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三策略”

2018-01-15 11:27吕磊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三策略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吕磊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自主化的数学思维,开展自主化的数学探究,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背景,对借助悬念情境,激活问题意识;鼓励深度追问,深化问题意识;引导深入思考,提升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质疑”到“释疑”中,才能推动数学学习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源,而教师也常在数学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否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也就是说要落实课堂有效性,必须采取合适策略使问题意识深入学生内心,从而实现质疑与释疑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借助悬念情境,激活问题意识

要实现对问题的良好解决,首先必须能提出問题,只有勤于思考的学生才会在提问方面表现更佳。所以教师的一项重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提问,以此踏上数学探究的道路,通过自主寻求解决办法而得到问题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

1. 借助游戏情境,激活问题意识

为了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以游戏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悬念设置,以激发学生产生足够的探究热情。

以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抢30”,就是两人一组进行游戏,每人依次往后数一数,一次可数一到两个,只要谁数到30就算赢。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游戏中,先让学生报数,结果每次都是教师赢。于是学生就产生了思考:“怎么我们都赢不了呢?”“老师是不是有什么游戏的诀窍?”这种方式就让学生主动地产生了质疑,为后续探究教学内容的学习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设置游戏环节“抢30”,给学生留下了悬念——为什么每次都是老师数到30。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产生了对知识的积极渴望。

2. 借助故事情境,激活问题意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教师应在丰富的故事背景下开展新课的教学。而在创编数学故事时,教师应巧妙地设置矛盾,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以教学“年、月、日”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利用这样的故事来开展教学:周末回家,小明因为生日的事情很生气,就跟妈妈讲:“妈妈,我是不是您亲生的?为什么同学们每年都过生日,而我12年来才过三次。”妈妈听后微微一笑:“你当然是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小宝贝!妈妈也想每年给你过生日,但是你的生日太特殊,不是每年都有那一天。”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学生非常好奇:“小明说得确实有道理,为什么我们每年都可以过生日,而他都12岁了,只有三次过生日的经历?”“小明的妈妈说小明的生日不是每年都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学生就会产生各种猜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就会主动投入讨论中探究其原因。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平年和闰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了一个“小明过生日”的故事,并以小明过生日的次数为基础设计了认知矛盾,让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问题意识。

二、鼓励深度追问,深化问题意识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时常被人询问是否有不同于常人的才能,而他每次都回答:“我只是乐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而已。”可见,爱因斯坦的学术成就,源于他乐于追问。所以对学生追问习惯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个人见解,对待不解之处要多问,以真正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1. 引导深度追问,提出数学质疑

人往往会对接触到的东西产生怀疑,小学生亦是如此。在遇到别人提出不一样的意见时,学生往往会固执己见,而怀疑别人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心理特点有利有弊,只要用好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具有极大的好处。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点,引领学生不断追问,从而在不断地提问和解决中掌握数学知识。

还是以上例中“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小丽每年都会收到妈妈的生日礼物,请问她刚满10岁,她的妈妈送过她多少礼物?学生甲回答:“她满了10岁,那就是10份礼物。”教师以怀疑的语气说道:“你们确定是10份吗?有没有人觉得有其他的可能?”于是,学生乙在教师的疑问中发言道:“假设小丽从她妈妈那儿得到过10份生日礼物,那她出生于哪一年?”学生甲胸有成竹地说:“当然是2008年啊,她今年10岁,今年又是2018年,减去10年不就是2008吗。”教师肯定了甲的回答:“小丽确实出生于2008年。”于是,学生乙进行分析:“既然如此,我们应考虑小丽出生的具体日期,因为2008年是闰年,要是她出生于2008年2月29日,那她就不可能每年都过生日。”他继续说:“假如真是这样,那这10年间的闰年只有2012和2016两年,这样算下来,小丽的妈妈就只给她送过三次生日礼物。”学生甲听后,表示赞同。于是学生们就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从而加深了对平年、闰年知识的理解。

2. 引导深度追问,开展数学辨析

由于小学数学体系中,存在一些学生易混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辨析这类概念,为此就可采用追问的方法来进行数学辨析。

以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为例,一位教师先对计算公式进行了教学,然后设问:先有一个半径为2cm的圆,请大家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迅速地完成了计算:圆的周长等于3.14×2×2=12.56(cm),面积等于3.14×2×2=12.56(cm2)。算出来这样的结果,有学生说:“这个圆的周长居然与面积相等!”而有学生则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于是提出这个结论的学生问:“我哪儿不对了?这算出来两个都是12.56呀!你怎么会说我不对呢?”学生们开始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最终发现尽管数字相等,但我们不能说周长和面积相等,因为二者带有不同的单位,所以两个结果的数学含义是不一样的,没有大小上的可比性。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周长和面积看似相等的计算题,让学生在利用公式计算后,步入教师的陷阱,从而在争论和思考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差异,明白二者不具有可比性。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教师直白地强调概念差异,学生也会对周长和面积区分得更加准确。教师采取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刺激学生深入地思考数学问题,通过自主地感知和辨析,准确把握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教师仅通过适当地引导,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同时推动学生深入概念的本质进行辨析。

三、引导深入思考,提升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化的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

1. 借助知识背景,引导深入思考

为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教師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来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探究之中,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以教学“认识分数”和“认识小数”两部分内容为例,教师首先应明白这两种数的形式,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于是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时,就要基于知识产生的背景,设计测量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仅用以前学过的数无法准确地表示测量结果,从而激发他们表现出对新数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的铺垫,学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分数和小数,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 借助生活热点,引导深入思考

虽然学生生活的主要范围是校园,但他们也属于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所以除了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还会在家庭和社会媒体中获得信息。

以教学“确定位置”一课为例,结合社会热点,在2014年3月发生了一起著名的马航失联事件,一位教师利用这一信息来为教学做铺垫,要求学生对这一事件发表看法。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认为:“如果救援队能把失联航班的位置准确地定位,那就能尽快地实施营救了。”这时,教师再引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要定出物体的准确位置,需要确定其方向和距离。”

在课堂中,利用与教学相关的热点时事,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在如此自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降低学生理解有关内容的难度,还能让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思维活动的关键在于问题,它也是思维发展的源头。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在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问题情境的巧妙设计。这种生动的情境活动对小学生而言,是点燃思维的星星之火,能让他们以更饱满的兴趣热情去探究未知的数学问题,推动数学课堂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三策略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策略”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