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新编》的创作特点分析

2018-01-19 11:58孙树飞
艺术评鉴 2018年22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新编合唱

孙树飞

摘要:2017年一部影片《在太行山上》火热上映,看完影片后,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浓烟滚滚的抗日战争年代中,眼前时而闪现出中华人民与日军斗智斗勇和八路军为了新中国,痛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片中有一句豪迈的歌词: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这句歌词正是出自合唱歌曲《在太行山上》。本文从这首合唱歌曲新编创作特点的角度加以探讨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诠释该作品。

关键词:合唱 新编 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08-02

一、《在太行山上》原作与新编的创作背景

(一)《在太行山上》原作的创作背景

太行山位于晋冀豫三省的边界地区,北有五台山,南临黄河,西有吕梁山,东接冀鲁平原,重峦叠嶂,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北京的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军国主义部队大举进犯我华北,毛主席预感到华北的抗日形势日趋严峻,他指出“整个华北战争应该以游击战为主要方向……”并指示我们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以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作为抗日根据地,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

1938年4月日军分九路对我晋东南根据地进行围剿,妄图消灭八路军的主力,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方针指导下,我八路军避其主力,实施围而歼之的战术,歼敌四千余人,共计收复十六座县城,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建立起了太行山坚实的抗日根据地。著名词作家桂涛声带着这个胜利的好消息找到了作曲家冼星海,希望星海同志能为太行山上的战友们谱一支队歌,并递上了一个写满歌词的烟盒。歌词把太行山上游击健儿的紧张战斗生活和乐观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冼星海看着歌词兴奋不已,仿佛身临其境与军民一起抗战杀敌,随即创作出了有着充满朝气、豪迈精壮的二部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在这首歌曲中,作曲家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旋律与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使得歌曲既充满战斗性,英雄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该曲写成在汉口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国。历经几十年的岁月变迁,此曲仍然在群众的合唱比赛中占据一席之地,可见作品的影响力之深远。

(二)《在太行山上新编》的创作背景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合唱团体活动越来越多,演唱的内容也越丰富,合唱曲目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优秀经典作品,再现当年抗战胜利的伟大场景,作曲家陈国权老师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此曲进行了二度改编创作,使之焕然一新,色彩与情绪更加饱满,情绪与声音的对比紧张程度更加激烈,传唱度也逐渐广泛。

二、《在太行山上新编》与原曲在宏观上之异同

(一)歌曲结构规模

原曲是一首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抒情细腻,表现了战士们充满自信的豪情和抗战必胜的决心,第二部分描述了战士们的勇敢拼搏,在太行山上与敌人搏斗的顽强画面,第二部分反复时速度的变化更是给听众增添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两种风格相互交错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幅清晰地的宏伟胜利画面。《在太行山上新编》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段由男声轻轻引入,由弱到强,情绪层层递进,表达了战士们的抗战信念不断增强;第二段加入了女生声部,让听众不禁感受到全民抗战已成为趋势,战火仿佛点燃了整个太行山;第三段引入一位女高音领唱,其他声部与领唱相互呼应,把歌曲引领向新的高潮,仿佛是自由女神在向我们诉说胜利的消息,更加坚定我们必胜之决心。尾声部分用了三个相同的排比句,胜利的气势引燃了整首作品,仿佛把观众从听觉上带到了太行山那个插满红旗的胜利山坡之上。歌曲规模结构上显得更加完整、庞大,气势宏伟,更好地体现出了战斗进行曲的恢弘气势,再现时仿佛看到了整个太行山上千军万马的战士们摇摆着国旗,呼喊着胜利的口号,整个人不觉热血沸腾,肃然起敬。

(二)调性布局

原曲是e小调的整体布局,小调中透着充满朝气与宽广明朗向上的主旋律基调,从而使得乐曲前半部分的抒情性与后续坚定信念的进行性相得益彰。简单的对比却凸显了主题的明确,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听众也能够很迅速的捕捉到歌曲的情绪。而《在太行山上新编》则是由g小调开始,对歌曲加以呈示,然后转入G大调开始再现,与歌词内容与情节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最后转入a小调至曲终。调性色彩丰富,情绪渲染的更加浓烈,层层递进,观众跟随着声音身临其境,使得合唱队演唱时听众仿佛眼前能够看到胜利的颜色一般。

(三)合唱作品中人声音色上的对比运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抗战时期合唱形式的西洋作曲技法刚传入中国不久,作曲家冼星海老师以混声合唱的形式谱写了二部合唱曲《在太行山上》,在当时乃至今日已称得上一部佳作,曲子虽然是简单的二部创作,作曲家在对比方面依然下足了功夫,因为当时演唱者的水平有限,所以创作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和声的运用和速度变化的考虑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作曲的技法和演唱者的水平都有了不断的提高,作曲家陈国权在人声的运用上给予了另一种尝试与探索,第一段落纯男声演唱,表达了刚毅坚定的必胜信念而后女声进入,形成了抗战的全面动员,男声与女声相互辉映,两种声音的合并更使得乐曲形成了第一部分的小高潮,再現时更加入了女生领唱,与自由女神的主题相呼应,最后混声四声部的融合让我们深感合唱的魅力所在。《在太行山上新编》在人声的运用上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可谓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三、《在太行山上新编》的创作特点

(一)宏观上看

《在太行山上新编》层次感鲜明,整首曲子大致分为三部分,首段在原作的基础之上陈述了基本情绪,中段显现了革命战士们乐观的浪漫主义想象,尾声部分强化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决心。作曲家借用男女生音色的对比渲染了情绪的感染,又引入领唱使得曲子推入高潮,情绪在歌声中层层递进。

曲子的调性色彩运用的特别丰富,首段运用g小调陈述着原曲的基本情绪,顽强不屈、信念坚定、乐观自信的情绪在这一段落被描述得非常细致。

第一段落由男声演唱表达结束后,抗战的坚定情绪已经被点燃,作曲家从这个情绪顺利的引入了充满革命浪漫色彩的中段,转而进入中段的G大调,以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开始描述胜利的场面。整首曲子的基调开始变得更加明亮,充满光芒,在中段尾声处推到高潮部分后,顺流直下转入C调,坚定必胜的信念无比坚强,通过三个排比句层层递进,鼓舞人心,让听众眼前已经看到了胜利的红旗插在太行山的山顶。

(二)微观上看

首先是和声的多样色彩运用巧妙,在小调的基调中开放性的运用了减三和弦,大三和弦等具有强烈色彩对比的和声概念,给观众的听觉感受带来了更加强烈的震撼,使得歌曲的气氛更加浓烈精彩。其次是在音色的对比上追求细致,充分体现出了合唱中人声的多彩魅力。

创作一首好的合唱作品,首先是题材选择要很好,积极向上的基调与观众在情感上有所碰撞,能够引起共鸣,其次在作品的宏观结构上能够有层次感,听起来不会平淡无奇,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好的作品里是必须要有的。再一点就是和声语言的运用上能够有所新意,敢于运用一些色彩和弦,既能够强调作品的主题基调,又能够在閃亮之处大胆突破有所尝试与创新,或许正是具备了这些个诸多因素,《在太行山上新编》才能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之上获得改编的成功。

四、结语

《在太行山上新编》作为一首优秀的合唱作品,作曲家在改编的过程中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了精心构思和合理的使用合唱技法,使得作品重新焕发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将作品的内容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行呈现,让听众得到更为丰富的听觉感受和艺术感染,从而让该作品受到了广大合唱爱好者的推崇。

参考文献:

[1]闫宝林.合唱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肖白.合唱指挥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田晓宝.合唱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纪建功.合唱与指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5]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6]李劲.论合唱音乐中的多点支持和多层推进[J].音乐创作,2011,(05).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新编合唱
新编报到等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刻舟求剑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