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荔彤《伤寒论本义》训诂特点初探*

2018-01-19 07:10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范东东黄作阵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魏氏仲景经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钱 月 范东东 黄作阵

《伤寒论本义》[1],为清代魏荔彤所著。魏荔彤,字念庭,又字赓虞,号怀舫,直隶柏乡人。魏荔彤是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医学家、易学家,清代理学名臣魏裔介之子,生于康熙十年(1671年),官至江常镇道、观察使。魏氏为官之余专心著述,其著作存世的有《伤寒论本义》十八卷、《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二十二卷、《大易通解》十五卷、《怀舫集》三十六卷,亡佚的有《素问注疏》和《灵枢注疏》等。

魏荔彤幼读儒书,旁通天文、地理、医学等。雍正甲辰年间,魏氏在“续刻《伤寒论本义》小引”中写道:“余束发学医,忽忽垂老。少治举子业,中岁服粗官,括帖吏牍间,不离轩岐、仲景之书,四十余年矣。”可见,魏氏毕生未离岐黄与仲景学说。《伤寒论本义》以方类证,条分缕析,字栉句比,要终原始,贯串通编,并援引《内经》、《易经》有关论说参证诠解,探讨奥旨,以阐明《伤寒论》“表里之义”、“升降之义”和“寒热虚实之义”。陈修园评价魏氏云:“先生著《伤寒》本意,字栉句比,极见苦心。每卷中俱有独得之言,以补前人所未及,余最击赏。”足见本书深受推重。以下对《伤寒论本义》的训诂特点作初步分析与总结。

深思仲景,重调篇次

自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创错简之说,喻嘉言氏对其观点大加赞赏,开创了错简重订派之先河。魏荔彤遵方、喻之说,倡导错简重订。首先他将《伤寒例》列于论首,历代医家多认为《伤寒例》非仲景原文,如“方氏删之,喻氏驳之,程氏嬉笑且怒骂之,以为僭滥,以为悖谬”,魏氏经过深思熟虑,认为《伤寒例》虽非仲景原文,但“愚平心静气论之,其意亦未大舛,特欲推广伤寒于伤寒外耳,不知《伤寒论》原非耑论伤寒内也”,故将之列为论首。《伤寒例》未闻有注,故将成无己之注解全部摘录,但是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实为遗憾。其次推方氏之意将辨脉后平脉前之韵语,列于两篇之首,并置此段不注。他认为此为冒语,务在解其疑惑,“既不颠倒古经,而于义理无所悖谬。如诸家次序三百九十七法,各为前后,此例亦未可责”,此为魏氏之首创。

其次魏氏论述三阴三阳诸篇,以方类证,条分缕析,调整篇次,并抒己见。如在训释“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魏氏认为此条申明病在太阳,传入阳明,既辨其发黄不发黄之由,复详其致胃成实之故以示人,而诸贤见“系在太阴”四字,谓病在太阴经,并将此条入太阴,亦是大相径庭,旧本伤寒论此条在阳明下篇,甚谬,今移在阳明上篇。还有,在训释半夏泻心汤时,他认为这是在少阳误下成结胸痞,故将此移入少阳篇。喻嘉言将“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宜瓜蒂散”编入厥阴证中,因有手足厥冷之故,而魏氏认为这是痰病之厥冷,虽似厥阴,而实非厥阴也,故专列“痰病”一篇,以示书一之治,同时亦将“合病”、“并病”、“坏病”、“过经不解”单独列篇,语意鲜明。

最后魏氏在卷末列“可不可诸篇”,并在篇首列可以不注此篇之八疑,然其认为“此四篇家弦户诵,以为大法,不使明晓易见,恐反遗误,故诸家傅会作注,愚亦不得不注之,唯其原文周密妥协,用之可得完全耳”。

援引《周易》,妙解伤寒

魏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释义自序中写道:“《语》云:‘医者,易也。’故病之有纲,《易》之卦也;纲中有目,《易》之爻也;其证于脉色形状者,象之可观也;其审于标本从逆者,占之可玩也。……尝试点《易》。”《易经》的原理广泛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等各个方面。唐代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伤寒论》自然体现了易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维。魏氏不仅熟读仲景,也深研《易经》,于雍正二年(1724年)著成《大易通解》。因此,魏氏在运用《易经》训释仲景学说方面,具有独到见解,成为以《易》解释《伤寒》第一人。

1.以象数解伤寒

魏氏注解《伤寒论》注重象数八卦,在《伤寒论本义》中多次提到象数思维。如《伤寒论·辨脉法》中“……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魏氏认为:“阳结期以十七日者,少阴之数八,二八十六日,而阴为阳所耗将亡,故剧也。阴结期以十四者,少阳之数七,二七十四日,而阳为阴邪所痼将灭,故亦剧也。阳实故数常赢十六日间,增一日方应阴虚,故数常缩足十四日即应矣。”又如,《伤寒论·平脉法》载:“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魏氏注解道:“东方肝属木,天三之阳气生之,地八之阴气成之也,名曰厥阴,尽阴也。”魏氏用中国古代哲学《河图》“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解释东方肝脉的特征。同时在解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时亦运用了取象比类。如:“人之躯体面阳而背阴,犹天地阳南而阴北也。唯坎水之位在北,故太阳寒水之经,亦行人身之后者多,此太阳所以为受病之始也。”

2.倡阴阳并重之说

魏荔彤在《大易通解》中提到:“阳与阴在太极中本是一气,既判两仪后,以阳统阴,然阳未尝不根于阴。一根一统原是均平,无须扶抑矣。至互根互生往来出入,亦至均平。其间有太过不及者,气化运行之变失其中和。然不过其暂变离常,若会通计之,仍适均平耳。圣人虽有裁成之能,调爕之事,亦是天地气化阴阳偏胜之极当复均平,故生圣人成其位育之效。不然圣人且不生,故位之有无,道能行否,皆可谓之天运一治。”[2]可见圣人作《易》对于阴阳二气一视同仁,没有丝毫扶抑之意。[3]魏荔彤受《易经》的启发,明确反对扶阳抑阴,并提出“阴阳并重”的思想,强调阴阳不可偏废,对过度抑阴或重阳的思想具有针砭意义。当然,某些疾病适宜扶阳抑阴的治疗原则,这时阴指阴邪,魏氏强调阴阳并重,指阳气阴液并重,不可错误领会魏氏思想。

魏氏训释《伤寒论》重视“阴阳并重”,如在《伤寒论》跋语中提到:“阴盛而阳衰,必驯至有阴而无阳,此扶阳抑阴,应图之于早也。阳盛而阴衰,必渐成阳亢而阴亡,此济阴和阳,应试之于预也。阳无而阴不独存,阴亡而阳不孤立,相维则生,相离则死,此又阴阳不可偏胜之大纲也。”并在《辨脉法》中亦提到了此观点。如在解释“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时,提出:“天地以阴阳成人,得其正气以生,得其太过不及以病,天人邪正归论于气则一也。病气之阴阳既成,而脉之阴阳必应,因以阴阳之脉,察乎阴阳之病,千头万绪,不外阴阳,阴阳二气,皆归于一也。辨脉察病,为一以贯万之理也。”魏氏认为在本体层面而言无所谓阴气、阳气,二者皆为一气的运行。

魏氏的治学态度,非常注意事物的对立统一思想,重视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因此他的论点能独具一格,别开生面,是历史上援《易》入医、以医证《易》的典范。他批判“扶阳抑阴”,纠正了当时的偏见,不仅是一位理论联系实践的倡导者,且对温热学说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厥功甚伟。[4]《伤寒论本义》中“援《易》入医”的训解多达20余处。魏氏在自序中写道:“然后于仲景参伍错综,神明变化,于医者能无不相合于《易》,则吉凶得失,悔吝忧虞之故,惠迪从逆,亦必晓然大白矣。”魏氏恰当地用《周易》训释《伤寒论》,又用医理彰显了《周易》的通用与精妙,使《伤寒论》条文成为《周易》的例证。

融汇佛道,旁参史学

1.以佛、道解伤寒

魏氏在精研《易经》的同时,亦对佛经、道经钻研有素,颇有心得,并以之阐释《伤寒论》,这在历代注解《伤寒论》中别开生面。

魏氏训释《伤寒论》时采用佛家经典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训释《辨脉法》时提到:“载录《楞伽经》一段,足明凡空处皆气之理。《楞伽经》第二卷,佛云:何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施他国,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在释氏另有宗旨,然可悟此天地间无处非空,无空非气,人身躯壳隧道,亦犹是身。”

魏氏对道家经典研究甚深,曾手著《道德》、《南华》等经典,这对他训释《伤寒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在“三焦三中四穴论”中提到:“寄于中焦者,中气也。《黄庭经》所言,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是也。上下前后,四穴之中,为人之中,此中存气为中气。人多以胃气为中气,误矣……老氏为谷神,道家以是为守中,此人生大命之元。”以道家经典阐释中气,纠正以胃气为中气之误。其后还附有专篇“内景赋”来叙述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状态,其表里阴阳、升降沉浮、出入运行、神机气立鲜明形象,易于理解,为更好训释《伤寒论》打下坚实基础。

2.引《汉书》证伤寒

魏氏注释《伤寒论》力求推究原委,甚至有时会考证历史,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训释“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时,对于“郑声”一词,方、喻认为是声出重浊,重字当作平声读方是,但是魏氏认为气虚之人,不会有重浊之声,于是再考《汉书·王莽传》,云:“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注谓郑重犹频烦也,此余言郑声为重言复语之据也。若如此解,则重字去声读亦可。”魏氏参考《汉书》注释郑声是重言复语,有理有据。

贯通仲景,前后互参

魏氏在训释《伤寒论》的时候运用了以经解经,前后互参的方法,即引用仲景本文前后印证、补充说明。其主要方式有引用同篇经文对勘、引用他篇经文对勘及引用《金匮要略》条文对勘3种。

1.引用同篇经文对勘

在魏氏《伤寒论本义》书中有多处运用了引用同篇经文对勘的方法,现仅举一例以示说明。如在训释“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时,魏氏认为此条复申言前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之证,而兼明前条之未及者。头痛、发热、恶风、喘,前条俱言。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为体痛之具体表现,又见恶风为伤风所同,而恶寒亦同,唯无汗而喘前条未言。“兼两条而谛视之,病名定于前,主治定于后,再详恶风寒之理”,审之详细,则病名主治不复疑也。魏氏运用同篇经文对勘的注释方式,可揭示不同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于总结证情,有助于辨证。

2.引用他篇经文对勘

魏氏在运用同篇经文对勘的同时,也引用了他篇经文对勘的注释方式。如在训释太阳病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时,魏氏将此条与阳明上篇“阳明下血谵语者,热入血室”一条互相参看,“彼云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可知余非妄谈,清气上升作汗表解矣。”此处魏氏运用他篇经文对勘的方式,前后印证,互相补充说明。

3.引用《金匮》经文对勘

魏氏亦运用《金匮》中的经文进行对勘,来阐释《伤寒论》要义。如他在注释“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之“中风”时,他认为:“喻尝言中寒为卒病,岂知《金匮》之中风即卒病论之一也。人观中风而不明别于伤风,则卒病论虽存,未必专言中寒,即专言中寒,人亦不明别于伤寒也……中风亦有经络、脏腑浅深不同,《金匮》中风另有详注,中寒虽无仲师专书,然《内经》言自外及内,层次井井,自同一理。”魏氏将《伤寒》与《金匮》合并阐发中风,将中风、中寒之病娓娓道来,易于理解。

广参医家,承先启后

魏荔彤在注释《伤寒论》的同时,旁参历代伤寒大家之注解。据统计,《伤寒论本义》中,在魏氏所注“按”前,完整摘录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注释17处,喻嘉言《尚论篇》注释23处,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注释14处,此外还有多处按语中亦摘录了方、喻、程之注释,并加以评注。魏氏在理论上继承了方有执之错简重订,喻嘉言之“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寒兼受,则营卫两伤,三者之病各分疆界,仲景立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鼎足大纲三法”[5]。同时在《伤寒论本义》卷之首附录“方中行阴阳表里图”及“闵芝庆传经论”,魏氏认为此二论传经之义大见明切,故录之以为准则。其后有“闵氏六经七日病愈篇”及张景岳“内景赋”专篇,以阐释人体表里阴阳、升降浮沉之说,对其“表里之义”、“升降之义”、“寒热虚实之义”等六经之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魏氏之《伤寒论本义》广采诸家之说,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魏氏对后世医家亦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如清代医家曹禾所著《医学读书志》总结评价道:“国朝魏氏荔彤民间行本:……《伤寒论注疏》八卷……柏乡魏荔彤撰。荔彤,字念庭。康熙间历官京口监司,与吴中王子接为友。自言于帖括吏牍之暇,即研求医理,积五十余年撰成是编,实士大夫攻医之矫矫者。”[6]陈修园在《伤寒论真方歌括》中附录“魏念庭先生《伤寒论》跋语”。陈修园评价魏氏云:“……独此篇跋语,寥寥数语,仲师之全论包括无遗。且能于全论中引而不发之意,一一阐出,与柯韵伯先生《论翼》不谋而合,而爽朗过之,真不厌百回读也……盖以先生学问素高,此篇更另出手眼,疑有神助,即余自作,亦不是过也。”[7]徐赤在《伤寒论集注》中表示认同魏氏《伤寒论本义》有关三阴三阳病脉特点的论述[8]。沈金鳌编著的《伤寒论纲目》引用《伤寒论本义》120处左右,最后《平脉》、《辨脉》全部摘录魏氏注解[9]。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作为乾隆时期官方颁布的医学教材,引用《伤寒论本义》45处左右。日本医家浅田宗伯所著的《伤寒论识》参考了魏氏研究《伤寒论》之语[10]。可见魏氏《伤寒论本义》为后世医家开辟了门径,指示了方向,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

魏荔彤勤求古训,博采众家,融佛、道、儒、史、易、医于一体,相互参证诠解,探讨奥旨,历时四十余年,著成《伤寒论本义》一书。其书以方类证,条分缕析,字栉句比,要终原始,错简重订,贯串通编,注释颇详而多有发明,是注释《伤寒论》著作中的上乘之作,值得深入挖掘整理。

[1]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2.

[2] 魏荔彤.大易通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

[3] 杨学祥.魏荔彤易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24.

[4] 张志远.研《易》言医——魏、黄二家治学特色[J].中医药学报,1990,(6):1-3.

[5] 郑雨,万幸.略论喻嘉言《尚论篇》的学术思想[J].福建中医药,2003,(6):46-47.

[6] 曹禾.医学读书志、医学读书附志[M].杨健,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9.

[7] 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38.

[8] 蔡松穆.六经辨证与六气司天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37.

[9] 沈金鳌.伤寒论纲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10]刘弘.《伤寒论识》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19.

猜你喜欢
魏氏仲景经文
经文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魏氏膏药
魏氏膏药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空相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魏氏组织对Q245R焊缝材质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