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实践与思考

2018-01-18 11:40张贤才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景区村民旅游

颜 毓 张贤才

(1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2贺州市林业局 广西 贺州 542800)

乡村旅游以其旺盛的发展活力、良好的产业联动效应,以及高参与度、强持续性、低返贫率等优点成为带动我国贫困地区脱贫的一股强大力量。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 《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的工作实施意见》指出,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谋求扶贫工作新进展,以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2015年8月 《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再次强调旅游扶贫是下一阶段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战略,要把乡村旅游作为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的中坚力量。贺州市属于贫困县全覆盖的地级市,全市共有贫困村267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含社区)727个,贫困人口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为了发挥乡村旅游扶贫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力量,贺州市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构建合理的乡村旅游格局,根据不同资源特色,优化整合资源,科学规划论证,构建了卓有成效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培育了一座座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以点带面,以线连片,加速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

1 “互联网+乡村旅游+特色农副产品”互动扶贫模式

1.1 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富川县朝东镇岔山村。岔山村是始建于明初的瑶族古村,地处湘桂交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村内有保存完整的古戏台、古城墙、古民居、风雨桥等,是秦汉时期从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第一入口,各地游客慕名来村观光游览,体验古村风情。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岔山村民将种植的芋头、红薯、脐橙等农产品向游客售卖。其中种植有100亩可作为旅游商品销售的芋头,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让这个总人口662人,贫困人口占到40%的岔山村,在2016年实现31户贫困户134人脱贫。

为了提升潇贺古道第一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该村引入知名电商企业来村建设服务站、帮扶店,培育贫困村民成为农村电商合伙人。如今的岔山村已实现商业级无线WIFI免费覆盖,深挖当地旅游产品、特色农副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开展在线宣传和销售。除了在国家、区、市主流媒体重点宣传,还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旅游宣传,微博上头条推文达150多条。

岔山村不但依托农村电商服务站开展旅游景点宣传、旅游攻略推送、旅游咨询投诉等,还推出域名为“岔山—潇贺古道第一村”的旅游网站,将岔山的秀美风光、特色小吃、香芋、有机腐竹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O2O的旅游营销新模式。岔山村乡村旅游起步不久,月游客接待量便突破万人,旅游购物产品线上线下购销两旺,“互联网+乡村旅游+特色农副产品”互动扶贫模式让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走上了大舞台。

1.2 经验与思考。“互联网+乡村旅游+特色农副产品”互动扶贫模式不但提升了旅游宣传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还将线下的土特产门店销售和线上销售结合起来,游客除了在当地可以购买到旅游手信外,回到家中依然可以产生旅游购物产品消费,延长了购物的时间和增加了购物的次数,建立旅游购物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对于完善旅游六大要素,更好的实现了农副产品向旅游购物产品的转化,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为农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致富之路。

要想打赢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攻坚战,不仅要推销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遗迹及民俗风情,还有必要打造以此为依托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乡村旅游+特色农副产品”的运作模式,构建“政府引导、需求拉动、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通过互联网的大平台实现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2 景区辐射带动扶贫模式

2.1 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昭平县黄姚镇罗望村。伴随着位于罗望村周家水库旁的黄姚花海景区正式开门迎客,罗望村的村民搭上了乡村旅游扶贫致富的快车,通过扶持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黄姚花海景区是贺州市旅游实业集团打造的新型主题花海景区,景区占地总面积400多亩,四季鲜花绽放,借助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姚古镇的区位优势,与黄姚古镇的人文历史风貌形成差异性和互补性。景区规划之时就将乡村旅游扶贫功能作为景区主要功能之一,打造成为集花卉种植、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户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重点扶持所在地及周边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生态观光林果业和特色旅游商品等旅游业态,旅游产业已初具雏形。

在政府旅游部门的指导和扶持及黄姚花海景区的带动和影响下,罗望村村民对建设生态乡村、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很高,求发展、求富裕的意愿强烈。对于罗望村的村民而言,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增收渠道更加多元,一是将土地租赁或转让给外来企业开发花海景区、建度假酒店,获得土地租金或转让收益。二是就近入职花海景区工作,成为公司的职员,由长期从事传统农业转向从事旅游服务业,获取劳动报酬。三是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店等,获取经营收入。四是参加其他相关旅游经营活动,如出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多渠道参与乡村旅游已让当地42户贫困户、191人实现增收。

罗望村及周边村屯今后将依托黄姚花海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扩大景区辐射范围,让更多周边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共同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走上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之路。

2.2 经验与思考。景区辐射带动脱贫模式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产业发展以带动区域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实现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对于大多数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因为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强的产业,有较高的乘数效应,可以提供大量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尤其是吸纳周边更多的困难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就业、创业脱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创新方式,亦农亦旅实现旅游脱贫。

兴一业而旺百家,乡村旅游扶贫要以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为根本宗旨和核心目标。但很多旅游扶贫项目尽管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却未能全面实现旅游脱贫的目的,甚至还会出现当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物价猛涨、开发商与村民发生纠纷等现实问题。乡村旅游景区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就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深度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一村富裕了,便可以带动更多的村庄富裕起来。

3 产业依托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3.1 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富川县柳家乡下湾村。下湾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西部,东揽龟石国家湿地公园,西靠西岭森林公园,瑶族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民族古村落和美丽新村并存。全村425户,约1 720人,其中水库移民516人。

昔日,村庄布局混乱、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收入单一,经济落后。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 800元。坐拥优美生态环境、特色文化资源的下湾人却捧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一度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广西“十二五”第一批整村推进贫困村。

为了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2012年起下湾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流转土地、整合资源,积极发展脐橙、蜜桔等特色水果等产业,引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全村共种植优质脐橙1 900多亩,林下套种西瓜和花生600亩,打造了2个铁皮石斛种植基地,32个种植大棚,种植铁皮石斛93亩,在后龙山上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3 000多亩。成立了康湾中草药、柳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贺州的“美丽新果园”示范点。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3657元,增加到2015年的7716元,实现了三年翻两番。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整治村容、改建民居,打造美丽宜居新村。当地政府共投入资金5 438万元,为下湾村新建房屋201座,风貌改造房屋97座,硬化村道14.4公里;房前屋后、村道两旁新种植多品种行道树、花卉约4 000株,新增绿化面积12亩。随着富川县“绿化果化花化美化大行动”、房前屋后“微田园”工程和民居生态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下湾村先后获得国家住建部美丽宜居村庄、广西绿色村屯、广西卫生村、贺州市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钱袋子渐渐鼓起来,村子慢慢美起来的下湾村并不满足,开始盯上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富民之路,依托富川“长寿之乡”品牌,以瑶族文化和道教文化、铁皮石斛养生产业为特色,打造具有瑶族古村落特色的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在相继完成具有瑶族风情的八角楼、风雨桥、思源亭、观景台、瑶族村门、生态观光栈道等旅游设施建设后,村民利用改造一新的自家住宅建起了农家乐、民宿,开展田园观光、水果采摘、登山摄影、休闲垂钓、湿地游船、民族歌舞表演等休闲娱乐项目,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下湾村风景宜人,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旅游红火,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回家后发现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示不再返城,决定回乡发展。下湾村成为“城市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生态旅游文明村。

3.2 经验与思考。下湾村构建了“高值农业+特色民居+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化互动发展模式,农业产业支持旅游业,旅游业为农业产业提供了展示的窗口,推动农业产业向特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推进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链,避开农业旅游受季节性制约的弊端,从农旅结合,逐步过渡到农、旅、公、贸综合发展,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农民带来更多财富。

4 “公司+农户”的特色旅游购物商品生产扶贫模式

4.1 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平桂区沙田镇狮中村。狮中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周边山林云雾缭绕,村民有着种茶的传统。适宜的茶叶种植环境和种植传统吸引了专门从事茶园基地建设及茶叶深加工的贺州市天洲茶业有限公司,投资近2 000万元来自建厂。公司已收购茶园基地168亩,建成标准化厂房2 200平方米,年鲜叶加工能力可达750吨,年生产中高档黑茶能力达150吨,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

天洲茶业公司注重产品创新研发,已取得外观专利21项,自主知识产权7项,发明创造2项,实用新型1项,其开发的专利产品有:结合贺州市长寿文化开发的野生灵芝黑茶、荷花粉红茶等养生茶产品;结合贺州平桂历史民俗文化,开发的瑶族盘王姓氏系列茶饼、国宝麒麟尊茶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系列主题旅游商品;结合贺州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的黄姚古镇、姑婆山等景区主题茶文化旅游商品,成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丰富了贺州旅游商品文化内涵和种类,并获得旅游消费者认可。

天洲茶业公司成立之初就将茶文化旅游商品与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村集体茶园出租、收购茶农收藏茶原料、农民茶叶采摘、聘用到公司就业、茶叶加工技能培训等合作共赢方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脱贫致富。除此之外,天洲茶业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扩大茶文化旅游商品生产规模,为当地农民提供黑茶产品制作技术培训,利用农户闲置房屋,按照家庭茶叶作坊要求进行装修,免费发放制茶设备,建立起既能生产销售又能体验黑茶DIY制作的家庭茶艺工坊。不但丰富了游客体验,也使农民获得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制作体验服务、茶文化旅游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经济收益,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4.2 经验与思考。旅游购物商品的设计和生产一直是旅游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要想让旅游购物商品摆脱同质化、低端化的顽疾就必须给旅游商品注入文化内涵和当地特色。贺州天洲茶业公司不但通过申报发明专利打造出特色茶文化旅游购物商品,更重要的是把产品的生产加工从工厂移到了村民家中,融入了游客的创意和劳动,将产品生化过程体验化、趣味化、个性化,让游客在得到更多知识和乐趣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建高端收藏茶品牌,大大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益。既是旅游购物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创新,也是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

5 返乡能人带动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5.1 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八步区莲塘镇炭冲村马鞍寨。马鞍寨距离贺州市区18公里,交通便利。背靠青山,果木成行,当地世代传承舞香龙、彭祖养生等独特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该寨共有180户、800多人,乡风文明、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从马鞍寨走出去的行知教育专家、广西贺州市行知学校创始人、校长彭福权回到马鞍寨投资上千万建起占地80亩、设施齐全的行知教育生活实践基地。行知教育生活实践基地又名随园,依湖而建、风光秀丽。基地规划合理,设计科学,除了设有餐饮、娱乐、住宿等旅游接待设施,还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的梦工场。在梦工场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刺绣、编织、棋艺、木工、书画、垂钓、摄影等技艺,还可以开展露营、野炊、烧烤等活动,也可在基地的蔬菜园中体验自种、自管、自采、自享的生活教育。该基地已成为一处全面体现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农耕体验教育拓展基地,是城市游客体验生态乡村生活的乐园。

先发展起来的彭福权,没有忘记马鞍寨的乡亲们,他担任了马鞍寨理事会顾问,以行知中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平台,立足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将宜居乡村建设与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积极推进“学农公园”开发建设,将农业、教育、旅游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富民增收。彭福权全身心投入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筹资100多万用于宜居乡村建设。在他和党员先锋队的带领下,广泛宣传发动全寨群众,集中宣誓做好宜居乡村建设,掀起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活动的高潮。在理事会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投工投劳主动参与,还自筹3 000万元建起了停车场、环形村道、登山游道、戏台、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等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下一步还将建设山泉水上乐园、越野赛道、自行车道等旅游娱乐设施,摸索出了一条“以农促教、以教促旅、以旅哺农”的循环发展之路,极大促进了马鞍寨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家在门口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困难群众的收入,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5.2 经验与思考。在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热潮和国家“双创”政策的鼓舞下,在反哺家乡、回报乡亲的责任感驱使下,不少离乡背井外出打拼的能人返乡创业,或凭借绿水青山、或挖掘民俗文化,经营休闲农庄、开办特色民宿等,成为带动所在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这些返乡创业的能人大多观念新、思路宽、脑子活、主意多、门路广,知道城市游客所需,清楚乡村旅游所供。他们既熟悉当地资源优势、风土人情,又与村民沾亲带故、心存感情,比起其他外来投资者更能赢得村民信任和合作,快速打开局面,又能顾全村民利益,真心实意引领村民致富,在旅游扶贫中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只要能为返乡能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能人,甚至一些具有乡村旅游相关专业知识及经验的能人返乡,从一家致富,到创富一方,激活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热情。

6 企业示范带动的民宿开发模式

6.1 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富川县福利镇茅厂屋村。茅厂屋村位于富川县国际慢城核心区,坐落在神仙湖畔,与花海毗邻。茅厂屋村依托神仙湖生态休闲区发展,利用本村闲置的旧瓦房和村民居住的新民居打造了一村两区的民宿开发模式。

茅厂屋村与富川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茅草屋休闲度假农庄,将老村闲置的12栋旧瓦房整体出租,交给公司统一装修、统一经营。经过专业设计师的打造,坚持“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老村外观质朴,内部设施现代,房前屋后园林绿化具有民族和乡野气息,受到游客的追捧。村民们看到老房子通过民宿改造焕发生机,创造出可观的财富,自己也得到了租金收入,就将现住的22栋新房也进行了改造,开办农家旅馆、经营民宿,当上了老板。如今的新村不但完成了道路硬化、村屯绿化,还建起了娱乐休闲中心、卫生室、篮球场等,排排新房开民宿、家家户户搞接待,美丽的茅厂屋新村在茅草屋休闲度假农庄的示范带动下,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宿旅游村。

6.2 经验与思考。茅草屋休闲度假农庄的开发让所在地及周边的村民意识到,闲置的旧房子还能赚钱,那自家居住的新房子也有可能变成赚钱的民宿。公司化经营的休闲度假农庄,给周边祖祖辈辈只知耕种、只懂务农的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民宿开发经营实践课。村干部和村民们慢慢懂得,他们家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要想把民宿办好就得保护好环境、服务好游客。

农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往往信息闭塞、思路局限,找不到适合自身的致富之路,放着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广阔的市场而“望贫兴叹”。他们对于新事物往往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只有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企业成功先例,让农民感受到开办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在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坚定的走上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道路。

7 依托核心景区开发扶贫模式

7.1 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村——昭平县黄姚镇新寨村。新寨村是昭平“十三五”贫困村,2015年确定贫困户为42户152人,贫困发生率为10%。一方面,新寨村距黄姚古镇核心区不足两公里,紧靠黄姚绕城二级公路,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当地村民2011年成立了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有近百户种植金银花,共计500多亩,这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基础。看到这两方面优势,新寨村邀请旅游规划设计专家为景区免费做规划设计,确定发展金银花休闲农业观光游。沿紧靠黄姚古镇景区的二级公路流转土地1 200多亩建设“银壶山农趣文化园”旅游景区,除了金银花外,还种植供游客观赏的格桑花、樱花、紫薇、荷花等600多亩,另外在花田内布置了长20多米的稻草龙、牛耕图、卡通人物等稻草艺术造型,展现出浓郁的农耕田园风情。通过差异化的休闲农业、农耕文化旅游产品把黄姚古镇的游客吸引过来,依托核心景区实现共融发展。

通过各方支持和村民的努力,很快以合作社为基础注册成立了银壶山文化旅游公司,发挥旅游扶贫引领作用,以高出平均地价四分之一的价格租赁村民田地,近百户村民成为公司股东,还优先聘请贫困村民到景区工作,目前已解决了10多名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将通过土地入股等模式让更多村民分享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红利。

7.2 经验与思考。依托核心景区开发扶贫模式是以目前开发效益良好的知名景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其形成的大量而稳定的旅游客流市场资源,以生态农业、乡村民俗旅游产品为核心,与传统景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互补,将现在成熟景区的效益扩大至景区所在地的周边区域,以此带动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在政府引导、村民的积极响应下,广泛发展核心景区周边贫困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或者形成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的基地,或直接参与旅游景区经营和服务活动,不仅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能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

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陈友华.我国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新思路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6):717~721.

[2]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0):212~217.

[3]鲍青青,郭传燕.广西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新模式探讨 [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113~116.

[4]卢智增,古杏香.富川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证研究 [J].广西经济,2017(3):57~58.

[5]罗云艳.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7(9):97~99.

猜你喜欢
景区村民旅游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摘牌』
“摘牌”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某景区留念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