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联理论在茶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与发展

2018-01-19 08:04范晓晶
福建茶叶 2018年3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关联

范晓晶

(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可谓博大精深、千变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一朵无比瑰丽的花朵,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与象征。自十六世纪开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茶文化开始以茶叶贸易为载体进入西方各国,并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紧密交织,逐步形成了具备西方特色的文化形态,与中国茶文化交相辉映。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的对外贸易愈加繁荣,茶叶作为典型民族商品的地位日益巩固,茶文化作为东西方所共同拥有的同根同源的文化类型,渐渐成为了东西方交流与互通的桥梁,是外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因而其对外传播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那么对于译者而言,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有效地把茶文化的儒雅风气以简洁生动、流畅易懂的方式转化为其他语言,做到灵气尽显、雅俗共赏,就成为了当前相关翻译工作的首要考量。关联理论最初出现在认知心理学方面,认为信息交互应当与相关语境进行全面关联,这与翻译工作中根据语境来进行解构和重组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被普遍地应用于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并成为了指导翻译工作的纲领性理论之一,在茶文化翻译中引入关联理论也就成为了学科发展的必然。

1 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由法国学者 Dan Sperber和英国学者Deirdre Wilson所共同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该理论指出,对语言交谈的双方而言,接收信息的一方在信息达到之后需要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对特定语境的认知和定义,也会涉及到一些记忆与经验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信息的处理要经过一个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解读的过程,由此才能得到对这些信息的某种认知。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人们总会下意识地从事各种关联活动,既假设交际对象在传达信息时已经遵循了关联原则,内隐或外显地表达某种思想,又驱使自己在解读信息时也要遵循关联原则,通过思考与推理来确定对方的意图,在双方共同知晓的认识环境中找到所传达的信息与内外环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信息的暗示含义,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联理论与翻译的融合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学者Ernst Grutt在《翻译和关联:认知和语境》一书中对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做了深入阐释,认为该理论对于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阅历与经验,对原文文本及译文文本的语境进行全面剖析,找出原文的隐含之意,并以目的语读者所惯于使用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来,让译文既忠于原文又贴近读者。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动态的、辩证的语用翻译观,Grutt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依照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成正比的关系,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与转换方法,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路径。在特定情况下,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所身处的语境框架差异较大,比如在语言环境、情景环境、文化环境、语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原文的假设可能无法在译文读者群体中形成共鸣,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对两种语境进行全面对接,此时,译者作为两种语境的中介,就必须对其中的差异进行正确评估,充分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变通,使两种语境在认知和理解方面达到相似,引导译文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翻译的高效性。

在关联理论视阈下,翻译实践工作应当遵循三个原则,即认知语境原则、明示推理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认知语境原则是指,人们理解对方的信息时,需要从固有的认知语境出发,对谈话的相关语境进行分析,借此理解对方信息的语境意义。认知语境受认知范畴的影响,如果一个人阅历深厚、经验丰富,那么其语境也会更加广阔。对于翻译来说,译者在翻译之前要对原文内容进行充分解读,理解其创作背景,包括社会文化、作者情绪、民风民俗等,从这些语境元素出发去理解原文内容,在翻译过程中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语用环境中把原文内容转换成为读者所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明示推理原则包含明示与推理两个过程,其中,明示是指传达信息的一方应当尽可能地贴近接收信息一方的语境,使之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为完整的信息量,推理则是指接收信息的一方应当站在对方所处的语境中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得最为全面的内涵意义。对于翻译而言也是如此,译者若要创作出较好的译文,就应当对原文信息和译文表达进行透彻的分析与推理。最佳关联原则是指信息传达与接收双方在语境上全面贯通,传达者的信息多为明示性质,接收者可以最小的努力收获最多的信息。对于翻译来说,译者应当寻求原文与译文、汉语与外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使译文既不“失真”,又可以为读者接受。

2 当前茶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茶叶贸易的持续增长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茶学研究风靡国内外,茶文化国际博览会、茶道艺术赏析、茶文化旅游等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翻译作为联通中外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当前的茶文化翻译中文学典籍翻译所占比例很小,大都是商业性文本翻译,比如茶叶包装翻译、产品说明翻译、茶道讲解翻译等,这些译文有些是企业自行完成,有些则是翻译公司代笔,相关译者有许多在专业水平和文化涵养方面都有待提升,不具备充分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语言运用语境,因而其翻译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利于目的语读者对茶文化的理解,继而阻碍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具体来说,当前茶文化翻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 文化素养不足,内容传达缺失

一些译者在翻译之前并未对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形式结构等进行深入了解,不具备原文的语境信息,自然也就无法准确理解其中的典故内容,在传达上存在仅仅停留于表面文字的情况,造成文本深层蕴意的缺失。汉语是意象性语言,在表达和理解方面多采用“散点透视”的理念,信息具有发散性和多维性,需要较强的关联能力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把握,文学及文化文本更是如此。现今有一些企业尚未认识到准确翻译对于产品宣传和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并未高度关注针对产品说明文本的翻译问题,在公司内部未组建专业的翻译团队,也未与茶学专家及翻译学者结成“联盟”,导致译文粗陋浅薄,完全丧失了原文的美感和深度,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

2.2 语言素养不足,译文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目前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所以茶文化翻译也大都是将汉语翻译为英语。众所周知,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一个是意合型语言,一个是形合型语言,两者在构词方式、发音方法、语法结构等层面都不相同。所以,译者若要打造出良好的茶文化译本,就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够站在目的语语言的语境中对原文进行重组。但是,当前由于很多译者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没有充分认知,在翻译时很容易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导致译文是“中国式英语”,读起来很不地道,这会在较大程度上拉低信息的明示效果,导致很多内容由显性信息变成隐藏信息,在语境知识充足的情况下,会增加认知努力,降低读者效率,而在语境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则会导致某些信息无法为读者所理解,造成文本的无效传达。

2.3 翻译方法不恰当,策略运用不灵活

茶文化是一个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文化门类,既包含语言朴实、信息明确的技术型文本,又涵盖辞藻华丽、信息多重的艺术型文本,根据文本的性质差异,在翻译中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受茶名翻译多采用直译手法特别是音译手法这个惯例的影响,有些译者在翻译茶文化文本时不加区分地采用直译方法,甚至是字字对译,一律按照文本的字面意义进行重述。但是,有很多文化意义深厚的词句是不能单从字面上进行理解的,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典故来源,单纯地流于表面会剥离文本的文化意蕴和人物情绪,甚至影响语境上的对接。比如,“人走茶凉”是国内常用的一个表达,用以说明世态炎凉、物是人非、人情冷淡之意,但有些译者直接把这句话译为“The tea cools down as soon as the person is gone(人一走茶水就凉了)”,尽管极富押韵美感,但完全没有表现出悲伤与凄凉的情感元素,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译文。

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

文化语境和语言语境是否全面,以及翻译方法是否得当,对于一篇译文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上述问题,译者应当结合关联翻译理论的三大原则,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教养、语言涵养和专业素养,不断贴近原文作者的创作语境、靠拢目的与读者的认知背景,使译文不仅能够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在表达方式上还能够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一致,最大程度地提升外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促进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1 译者应当遵循认知语境原则,要贴近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读者的认知背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民族文化纵贯五千年,很多文本都蕴含丰富的典故和历史。但是,绝大多数外国读者并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积淀,对很多内容会产生不解的情况,阅读起来十分吃力。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这些内容的历史文化深意,把文本中缺省的内容补充进去,而后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把这些内容表述出来。当然,对于那些文化性过强的文本,译者可以根据读者的一般接受情况进行适当删减,保证文本的可读性和易读性。译者应当始终明确,茶文化翻译的目的在于让外国读者了解茶文化、喜欢茶文化乃至学习茶文化,所以确保文本的简洁性并提起读者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译者应当把握好一个“度”字,即解释到何种程度以及删减到何种程度,而这两个问题都应当依据原文的文化意图以及读者的认知能力来决定。

3.2 译者应当遵循明示推理的原则,确保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顺畅性

要站在方便读者分析推理的角度,在必要时刻对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进行明示,使尽可能多的信息直截了当地曝光在读者面前。例如,在翻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时,译者应当首先对文本进行白话解读,即茶叶成为饮料是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的,随后,译者应当明确这句话的理解难点就在于“神农氏”,外国读者并不一定知道神农氏是谁,无法对他与茶之间的关联进行解读,所以,译者可以对文本进行明示加以补充,把“神农氏”译为“Shennong,also known as the Emperor of the Five Grains”,由此可以使读者对其身份、地位一目了然。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翻译也应当适当应用这一原则,以保证译本对读者的可接受性。

3.3 译者应当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一切为信息传递与理解服务,必要时对原文进行语序乃至信息方面的调整

在最佳关联原则下,译者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核心信息,对修饰信息和边缘信息进行删减或改写。茶文化中包含很多文学文本,其一大特点就是惯用修辞且多用排比四字格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过这些四字格在内容上会存在重复的情况,尽管在汉语中可以达到营造气势、打造美感的效果,但在英语中会导致表述冗余,译者应当适当删减,保证读者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核心信息之上而不被非必要信息分散或打断,使文本读起来清晰易懂、简洁流畅。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是翻译实践领域的指导性理论,强调内外语境对信息传递与理解的关键作用。茶文化翻译应当坚持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明示推理和最佳关联等三大原则,无限贴近原文作者,无限靠拢译文读者,使译本既忠实于原文,传递出原文的核心信息,又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保证译文的可读性与易读性,促进国外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可,实现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曹智娟.浅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方法[J].魅力中国,2010(33):265-265.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关联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