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声唱法的认识

2018-01-19 11:58陈雷
艺术评鉴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男高音美声唱法歌剧

陈雷

摘要:美声,源自欧洲,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发展,现在成为受世界欢迎的歌唱方法。在中国,我们习惯于把这种歌唱方法称为美声,而在欧洲,它的真正名字叫做Bel Canto,意文直译意思是“美妙的歌唱”,其实它不仅指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而且还指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歌剧孕育了美声唱法,同时,随着美声唱法的不断成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也在反过来促进着歌剧创作的进步。

关键词:《欧洲声乐发展史》 心得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06-02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歌剧创作的特点是不同的,自然也需要与之相适应演唱风格,这也就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演唱的问题。然而由于美声唱法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就需要有相应的作品来表现歌唱家的精湛技艺。因此,每个时期的歌剧创作和演唱方法是相辅相承的,同时又是彼此独立的。下面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歌剧以及演唱特点的总结,来让我们了解美声唱法发展的脉络。

从古希腊的吟唱史诗及古罗马的颂歌,到中世纪的复调合唱,再到17世纪初的抒情性音乐剧,歌唱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16世纪末17世纪初,艺术家们为了使艺术和音乐相结合,加强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即抒情音乐剧。当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个性解放成为时代的主题,爱情则成为了艺术的主题,因此早期歌剧的创作题材主要以柔美的爱情故事为主。自然对于唱法的要求就是放松、自然、优美、柔和,同时要有丰满、明亮、抒情、共鸣的音质,圆润连贯的歌唱,这也正是早期美声唱法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当时的作曲技术不够成熟,乐器还不发达以及时代的局限性,也使得歌剧创作和美声唱法的发展受到限制。早期美声唱法的音域并不宽广,音乐作品的音域最高也不超过g2音,着重以优美的中声区为主要表现声区,所以只适宜于表现抒情、柔美的情绪和内容。

17世纪后半叶,尤其是18世纪,阉人歌手曾盛及一时,他们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音域甚至比女子真声还要高出一个八度。那个时期完全成了阉人歌手的时代,歌剧作曲家都要按照他们的癖好和习惯而作曲。他们在演唱过程中,注重的是歌唱技巧的表现,以华彩乐段来表现他们精湛的花腔技巧,这也是这个时期的美声演唱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美声唱法的一个进步。同时这个时期主要以阉人歌手和女歌手的发展为主,特点还有就是演唱极富弹性、灵活性、音域很广、音准准确等。但是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重于形式,忽视内容,美声唱法成了“惟声论”。对于演唱歌剧的条件,罗西尼曾这样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当然,优美的声音,娴熟的演唱技巧是演唱整套歌剧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化,歌剧是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只注重声音,而忽视戏剧,忽视现实,这样就完全违背了美声唱法的美学原则,没有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后来,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妇女得到了解放,不再需要阉人歌手来充当女性角色;男高音歌唱技术的发展,音域的扩展,也不再需要用阉人歌手来扮演男高音的角色;同时阉割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因此,阉人歌手从18世纪末逐渐衰落。

巴罗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总的来说,有其共性的特点:作品中常有长段的花腔走句;力度变化是在几个乐句或乐段之间作阶梯式变化,力度对比是在乐段之间而不是乐句之内;这时期的音乐是连续不断的开展、进行,直至曲终等。因此,演唱巴罗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就对演唱方法提出了要求和定位:要想演唱好快速的花腔走句,就要把音量减轻,以便增加声音的灵活性;由于这时期的作品的力度变化多为阶梯式的,所以要以相当平稳的声音和音量演唱;对于作品的速度和节拍,要严格把握,要永远保持巴罗克音乐的方方正正的庄严风格。

古典主义时期,经过格鲁克和莫扎特的歌剧改革,使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自然对美声唱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由于和声技术的发展,对演唱的要求不断提高,演唱中的情绪、音量、音色、语气的变化,吐字的轻重,音乐的换气等都与和声有极大的关系;2.演唱古典时期作品以及德、奥艺术歌曲中必须做到起音准确,不能在演唱中出现滑音;3.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典雅、规范,感情表现不宜夸张;4.这一时期演唱歌剧等声乐作品时,还要注意作品中角色、剧种和人物性格等特征的演绎要求。古典时期歌剧角色已经很完善,这也说明美声唱法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这一时期从对声音的训练上仍然是以轻巧的头声,抒情柔美的音色为主,因为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在演唱上需要的是含蓄、优雅、细腻,歌唱线条的规范,要让心灵得到滋润。

浪漫主义时期经历了美声唱法发展的一次飞跃,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各个声部在演唱技术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在19世纪上半叶,被称为是歌剧演唱史上“美声学派的新时期”也是没有阉人歌手的第二次“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这时期歌剧创作繁荣,演唱人才辈出,男生也逐渐开始上升到主要角色,这首先要感谢罗西尼,他创作了很多以男声为主角的歌剧。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近代歌剧,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正常演唱风气,这是欧洲歌剧发展一个重要转折,从而促进了男声演唱技巧的大发展。

在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男高音,当时在阉人歌手老师的指导下,以轻巧的头声和假声来演唱,能唱得很高而且很轻松,这样的男高音被称为优雅男高音(Tenore di grazia)或轻快型抒情男高音(Tenore Lirico Leggiero)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与女声媲美。到了后来,男高音开始突破纤巧的纯头声和用假声演唱高音,逐渐开始使用胸腔演唱技术,让发声变得更为丰满、更富男性气概。鲁比尼就是开创这种新的演唱方法的先驱者。之后,杜普雷又在此基础之上开创了男声的“关闭”唱法,这就使得歌剧演出中增添了“戏剧性男高音”这一行当。特别到了威尔第时期,出现了“辉煌唱法”,它要求声音更为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更富有暴发力,以表现歌剧的戏剧性。为了获得丰满、嘹亮、具有宏大音量并能表现戏剧性的高音,必须比前人演唱加入更多的胸声及要有更强大的气息支持。在威尔第歌剧演唱中允许适当地加进华丽的上下滑音,以使感情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品和古典主义作品的演唱风格的重要不同之处。

当然,其他声部的演唱技巧也有很大发展。隆孔内发现了男中音(Baritono)这个声部,意思就是比男高音浑厚一些的声音,而在此之前只有男低音这一声部。随着技术的发展,男中音也开始使用“关闭”的唱法,增强了音量和戏剧性,而且扩展了音域。19世纪后半叶,在威尔第的歌剧中,男中音常唱到降b2。而男低音在18世纪时期,就已经具有了高超的演唱技巧,那时的男低音就可以演唱带装饰性的花腔乐段,声音的灵活性足以见得。到了19世纪,男低音歌唱家仍然保持了这种优良的传统。

19世纪女高音的演唱技术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女高音一改之前轻快、明亮的小巧风格,不再仅仅追求华丽的花腔炫技,而变成了感人至深的大悲剧角色,她们的演唱深情动人,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女中音在这个时期也可以演唱很高和很难的快速花腔乐句,而且音域也达到了#c3。

以上这些变化和发展,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时代的变迁导致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内在需要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歌剧题材和内容的改变,歌剧创作开始更多的注重戏剧的矛盾冲突成,因此表现歌剧内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抒发也发生了改变。其次,歌剧院规模的扩大,乐队也逐渐扩大,伴奏的配器日益丰满,独唱者要想使音量盖过同台演出的合唱队,穿越上百人的大乐队,把歌词和声音传给观众,这一切都要求發展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术。

至浪漫主义时期,美声唱法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这时的演唱技术已经可以适应各种声乐作品的风格和要求,但是它仍然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当中。从美声唱法的教学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提高当中。此文只是从宏观角度概述了美声唱法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也是对《欧洲声乐发展史》学习的总结和体会。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汤曼.浅析对美声唱法的认识与理解[J].中国校外教育,2013,(33):178.

[3]辛璇.对音乐的认识及美声唱法的个人观点[J].戏剧之家,2014,(11):105-106.

[4]邢旭.我们可以更美妙地歌唱——对美声唱法基本要领的再认识[J].大众文艺,2008,(10):18-19.

猜你喜欢
男高音美声唱法歌剧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人鱼先生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