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高位池养殖关键技术简介

2018-01-18 00:25陈奕彬李色东
当代水产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放苗养殖池增氧

■ 陈奕彬李色东

(1 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广东 湛江 524073;2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湛江 524022;3 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39;4 南海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俗名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该虾引进我国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因该虾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适温范围广、食性杂、耐低氧、适应性强和出肉率高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成为国内养殖推广新品种。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恒兴股份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经过近两年的技术探索,总结出红螯螯虾在无水草条件下的高位池养殖技术要点。现将该虾的养殖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以供养殖参考。

1 生活习性

红螯螯虾属热带虾类,可生存温度为5~38℃,适宜生长水温为22~32℃,适合在我国南方养殖。该虾适宜的pH值为6.0~8.5,尤其放苗时,避免水体出现过低或过高的pH值;所需溶氧一般为4~6mg/L;红螯螯虾属杂食性虾类,喜食对虾配合饲料及鱼肉、贝肉、黄豆、南瓜、麦片等各种动植物性饵料;该虾怕强光,喜弱光,喜欢利用天然水体中的洞穴进行栖息,尤其喜欢生活于水草丰富的浅水水体和流动水体。夜晚活动频繁,且一般在夜晚摄食,因此,人工养殖一般以晚上投喂为主,白天基本不投喂或少量投喂。红螯螯虾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食物缺乏的条件下尤为剧烈。该虾生长速度较快,一般经过4~6个月的养殖,个体可达50~200g,雄虾生长速度快于雌虾。

2 养殖池条件

面积与水深:红螯螯虾人工养殖优选可种养水草的土塘,通过种养水草,为虾提供栖息场所。不具备种养水草的沙底或水泥底高位池,通过一定的改造和条件设置,同样可用于红螯螯虾的人工养殖。养殖池条件:周围环境良好,水源充足,水质好。面积以不超过10亩为宜,一般为3~6亩;水深不宜超过2m,以1.2~1.5m为宜。长方形走向,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增氧。

进排水系统及防逃:养殖池具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可控制水位。进出水口需加拦网,防止虾外逃。进水口需套加双层100目纱网,防止敌害生物或野杂鱼进入虾塘。

增氧设施:红螯螯虾具有耐低氧特性,一般无水草的养殖池3~4亩配一台1.2Kw的增氧机,安装在池中央位置,最大程度保持水体流动,充分增氧。一般晴天,白天无需开启增氧设备,只需夜晚开启即可保证养殖过程的溶氧需要。

栖息物设置:高位池养殖,栖息物采用稻秆、麦秆、玉米秆、野生无毒无影响水质的乔生植物捆绑成把,同时,废弃轮胎、瓦罐、PVC管及各种人造洞穴等皆可作为栖息物,多种栖息物配合使用,效果更佳。栖息物面积占养殖面积30%以上为宜。

3 放苗

放苗前准备:放苗前,养殖池需清洗干净,并晒干后进水。水源可采用天然无污染河流水或地下深水。放苗前,先抽水位至0.8~1m,并用20~25kg/亩生石灰加水全池泼洒,起到消毒水体,同时调节水体硬度和pH值的作用,具体用量视水体pH值增减。放苗前3~5d,用有机肥和有益菌进行培水,保持水体良好的藻相和菌相。当水色呈现淡绿色或淡褐色,透明度40cm左右,且经检测,水体pH值7.0~8.0时可进行虾苗试水,试水后无问题即可放苗。

放苗:养殖采用体长2cm以上的虾苗,放养时选择无病无害、体色光亮、活力强,反应灵敏,耐旱能力强的虾苗。每亩放苗4,000~5,000尾,具体放养量视虾苗规格和栖息物数量进行增减,一般虾苗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可适当减少虾苗放养量;栖息物数量增加,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一般春季水温在15℃以上可开始放苗。放苗时选择在晴天早晨和傍晚无光照时为宜,放苗前先用有机酸全池泼洒,起到解毒和抗虾苗应激作用。采用氧气袋带水充气运输的虾苗(一般为体长1~2cm的虾苗),放苗前将整个苗袋放入池塘,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解开苗袋,虾苗游入塘中;采用泡沫箱干法离水运输的虾苗,放苗时,将整个泡沫箱倾斜放在塘边,让虾苗游入池塘。放苗后,尤其是夜晚时候,注意观察虾苗的活动及摄食情况。

4 养殖管理

投喂管理:该虾食性杂,饵料来源广泛,可摄食各种动植物饵料。小杂鱼、贝类、黄豆、花生、豆饼,南美白对虾、草虾配合饲料皆可作为饵料。目前国内没有专门的澳洲淡水龙虾配合饲料,投喂时尽量多样化,保证营养全面。养殖早期幼虾阶段,主要以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为主,中后期每周适当配合2~3次动植物性饵料投喂。配合饲料日投喂量占体重2%左右,鲜活动植物性饵料可适当增加至4%左右,每天投喂1~2次,夜晚1次,或早上和夜晚各1次,早上投喂量约占日投喂量20%~30%,具体视水温、水质、摄食情况及饵料种类而定。

水质管理:放苗时,水位0.8~1m,放苗后一个月内逐渐加水至1.2m左右水位,之后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约20%,养殖后期应适当增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具体视水质变化情况而定。每次加换水时,采用5~10g/m3的生石灰或活性钙兑水全池泼洒,增加水体硬度,促进虾体蜕壳和硬身。每月定时1~2次使用微生态制剂,稳定水体pH值和保持水体良好的菌相。若水体透明度过大,需适当追肥,促进微藻生长;若水色过浓,透明度降低,需适当换水,保持水体清爽。

日常管理:每天定期巡塘3次,早、中、晚各1次。早上检查是否有残饵,判断摄食情况,并调整投喂量;中午观察水体变化,测定水质;夜晚观察是否有敌害生物,虾体的活动、摄食及是否逃逸等情况。定期检查增氧设备的运转情况,保证夜晚水体增氧。

病害防治:目前该虾自引进以来,无爆发性疾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换水时使用生石灰可增加水体硬度,促进蜕壳硬身,并可起消毒作用;定期泼洒消毒剂,预防疾病发生。

5 成虾捕捞

捕捞:一般经过4~5个月的养殖,养殖成活率可达70%~80%,亩产可达200kg左右,成虾平均规格可达75g/尾以上,可以捕捞上市。捕捞时,可采用清塘捕捞或捕大留小的方法进行。采用清塘捕捞方法,需先降低水位,用虾笼捕获大量虾后,待存塘虾不多时,排干池水全部捕获;采用捕大留小方法,可定时用虾笼捕获大规格的虾,并补充放养虾苗继续养殖。

运输:成虾运输采用干法离水运输方法进行。运输时采用60cm × 40cm ×30cm的泡沫箱,单个泡沫箱一次可运输7.5~10kg成虾,装箱时,一层水草,一层虾,高温天气泡沫箱内置冰袋,并保持运输过程气温在25℃左右,可保证虾体运输24h无损伤,成活率基本达100%。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放苗养殖池增氧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相对弧宽比对双通道方形养殖池的流场优化研究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增氧灌溉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诗意的劳作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