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绘绣新青藏

2018-01-15 17:52窦孝鹏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格尔木柴达木军民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界发展格局,高瞻远瞩地提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要贯彻军民融合的方针,并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设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在此我想,用军民融合发展的方针建设新青藏, 宣传柴达木,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实际上,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在青藏高原贯彻军民融合的方针,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这里与内地有许多不同之处,不少地方和城镇是新诞生的,是军民共同开发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青藏高原的建设,柴达木的开发,离不开部队的参与;格桑花的开放,青稞的丰收,少不了军人汗水的浇灌。请看,作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青藏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基地的格尔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一直被人们称为“兵城”,为什麽?不仅因为这里的第一代創始人慕生忠将军是个兵,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格尔木的“居民”一直是兵多民少,在街上走一走,到处都是穿军装的,老百姓则寥寥无几。军人不仅开拓了这里,建设了这里,也保卫了这里;青藏线上的不少地方,都是部队先扎下了根,然后才慢慢聚集起了民众,比如格尔木市唐古拉镇镇政府所在地沱沱河,最早的人家是沱沱河兵站,然后,才一家两家,一个单位又一个单位,慢慢向这里集拢,最后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镇。

纵观青藏线和柴达木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无一不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果。比如,青藏铁路的建成,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是铁道兵完成的,108名战员为此牺牲了年轻的生命;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则是铁路工程局完成的。又比如,被称为天路的青藏公路是慕生忠将军率领广大军民共同完成的,而改造提高公路质量、使之成为国家二级柏油路的,其主力则是基建工程兵;几十年来,为使公路畅通无阻,地方的养路工人和武警交通部队,长年累月奋战在千山万水间,共同维护着这条交通大动脉的畅通。还比如,为了解决青藏线及西藏地区的军政民商用油问题,部队经过三年多的奋战,建成了格尔木至拉萨的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可以输送柴油、汽油、煤油等油品,而这些油品源头则是柴达木的採油队、炼油厂,等等。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巨大威力。正可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既然,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靠的是军民融合的强大威力,那么,宣传柴达木、研究柴达木,也必须走军民融合的道路,既反映地方的发展变化,建设成就;也表现部队作出的贡献、军民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前景。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挖掘高原人的力量所在、精神风貌和伟大的开创精神、拼搏精神。正是本着这种想法,十几年来我向《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写了一些文章,尽了一个老高原的微薄之力。

作为一名老军人,我写的绝大部分文章是有关军队内容的,并且是与高原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和重大题材。

穿越柴达木的青藏公路,是一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对建设青藏和支援西南边防发挥着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但它究竟是怎么发端、怎么建成的,是许多读者急需了解的。为此,我经过详细采访和搜集素材,写出了近2万字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一文,在2003年的《柴达木开发研究》上两期连载,引起了强烈反响。《格尔木日报》用近两个月予以连载,格尔木文学期刊《格尔木》和德令哈文学期刊《巴音河》及海西州政协的文史丛书等也都先后刊载,内地也有几家刊物进行了刊登。

继青藏公路之后,1080公里长的格拉输油管线,是我军按党中央的部署,在青藏高原建成的又一重大工程。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向西藏输送4种成品油,其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社会价值及战略意义,都难以用金钱来计算。为了使读者了解这一工程的立项、修建、桶油、输油及维护情况,透视广大指战员为此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我写了《油龙腾舞进拉萨》一文,在2004年《柴达木开发研究》发表后,读者反响强烈。此文在全国国防建设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956年春,陈毅副总理率领庞大的中央代表团去西藏参加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当车队经过刚通车一年多的青藏公路时,严酷的高原反应击倒了不少人,一位年轻的女文工团员马宝燕竟被高原症夺去了生命。陈老总对随行的军队领导人说:“这个地方的病蛮凶哟,要赶紧放个部队医院来!”。 不久,兰州军区第二门诊部奉命从西安来到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在戈壁滩上扎下了五顶帐篷——这便是今天扎根格尔木已半个多世纪的第22医院。它担负着东起日月山、西至柴达木盆地的冷湖镇,北抵甘肃敦煌,南到西藏拉萨的驻军的卫勤保障任务。同时,也是抢救青藏公路交通事故伤员的指定单位,是领导干部来高原的保健单位。他们在坚持为兵服务的同时,每年都要派出医疗队,骑马进帐篷,到道班,深入公路沿线和农牧区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他们曾在日月山下的农家炕头上,为69岁的回族妇女张春芳成功摘除了46斤重的巨大瘤子;在昆仑山上的帐篷里,为藏族青年妇女巴珠摘除了35斤重的肝包虫囊肿。大家称他们是青藏公路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维护神。根据他们的事迹,我写了《红心白衣映昆仑》一文,在《柴达木开发研究》上进行了宣传,解放军《后勤》杂志和《解放军健康》杂志也给予报道。进一步扩大了22医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另外,我还向《柴达木开发研究》写了《唐古拉山上的25昼夜》 《长江源头第一桥》等一些文史兼备的通讯,向外界展示了高原军民的战斗风采,也希图为有关方面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希望柴达木各报刊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军民融合力度,振翅高翔,飞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窦孝鹏,陕西扶风人。1958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七十六团汽车驾驶员、文化教员、政治处宣教干事、汽车连副指导员,解放军青藏办事处政治部新闻干事,总后勤部通讯社记者、编辑,总后勤部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及后勤杂志社编辑、副社长,金盾出版社副社长,后勤杂志社副编审,编审。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篇报告文学《昆仑魂》获1993年青海省文联、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世界屋脊有一群军人》获总后勤部第二届军事文学奖,短篇小说《路》、散文《心连在线上》、报告文学《十万里路见忠心》和《他,没有躺倒》均获解放军总后勤部历次优秀作品奖。1985年毕业于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格尔木柴达木军民
西北偏北之格尔木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格尔木
柴达木映画
格尔木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柴达木映画
山东知青喜回格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