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啄癖的防治

2018-01-16 10:41徐希万
家禽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母鸭啄食鸭群

肉鸭啄癖是由于饲养管理、营养或疾病等因素引起机体代谢机能发生紊乱所造成肉鸭之间相互啄食羽毛或组织器官的一种疾病,任何日龄、品种的肉鸭都会发生。肉鸭多表现为啄羽、啄肛等。肉鸭啄羽时不仅相互追逐,消耗过多能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造成创伤,影响肉鸭产品质量,甚至可引起肉鸭死亡。随着近年来肉鸭规模化饲养的增加,本病发生率逐年上升。

发病病因①环境因素:饲养空间小,养殖密度过大,光照过强,造成正常探究啄食行为受到限制,行为出现怪癖;②营养因素:饲料中蛋白质缺乏,特别是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缺乏。青绿饲料匮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③疾病因素:肉鸭体外有螨虫、虱或受到蚊、虻叮咬导致皮肤奇痒。在自啄解痒的基础上,易诱发其他个体啄食不休。肉鸭患有蛔虫、前殖吸虫等体内寄生虫及白痢、大肠杆菌病、法氏囊等传染病;皮肤出血、直肠脱出等均可诱发啄癖。

临床症状①啄羽癖:啄羽癖多发生在中鸭或后备鸭转群到成鸭舍开始时,这个阶段的肉鸭正是生长新羽毛或换小毛的时候。此时的啄羽,主要是啄食背后部羽毛,临床上可见被啄鸭背后部羽毛稀疏残缺,而后生出的新羽毛根粗硬。这种肉鸭在屠宰时,不利于拔毛加工,往往在成品胴体表面残存许多毛刺;为了去除这些毛刺,常采用多次刮毛的措施,往往引起肉鸭胴体表面破损,严重影响品质外观,并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此外,肉鸭啄羽时互相追啄,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均造成较大经济损失;②啄肛癖:啄肛癖多发生在产蛋期的肉用种鸭,尤其产蛋后期的种鸭,因鸭腹部韧带和肛门括约肌松弛,产蛋后期不能及时收回去而露在外面,造成种鸭之间互相啄肛。有的种鸭产蛋时蛋重过大,肛门破裂出血,而导致追啄。还有的种公鸭,因体型过大,笨拙而不能与母鸭交配,时而追啄母鸭,啄破肛门扩约肌,严重者时个别公鸭可将喙伸入母鸭泄殖腔,啄破粘膜,有时甚至将直肠或子宫啄出,造成死亡。

防治①隔离处理:鸭群中一旦发生啄癖,应立即将患啄癖与被啄鸭抓出隔离饲养,针对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病伤处用高锰酸钾水清洗,或涂擦紫药水、松节油等,待结痂后1周痊愈后再归群;②调整密度:肉鸭高密度规模化饲养时,要根据饲养方式、季节和日龄大小,严格控制饲养密度。1~7日龄雏鸭,地面平养 20~25只/m2,网上育雏25~30 只/m2;8~14 日龄,地面平养 10~15 只/m2,网上育雏 15~20 只/m2;15~21 日龄, 地面平养 7~10只/m2,网上饲养8~13只/m2。对于中成鸭,地面平养以 3~4只/m2为宜,网上饲养 4~5只/m2。一般可以在鸭群休息时观察密度是否合适,如果鸭群卧在地面有1/3左右的地面空闲是适宜的。冬季与夏季相比,肉鸭饲养密度相对应大一些,按以上原则可适当调整。为了很好地控制肉鸭饲养密度,在鸭舍里应使用围栏或隔墙,育雏室的围栏可使用移动式的,便于随雏鸭的日龄增加而降低饲养密度,小鸭可按500~800只为一群(栏),中大鸭可按300~500只一群 (栏)。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采用放牧饲养。在春夏秋季,雏鸭育雏期结束后即可放牧。可采用白天放牧,晚上回舍补料的饲养方式。放牧饲养不仅可以防止啄癖,增强体质,羽毛生长好,还可改善肉质;③改变光照:肉鸭用25W灯泡照明,能见到吃食和饮水即可,低照明度可减少啄癖。小鸭用红光、橙黄光,大鸭用红或白光,鸭群安静啄癖少,红色和绿色光照很少发生啄癖,自然光照遮暗窗,杜绝啄癖症发生;④补全营养:检查饲料组分,日粮中按照0.2%比例加入蛋氨酸,连喂5d。此外饲料中加入天然石膏粉末(硫酸钙),一般每天给 1~4g/只,适量加入青饲料,连用 3d,啄羽癖可以很快消失;⑤提前断喙:鸭在1日龄断喙,出血少,操作方便。断喙可用鸡断喙器或剪刀代替,断喙前先将断喙器或剪刀烧灼,后在鸭上喙喙豆的中部切去。断喙时如发现出血,一定要用烧灼的断喙器或剪刀烙至止血为止。为防止出血,断喙前后2d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用量为10mg/kg饲料);⑥驱除螨虱:经常检验鸭体,发现有鸭虱等体外寄生虫应立即用溴氰菊酯或蝇毒灵等药物对全群鸭及鸭棚进行喷雾杀虫。

(276100)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兽医站徐希万

猜你喜欢
母鸭啄食鸭群
母野鸭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群中的鸵鸟
不要打扰一只啄食的冬鸟
啄食的母鸡
算蛋
The devoted mother
啄木鸟不患脑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