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复习课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深入有效

2018-01-15 11:27徐兰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习需求复习课苏教版

徐兰芳

摘 要:数学复习课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重要课型之一。为了改变复习课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深入有效,在此背景下,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通过改变教学素材、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促使复习课教学着重解决学生平时学习中的知识漏洞,让他们学得更加扎实。

关键词:苏教版;复习课;学习需求

学生每一天都在教室里学习数学知识,根据数学课的类型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练习课等。新授课就是教师为学生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各个年级必须掌握的知识;复习课就是当学生学习一个单元后,教师停留下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某个阶段的数学知识;练习课就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数学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或全班讲解。每种教学课型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持续性掌握数学知识,我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复习课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努力在数学课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用语言表征和图示表征真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

一、改变教学素材,发挥每道题激发学生学习灵感

教师每节数学课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接受水平,比如低段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有趣生动的数学素材,延长他们的注意力时间;中高段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有思维含量的题组,让他们投入地进行数学思考,享受挑战时突然迸发的灵感和挑战成功的乐趣。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课为例,我在两个班采用不同教学素材进行同一知识的教学,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试教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里我们认识了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出示题目:一个长方形,宽是5厘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道题目,再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我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长是5×4=20(厘米),再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5)×2=50(厘米)。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第二次试教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目: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出不同的图形,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先独立思考,做好后再同桌交流,看看有没有遗漏的。

生:我先把6个正方形横着放,这时的图形长是6厘米,宽是1厘米,周长是(6+1)×2=14(厘米);我把6个正方形分成两行,每行3个正方形,这时的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周长是(3+2)×2=10(厘米);我把正方形拼成3层,周长是2×2+5×2=14(厘米);我再把6个正方形拼成像这样的,第1层有2个正方形,第2层有4个正方形,周长是……

图1

生2:我还有不一样的拼法,算出来的周长是……

【教学反思】

面对同样的复习课,我们不妨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数学题目,不仅包含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规则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等多种数学知識,还渗透了分类、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方法。当他们在解决这类综合题时,能激发他们在数学思考中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理解相关联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内涵。

二、改变学习方式,利用学习单促进学生自主复习

就目前的学习方式而言,主要有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型、学生小组讨论型等。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型知识的主体是老师,虽然教师能快速地把知识“塞”给学生,但是会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学生小组讨论型知识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抛给学生相关知识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小组其他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方式获得数学知识。

如我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复习课时,面对这个单元运算律中学生的易错点,怎样在复习课中既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又能省时省力高效地教学,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一次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学习了“运算律”的知识,谁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些运算律的字母表达式,并和同桌说一说。

生: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式是a+b=b+a,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是(a+b)+c=a+(b+c),乘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式是a×b=b×a,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是(a×b)×c=a×(b×c),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是(a+b)×c=a×c+b×c。

师:请大家把这些公式记在你的脑海里,接下去我们就要用这些运算律公式来做题目了……

【第二次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这节课请你自己翻看课本和作业本,想一想你觉得这个单元中哪些知识错得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掌握它们;再选择你认为最好的一道题目,等下考考全班同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这张学习单上。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学困生。)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谁愿意和我们来分享下你的学习体会。

生1:我觉得这个单元里我错得最多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题目,比如像97×36这样的题目,我开始不知道怎么简便计算,现在我知道了可以把接近整百数的97拆成100-3,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这样就比我们直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简单多了。

生2:我错得最多的也是乘法分配律的题目,刚才我整理了乘法分配律在我们课本和作业本中的各种类型,发现有的是正向运用乘法分配律,有的是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数学复习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那我们在课堂上就应该充分让学生寻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再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自己错题的印象,还教会了他们学习和整理数学知识的方式,让他们学会终生学习。

三、改变评价方式,多元评价点燃学生学习参与热情

教学评价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大学问,从评价的地点分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从评价的时间分可以是学习过程前、学习过程中和学习过程后,从评价的主体分可以是学生、教师。丰富多元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他们挑战数学题的积极性。

如我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时,在两个班级采用了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一个班级我采用较多的评价,另一个班级我没有进行任何评价,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教学片段】

师:(出示题目400÷8+2)同学们,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这道题目。

生:我先算8+2=10,再算400÷10=40。

师:在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该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请大家再想一想。

【第二次教学片段】

师:(出示题目400÷8+2)同学们,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这道题目。想一想,大家是怎么做的?

生1:我先算8+2=10,再算400÷10=40。

生2:我先算400÷8=50,50+2=52。

师:这里有两种不同的解法,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支持生2的做法,因为这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我们应该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师:生1明白了吗?那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提醒这些做错题目的小朋友。

生:我覺得他们要记住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随机应对不同类型的混合运算,才能避免错误。

生:我想说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特别是那些有迷惑数字的题目。

【教学反思】

没有评价的数学课堂如同温水煮青蛙,让学生沉沦在数学复习课中,无论对与错他们都毫不在意,只是为了机械地应付了事。如果教师在学生完成一道题目后,给予合适的评价,就能让他们明白自己做的是对是错,为下一次做题提供信心或吸取教训。

总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儿,教师在复习课上应当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让他们自己参与数学复习过程,在思考精彩的地方给予表扬和激励,在思考受阻的地方给予鼓励和点拨,让他们感悟到复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
学习需求复习课苏教版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谈大二英语听力教学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试论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策略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