科技厅、北京中关村、深圳中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青海大学等省内外5所大学初步建立合作关系,就搭建科技研发平台、人才培训基地、联合成立企业家交流活动中心、邀请相关专家和企业家到海西讲学、考察等方面初步达成共识。

三是创新驱动机制建设不断加强。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研发、关键性技术攻关、高新技术项目建设。设立1000万元创新重奖资金,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同时,随着“众创空间和创客平台”的建立,“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宽松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青海盐湖低品位难开发钾盐高级利用技术、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勘探发现及配套工程技术、10兆瓦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集成技术与工程化、枸杞新品种“柴杞1号”选育、100%枸杞原浆果汁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煅烧纯碱液回收与利用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结合目前柴达木地区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还存在以下困难问题:

一是试验区科技创新机构、研发平台,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企业中占比太小,主要分布在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等领域,创新机构和平台的数量缺口较大,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很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在资源共享、成果研发等方面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严重影响试验区创新驱动和延伸发展。

二是园区资源规模开发及综合利用水平提升缓慢,两化融合程度较低,特别是盐湖资源、多金属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產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尚未实现大的突破,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发挥不突出,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间融合发展步伐较慢,供给侧改革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新材料、特色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自我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市场化引进新技术、工程化技术手段单一,新兴产业研发平台建设基础薄弱。endprint

三是创新投资渠道少,资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试,产品产业化生产和生产工艺改进等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身投入和政府部门引导资金支持,很难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要,尚未建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四是科技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许多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是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科技政策了解不深不透,科技投入力度不大,导致科研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出率、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薄弱。

三、未来发展思路目标

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州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创新能力为手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实现新突破,形成发展新优势。

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各级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达到75%以上。引进和培养50名领军人才、100名顶尖科技人才、1000名高科技人才、10000名高技能技术人才;专利申请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年均增长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

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建成省级以上科研中心15个以上,全州科技型企业达到2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

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政策法规更加健全,执行更加有力,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4.5%。

到2030年,創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创新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具有海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柴达木科技创新走廊。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及对策建议

紧紧围绕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海西实现转型发展,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信息工业化基地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按照王建军省长在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和省“两会”上提出的“增强各类产业园区竞争力”要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加快科技创新,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主动出击、创造优势,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炼等基础产业,着力培育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仓储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绿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各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联动开发,着力打造“五个千”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千亿元锂产业集群。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依托离心萃取、箱式溶剂萃取、离子膜法等卤水提锂工艺的重大突破,延伸锂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纯碳酸锂、高纯氯化锂、锂电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材料等主导产品,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锂电材料、锂盐、锂系合金材料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国家重要锂产品生产基地。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军民融合新材料、金属镁及镁基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建材与节能材料为重点,着力构建以金属镁及镁基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上下游产品接续配套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新材料产业强优企业,打造国家重要的冶金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打造以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装备制造为主的一体化全产业链,全力推进太阳能光热回收飞机碳纤维、光热复合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等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与新材料、装备制造、盐湖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油气化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创建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国家零排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同时,带动装备制造、熔盐储能等需要大量消纳电力的大产业发展。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以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为重点,积极争取和推进中哈原油管道延伸至格尔木,建设千万吨油气田,着力突破化工过程强化、催化材料及工程、高端石化产品、原料多元化、绿色制造工艺等成套关键技术,推动大型石油冶炼及下游加工项目建设,形成千万吨级炼化产业,进一步巩固青藏高原油气化工基地战略地位。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依托高原冷凉气候适宜浆果类、根茎类植物生长的优势,以枸杞、藜麦、中藏药、野血驴、沙生植物、冷水生物种养殖等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为重点,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化制品、生命科学、健康环保等特色生物产业,着力打造国家有机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

(二)全力打造优势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青藏高原有色金属矿产开发与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等科研平台,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协同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抓紧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立足企业力量,加强协调沟通,推动试验区镁合金、高倍聚光光伏、光热发电及装备制造、枸杞和福牛生化加工等重点产业联盟成为国家级区域特色科技产业联盟。重点依托中关村、杭州湾科创走廊和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全力打造柴达木科创走廊,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在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方面的对接,推动压缩空气储能发电、高原热气流发电等实验项目以及石棉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高科技项目建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破解制约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推动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以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为目标,大力推进格尔木、德令哈两个众创基地建设,推动形成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创建博士点创业园10个,两院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产业孵化基地4个。依托柴达木科技创新园和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产业孵化园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建设模式,着力打造催生科技企业的“温室”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摇篮”。endprint

(三)积极争取创新资金支持

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省州财政性资金支持政策的研究和梳理,积极争取省州更多支持,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和省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百项改造提升工程”“百项创新攻坚工程” 以及州设立的10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基金、1000万元技术创新奖励资金和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发、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各类补助资金支持,摸清企业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的申报路径,积极为企业提供争取资金服务,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申请并用好国家和省州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循环化改造、节能降耗、重金属污染治理、工艺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的财政性补助、奖励和贴息资金。组织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为推动科技创新提质升级夯实基础。

(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海西推进《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开展盐湖锂盐高纯化、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化提升、镁合金深加工、石墨烯、高光电转化与低成本太阳能发电、先进材料产业化、相变储热材料研发、镁盐建筑材料和复合材料、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智能制造、环保装备产业化等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全面夯实产业空间载体。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合作社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通过实施“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引导创业发展一批;引进大型骨干项目,招商引资落户一批;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差异化创新发展道路,指导转型升级一批;推进优势企业、优质企业、成长型企业、新兴产业企业改制上市,扶持上市带动一批;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帮扶技改助长一批;开展海西异地注册企业回迁行动,引导注册回迁一批”的“六个一批”计划,每年培育技术领先、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企业5家以上,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参与产业链延伸、产品精深加工、配套服务等领域技术创新,逐步培育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中小型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集群。

(五)努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加快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建设,通过收集、整合相关资源、产业、政策、技术、产品市场等信息,面向政府、园区、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提供有关政策、人才、技术、项目等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开放合作课题、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合作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开展科技人才交流等,积极开展跨行业、跨区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发达地区优势科技资源,强化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研究,超前部署一批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形成技术集成创新的团队,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掌握竞争主动权。建设产业、政策、平台、服务“四位一体”人才生态体系,落实海西州“十三五”期间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省外柴达木人才汇集中心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全方位、多领域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术管理人才入驻试验区,优化人才结构,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的优秀团队。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积极探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咨询服务、孵化科技企业、技术并购、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形式,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六)注重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紧紧围绕省政府对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整体带动的原则,从注重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向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方向转变;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实现资本、技术、人才有机结合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构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形成配套的软、硬环境转变;从注重局部的渐进式改革向全面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转变。通过推动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奋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将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高端产业集中区”,推动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七)不断拓宽科技扶持渠道

以推进全省绿色金融服务创新试点为契机,创新园区融资服务模式,加大融資服务力度,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环境,提升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保障能力。发挥产业发展基金作用,联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银机构壮大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用足、用好、用活产业发展基金牵引撬动作用,开发更多新型有效的金融业务,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园区经济稳增长、促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企业有效融资,加强园区企业直接融资指导,鼓励企业运用证券资本市场、信托、保险以及资产管理、委托贷款等多种综合金融手段进行融资,鼓励信用好、盈利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超级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创造条件,强化培育,推动一批骨干企业在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为园区企业提供有效资金供给。做强做大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园区投融资平台作用,深化与规模大、实力强的银行及基金公司的合作,引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非公开公司债、EPC模式等融资模式。与国内大型担保机构加强融资担保联盟合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领域,积极探索PPP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和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助推企业发展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八)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结合国家和省州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用好用活有关企业减负松绑、加大财税扶持、创新融资支持、强化人才保障等政策措施,实施好“百亿元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千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园区实体经济,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积极筛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生物等符合省级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州级10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试验区基金投向的企业和项目,加强衔接和申报,争取各类基金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科技研发、关键性技术攻关、高技术项目研发,重点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新兴产业、新业态、高技术企业和项目,兑现好项目用地、项目前期、要素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州级配套政策,支持项目落地、企业增效。

(九)继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全面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25家高等院校和重庆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过程所、盐湖所、中石化化工研究院等21家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形成科研联盟。促进循环经济“一区四园”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的深入交流合作,全面提升试验区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转化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企业发展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发展篇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