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对广西的启示

2018-01-18 16:23孔令孜于平福李建容李小红
江西农业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园旅游农业

宁 夏,罗 丽,孔令孜,于平福,李建容,李小红

(广西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

休闲农业是将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休闲功能与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户生活、农耕文化及农村民俗等三农要素有机融合的特色农旅产业。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广西地处华南,气候温和,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风情,农业基础深厚,有着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根据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14部委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农加发〔2016〕3号),结合广西本地情况,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桂农业发〔2017〕73号),明确了当前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为发展重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广西已建农家乐近4000个,乡村旅游点1100多个,规模休闲农业园630多个,年接待游客5280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近190亿元,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1个、示范点2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中国美丽田园8个、“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69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3个。广西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服务水平不够高、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及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以期为广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日本

日本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日本休闲农业的产品模式主要包括农业公园、观光农园、民宿农庄、市民农园、体验农业园等[1]。农业公园是指农业部门使用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休闲型农业设施,主要位于城郊地区。农业观光园是指由町村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建设的观光园,主要以农田生产设施为亮点,加以生活配套设施[2]。民宿农庄指农户利用自有土地及庭院,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与我国的农家乐相类似。市民农园指都市居民在租借的小面积土地上以休闲的方式进行耕作种养。

日本休闲农业主要特点包括以下4个:一是法制法规健全,政府大力支持。休闲农业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1989年开始实施《特定农地贷付法》,允许小面积农地在短时间内向市民出租,市民农园得到一定的推广。《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的促进办法》、《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等专项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休闲农业法规体系[3]。二是多方主体参与,专业化程度高。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地方公共团体、协会、企业、农民等积极参与农业园的开设。地方公共团体和协会利用自己的农地或者租借的土地获得土地使用权;企业则通过与市町村签订贷付协定,制定完整的运营计划向市町村申请。在日本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中,市町村政府占30.9%,农渔协会和农民联合组织占23.1%[4]。三是产品特色鲜明,体验性较强。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融合历史文化内涵,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如三重县熊野市利用其临海的特点,渔业体验特色较为强烈,体验项目包括金枪鱼养殖、鲤鱼的养殖与垂钓、章鱼与河豚的捕获等,还可进行鱼产品干物制作和寿司加工。四是生态理念较强。由于日本土地及资源有限,国民环保意识强烈,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较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大部分休闲农业原始风貌保持较好,人为改造较少,与自然融合度高。如岩手县的小岩井农场,有日本东北部世外桃源的美誉,当地注重保留乡村原始风貌,开展了各种生态农场活动,现场挤牛奶并将新鲜牛奶做成牛奶饭、牛奶拉面、冰淇淋等。

1.2 美国

美国休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19世纪得益于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而快速崛起,休闲农业农场数量日益增长,二战后更是发展迅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已有2000处休闲农场[5],主要包括休闲农园和休闲牧场。美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主要分为文化遗产类、乡村生态类、体验教育类三大类[6]。文化遗产类主要指利用当地的文化遗产景观资源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乡村生态类指在自然区域内,观赏自然风光及游憩等。体验教育类指将休闲及教育融入当地特色的农业及节事活动中,在参与中收获知识、技能的教育。

美国休闲农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5个:一是政策大力支持。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美国出台了《国家荒野和风景河流法案》、《国家走道系统法案》等几个重要的联邦立法,有效地增加了公共土地的供给[7]。另外,该国于1992年成立了国家农业旅游基金会[8],加强对农业旅游的支持,各州也纷纷成立了一系列的专业机构,为以后休闲游憩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和规范基础。二是特色化经营。将市民农园与当地居民社区服务相结合,居民预订农产品,由农民负责提供新鲜的、安全的农产品并进行配送,形成“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al,CSA)的新型都市休闲农业模式,提高了城市社区居民和近郊农民的联系,实现了互利共赢。同时,以当地特有的农事节日或农产品作为宣传点,以促进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如加利福利亚州的格莱镇,有着“世界大蒜之都”的称号,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大蒜节,游客们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大蒜食物以及欣赏大蒜手工制品。三是信息化程度高。由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美国大部分农家乐、休闲农业景点均有线上宣传与销售,游客可通过网络提前浏览和预约行程等,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节省了时间。如新泽西州一家以水果生产为主的观光休闲农场,在瓜果成熟季节通过网络发布招揽游客前往体验,其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超过2000人,这已成为该农场盈利的主要方式[5]。四是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美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时候十分重视环境及自然生态的保护,建立了国家公园和国家公园体系。从1872年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伊始,美国至今建立了58个国家公园,大多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风貌,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给人们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地方。五是注重培养休闲意识。休闲意识是休闲消费的原动力,由于生活方式的缘故,美国人较为注重休闲教育和生活品质,休闲消费自20世纪80年代初已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支出。加之美国的休闲农业产品、设备、游憩项目的种类繁多,美国民众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高涨。

1.3 法国

法国休闲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955年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发展了2万余个休闲农场。近年来,法国的乡村农业旅游每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收益约为700亿法郎,占全国旅游收入的1/4。法国休闲农业的产品模式主要有3种:乡村传统型、都市科技型和休闲度假型[9]。乡村传统型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开发,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农业旅游风情。都市科技型主要在城市社区或近郊,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将科技融入休闲农业中的一种模式。休闲度假型利用农场的自然风光及休闲娱乐设施,注重于游客亲近自然的休闲度假感受。法国休闲农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行业引导。政府在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而行业协会在政府法规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以达到行业自律。法国农会常设委员会于1998年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并与其他有关社会团体一起建立了“欢迎莅临农场”的行业组织,大力促销法国的休闲农业[10]。二是产品原真性强。法国大部分休闲农业产品具有原真性[11],目标是希望游客可以在一个宁静而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休闲放松,提高游客的真实体验感。由于法国乡村有较多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以此作为出发点,结合发展休闲农业,游客不仅可以采摘葡萄、品尝葡萄,还能参与酿酒的过程,并将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带走,体验原汁原味。三是经营模式独特。法国休闲农业的经营主要为依托家庭农场而变化发展,其模式简单高效。经营形式主要有个人农场、有限责任农场和共同经营集团等,其中以个人农场居多,但呈日趋减少的趋势[12]。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独特而简单,便于管理。

1.4 德国

德国的休闲农业主要以市民农园为特色,据德国农业部数据,2010~2011年,德国居民度假720万次,其中510万次在德国境内的农场[13]。德国休闲农业主要有3种产品形式,包括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度假农场是指农场主将自家的空房间加以整理而向游客低价出租开放。乡村博物馆是指将原始的乡村风貌风俗、农宅房舍、生活方式等集聚在20 hm2左右的地方重建,具备游玩、教育、保存历史文物的功能[14]。休闲农业中的市民农园最早在德国兴起,日本的市民农园也是仿效德国模式发展而来。市民农园是指将近郊或都市的土地划分为小块出租给居民进行耕作休闲等用途。德国休闲农业的特点包括以下3个:一是法律规范化。德国是世界最早市民农园法制化的国家[15],政府于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完善的法律条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现行的市民农园法律条例及说明包括《联邦市民农园法》、《关于永久市民农园和私人土地上市民农园的管理条例》、《关于市民农园共用认可与监督管理条例》等[16]。二是以满足生活需求为主。德国的市民农园较多,目前大约有140万个,面积4.7万hm2,基本以自给与休闲为主,注重田园生活体验及精神需求,设施农业、科技运用、观光旅游等较少。《联邦市民农园法》中规定,市民农园所种植的蔬菜、瓜果及花卉等不能进行盈利用途。三是环境友好程度较高。在体验田园生活之乐的同时,不忘回归自然。慕尼黑政府在郊区没有建筑物的土地上实施了“绿腰带项目”,特别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包括“干草方案”、“菜园方案”以及别具特色的“骑术治疗项目”等[17]。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进行农事作业,而且方案中提出了禁施化肥农药、干草分发等注重保护动植物生活环境的措施。

1.5 其他国家

意大利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遗产,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标志着该国休闲农业的正式诞生。20世纪70年代农业旅游被称为“绿色假期”,成为意大利旅游业中的新业态。截至2015年,意大利共有2.2万家休闲农场,其中,8162家休闲农场提供住宿与餐饮服务,占36.70%;10440家休闲农场不仅提供餐饮服务,而且还开展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经营活动,占46.95%。意大利的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注重以人为本。大部分休闲农场或休闲农业园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配备了运动健身器材,2003年70%的企业管理休闲景区配有运动休闲器械[18]。二是绿色环保。意大利生态农业发展迅猛,民众环保意识较强,发展休闲农业始终贯穿环保绿色发展理念。

澳大利亚是较为出名的农牧生态旅游国家,有着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是全球休闲农业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以葡萄酒休闲旅游为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葡萄酒农业旅游创收高达1400亿美元。澳大利亚休闲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科技水平较高。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大型的家庭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更为显著,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发展的休闲农业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二是高度融合自然。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和出口国,休闲农业产品主要结合当地自然特色进行开发。当地的葡萄酒旅游,不仅可以参观葡萄种植园,参与葡萄酒酿造的各个环节,还可以学习葡萄酒、品酒相关的知识[20]。三是主题特色突显。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天堂农庄,有剪羊毛、牧羊犬赶羊、冲泡传统比利茶、骑术表演等传统体验项目,主题突出,较好地彰显了澳洲风情。

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较国外起步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休闲娱乐需求的增加,国内休闲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30.57万个,同比上年增加了15%;全年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5700亿元左右,同比上年增长了30%[21]。根据各地区域、资源条件的不同,休闲农业的类型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与创新,如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对国内休闲农业实践较好的省份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以下特点与经验,为广西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1 四川

四川作为国内农家乐的发源地,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长、经验充足。2015年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1万家,接待游客3.2亿人次,综合性经营收入1008亿元,建成农业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普园区等各类休闲农业景区景点2000余个[22]。四川省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2015年10月,四川省政府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农业主题公园建设规范》,为规范全省休闲农业景区的打造提供了参考。二是“协会+公司”模式助推发展。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于2014年成立,而后协会成立了麦味农业开发公司,该公司在品牌宣传与推广、现代服务营销平台、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助力全省休闲农业的发展[23]。三是注重行业营销与品牌创建。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共培育国家级品牌103个。四是产业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四川省传统农家乐多以单一的瓜果采摘、住宿餐饮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地方与时俱进,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经营档次,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四川省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基于当地的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融合蒙顶山茶文化,打造集体休闲观光茶事体验、科普教育、康养运动等为一体的茶旅综合体[24]。

2.2 浙江

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较早取得显著成效,其自然资源及景观较多,具备较好的休闲农业发展基础。2016年浙江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5亿人次,休闲观光农业总产值达393.9亿元[25]。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重视。浙江省政府预见性较足,2006年制定了《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早于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二是经营主体多样化。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不局限于普通农民,由农民合作社、企业等主体参与。如浙江省兰溪市的杨梅观光农业示范园,由企业联合10余家杨梅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带动农户1700户,辐射面积约1200 hm2[26]。三是注重产业融合。在发展休闲农业产品建设中,注重一二三产联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如浙江省上虞市的休闲农业产品“四季仙果之旅”,具备生产、采摘、加工的功能,三产融合较好[27]。四是产业宣传程度较高。浙江省积极举办各种农事节庆与活动,连续在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宣传推介观光,开展精品线路、产业园区评选等,不断提升本省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28]。

2.3 江苏

江苏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2016年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指数位列各省第一。2016年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累计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综合收入达350亿元[29]。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管理机构及行业组织完善。2009年,江苏省农委新设了观光农业指导处,指导全省休闲农业工作,所辖各市也明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2008年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协会成立,所辖部分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市级休闲观光农业协会,有助于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30]。二是“潮汐”式的发展模式。休闲节庆活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短期内客源较多但持续时间不长,发展呈“潮汐”状。如江苏省兴化的菜花节,利用春季油菜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使得3~4月的观光人数为全年最多[31]。三是经营组织化。江苏省的休闲农业由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合作化的经营模式转变,包括“政府+农户”、“政府+公司+农户”、“农企+旅行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如江苏省宜兴市篱笆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成立了“大地春农产品合作社”,鼓励农户改造闲置住房,以农户加盟的形式发展“篱笆驿站”农家乐品牌,形成自主开发、统一经营、利益共享的机制[32]。

2.4 湖南

湖南休闲农业经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6万个,其中休闲农庄4500个,农家乐9000个,接待游客14200万人次,经营主体实现经营收入265亿元。湖南省休闲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配套政策较为完善。湖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较为重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规范产业的发展。二是集群发展。休闲农业景点发展呈区域抱团式,相互依托、资源共享,有效减少了发展成本,截至2012年,湖南省初步形成以长株潭经济发展区、湘中南区、环洞庭湖区、湘西山区为主的四大休闲农业特色区域[33]。三是注重“两型”融合。湖南省注重休闲农业与“两型”社会发展相结合,即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大力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如邵阳市石头寨生态农庄,其初始建设条件较差,自然环境粗放,但经营者因地制宜,将农庄建设为仿古山寨,设立绿色蔬菜基地和藏酒窖等,将农庄与山头的环境融为一体,发展与生态和谐并重的经营模式[34]。

3 对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遵循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指引,根据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为广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3.1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如湖南、云南、四川等省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导协调机构,京津冀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山东、上海等地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当地发改委等10多个部门出台了《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用地上,吉林省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时,配套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解决休闲农业用地问题[35]。广西应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框架下,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等方面出台相对应的政策,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机制。结合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广西“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提升休闲农业产业整体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3.2 科学规划,专项引导

各地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专项引导。吉林、山东、陕西、上海等地根据“十三五”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已制定完成了《休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天津与河北联合制定了《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共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三地农业融合发展。湖北先后出台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湖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在发展格局、旅游产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对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广西各地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结合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广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框架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休闲农业产品,往养生养老、亲子娱乐等方面延伸。同时,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标准化建设,配套服务设施按高标准进行升级、改造,进行统一、规范化的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提高整体质量水平。

3.3 特色突显,内涵丰富

因各地气候、资源条件有所不同,休闲农业的发展主题与特色较为显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如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是典型的庐陵传统民居文化村,茶业生产历史悠久,通过改善茶叶生产、加工和产品包装工艺,增加生态游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采摘,茶叶产值不断提高,带动全村茶农创收,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上年增长了32%。山西省振兴村以发扬民俗文化精髓为契合点,结合农时农事,打造了“正月十五民间社火节”、“二月十五根祖文化节”、“九九重阳节”等系列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为游客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广西应充分运用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特色休闲农业。结合当前开展的三园三区一体的创建提升行动,强化一二三产融合,促进休闲农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依托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行动,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示范区的建设相结合,提高休闲农业示范区的质量,增强示范引领能力,有效促进当地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提高。

3.4 品牌示范,创意推动

品牌作为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江苏省大力发展农家乐聚集村,设立严格的“五有”建设标准,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规划指导、管理培育与营销推介的模式,打响了自有品牌江宁“23朵金花”。四川省在“十二五”期间,共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103个,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金奖9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等,还通过网络评选出了十佳精品农庄、十佳乡村美味、十佳最美乡村、十佳创意产品等休闲农业精品[36]。广西应通过创新休闲农业的宣传方式,合理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知名度,在做好品牌建设工作的同时,注重品牌的运营与管理,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品牌发展体系,不断扩大区域性品牌的影响力。

3.5 行业凝聚,维护权益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管理外的辅助管理手段,对产业的发展与带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协会在与企业、政府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沈阳市休闲农业协会注重示范带动作用,2014、2015年均启动了沈阳市星级休闲农业园和星级休闲农业采摘园评定工作,累计创建市级休闲农业园69家,市级采摘园45家,带动约15万农民就业增收。应依托广西休闲农业协会,定期举办各类行业活动、内部交流、外出学习等活动,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号召力,加强行业的内部凝聚力,积极宣传和开展行业自律,协助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愿望和要求,保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农园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区农园功能与策略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