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脱贫推进精准扶贫

2018-01-18 11:40刘淑利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精准

刘淑利

(中共行唐县委党校 河北 行唐 050600)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脱贫攻坚的进程不断加快,扶贫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一些地方在帮扶过程中,过多注重物质帮扶,忽视或不重视精神上的帮扶,始终有部分贫困村、贫困户,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有些扶贫救助对象在政府帮扶下,脱贫后又再次返贫。因此,精准扶贫必须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精神上脱贫,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物质扶贫”与“精神脱贫”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 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1 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1.1.1 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恶劣的环境加上长期贫困的折磨,使一些村民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他们把自己的贫困归于命运的安排。有的抱怨自己命运不佳,面对一时无法改变的困境而产生绝望心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度日;有的认为自己一无关系二无背景,学技术没钱,找工作困难,对未来丧失信心,生活上得过且过,人生目标普遍模糊。

1.1.2 懒散怠惰、好逸恶劳。在贫困户中,并非全都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他们中有些人身体强壮,但缺乏志气、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极个别贫困户领到扶贫款和物资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抱着“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的消极思想,甚至把扶贫资金和物资拿来抽烟喝酒。

1.1.3 安于现状、坐等帮扶。安贫乐贫、不求更好、只求温饱。宁可过只能填饱肚子的最低生活水平的日子,也不愿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过上富裕舒心的生活;极少数贫困户把自己能否脱贫完全寄希望于扶贫干部,认为我没吃没喝,反正有政府干部帮我脱贫、帮我兜底,甚至认为自己不脱贫干部无法交差,等待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

1.1.4 心安理得、不知感恩。一些困难群众往往以“家贫”为筹码,对待扶贫理直气壮,对党和政府的关爱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反而抱怨扶贫款和扶贫物资太少,以致扶了多年仍一贫如洗、扶而不起、越扶越穷。

1.2 精神贫困的原因分析

1.2.1 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由于地域环境所限,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制约,思想观念封闭保守,与现代经济、生活状态脱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因而选择了消极应对。

1.2.2 受教育程度不高,科技文化素质低。知识层次低、思维眼界窄、致富路子少,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市场和动态等致富能力差,“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1.2.3 基层党组织涣散,文化生活单一。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自身思想贫困、精神懈怠,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勇气,不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味等待国家和社会的帮助;部分地区的习俗文化也对贫困人口的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盛行。

1.2.4 舆论宣传不到位,脱贫氛围不浓厚。过去很长时期,不少地方采用的送粮、送钱、送物等“输血式”扶贫,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贫困群众的物质之需,但也使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的依赖性增强、主动性降低。

2 精神脱贫至关重要

扶贫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始终有部分贫困村、贫困户,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一些贫困户始终未能摆脱贫困,除因年老体弱、天灾人祸外,确有一些人不思进取、缺乏志气、自甘贫困。

治穷先治愚。送钱送物式的扶贫确实能让一些困难家庭、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解他们的一时之困,但仅靠这些无法彻底帮他们改变现状,帮他们走出困境。政府帮扶、社会帮助只是外在因素,如果自身不给力,不思进取,只想靠救济、吃低保,甚至把扶贫资金和物资拿来抽烟喝酒,这样的家庭,给多少资助和帮扶也很难长久脱贫。即使在政府的帮扶下,生活暂时改善,也不会长久,随时都有再次返贫的可能。

扶贫先扶志。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的志气。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使人意志消沉,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如果精神上不脱贫,不能激发起贫困户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和潜力,丧失脱贫致富的斗志,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再好的扶贫政策,再多的扶贫投入,也会使精准扶贫工作事倍功半。一些地方连续被扶持多年,却依然贫困,或者在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彻底摆脱贫困,精神脱贫是关键。如果贫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动、不作为,外力再强,精准扶贫也是一句空话。因此,脱贫致富必须摒弃“等靠要”消极思想,克服安于贫困的消极心态,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只有精神上真正实现脱贫,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3 以精神脱贫推进精准扶贫

3.1 突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我想脱贫”的浓厚氛围。精准扶贫关键在扶志。针对贫困地区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必须将“扶贫先扶志”确立为推进脱贫工作的核心,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扶贫”、“扶真贫”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3.1.1 广泛宣传扶贫攻坚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扶贫攻坚政策,对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农村医疗保险、小额信贷、种养殖政策等优惠政策进行宣传,让贫困户成为“政策明白人”,进而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配合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此外,还可利用集市、庙会发放资料,开展现场咨询;在人流较大的地方悬挂和张贴大型宣传牌和宣传标语;利用沿街单位的显示屏等,滚动播放扶贫政策,确保扶贫工作有文字、有声音、有形象,形成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的无缝隙覆盖。

3.1.2 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依托农水、水产畜牧、妇联、团委、农技站、文化站等部门,通过文艺下乡等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引导贫困群众消除安于现状、消极无为等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起劳动光荣的思想,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引导贫困人口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树立自我扶贫、自主脱贫的思想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意愿,增强摆脱贫困、战胜贫困的勇气,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能力。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因贫困而气馁,不因贫困而退缩,不因贫困而自卑,消除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情绪低落、依赖性强的心理,用行动诠释“人穷志不穷”的真正内涵,埋头苦干,带领群众突出“贫困”这个重围。

3.2 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我要脱贫”的自觉

3.2.1 强化扶贫干部责任担当。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把干部的精气神先扶起来,增强扶贫攻坚和“挂包帮”“转走访”的责任感。扶贫干部要沉下身子,进村入户,面对面与群众交心谈心,宣传扶贫政策,分析贫困原因,找准扶贫措施,为群众脱贫想办法出实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向贫困户家庭成员讲清楚政策,讲清楚利弊,促使贫困户主动转变观念;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甘贫困的意识,克服“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贫困内因、才是脱贫的主体,要自强不息,当贫困户不光荣;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为贫困群众出实招、解难题,一步步解开贫困群众的思想疙瘩,帮助群众转变到从根本上脱贫的思想观念上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扶贫不是“走过场”,不是“作秀”。

3.2.2 注重典型引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多途径、多形式地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脱贫户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浓厚舆论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脱贫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每个贫困户拿出干劲。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生活会越来越好。组织脱贫致富带头人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巡讲,通过讲述自身的亲身经历、奋斗历程,为他们树立榜样,通过典型引路,增强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贫困群众的奋斗意识,让贫困群众有信心、有志气、有梦想,增强脱贫信心。

3.2.3 加大对贫困户的政策激励力度。比如,通过“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强烈愿望,营造脱贫的良好氛围,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脱贫的斗志。

3.3 推进智力扶贫 坚定“我能脱贫”的信心

3.3.1 精神扶贫要注重扶“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现有的贫困户摆脱贫困,只是扶贫工作的初级目标,长远来看,更应从根本上减少贫困的发生,这最终要落实到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必须以教育为突破口。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3.3.2 精神扶贫要注重扶“技”,加强农民知识技术培训。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条件的富余劳动力,实施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工程,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确保贫困人群有一门以上致富本领,就业能力得到提升,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