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淮猪产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1-20 01:25张洪玉卢元清
中国猪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品文化发展

张洪玉 卢元清 李 群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5)

苏淮猪是由江苏省淮安市淮阴种猪场、江苏省畜牧总站、南京农业大学、淮安市农委等单位协同参与,利用地方优良品种——新淮猪,导入国外瘦肉型猪大约克夏血统培育的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粗饲、瘦肉率高的高品质猪品种。苏淮猪产业化是苏淮猪生产—供应—营销一体化的过程,包含生产、供应、营销三大产业主体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是传统苏淮猪生产逐步实现产品商业化、技术现代化、流通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产业。苏淮猪产业文化是在长期的苏淮猪培育历史中传承累积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体现,是历史文化、品牌文化、组织文化、创新文化、科技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综合。

1 苏淮猪的发展历史

苏淮猪的血统来源于淮河沿岸的地方特色品种淮猪和新淮猪,其发展根源追溯要从淮猪和新淮猪开始。

1.1 淮猪

淮猪最早可以追溯到7 000年以前淮河中下游一代的家猪,学者罗运兵通过形态学、特殊文化现象和食性分析结果证明新石器时代在淮河中游地区出现过家猪,极有可能为淮猪的根源[1]。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中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2]和《韩非子》提到的“积力于田畸,必且粪灌”[3]说明农业生产对肥料的依赖十分明显,而家猪养殖解决了猪肉和肥料的需求问题,淮河流域的家猪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秦汉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生产出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江淮地区农业经济一片繁荣,人们开始记载家猪的养殖方式和特征。徐旺生提出:《尔雅·释兽》中记载的“豕,奏者”,指的是皱褶较多的猪品种,可能与如今的黄淮海黑猪(淮猪)存在着一些血缘关系,“淮猪”开始进入历史文献的视野[4]。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通过特征对猪进行了分类,首次提出了“淮猪”概念,“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衮、徐、淮者耳大”[5],“淮者耳大”记载了淮猪耳朵大的外观特征,至今淮猪耳朵大、下垂的特点仍无大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火频繁,处于南北过渡区域的淮河流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永嘉之乱后,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高潮,经济中心也逐渐迁往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6]。随着民众和北方士族的大量南迁,淮猪也被引入宁、镇、扬等丘陵地带山区,经过杂交、培育,形成了当前的山猪和灶猪,向西南方向引入河南、安徽后培育出了定远猪、淮南猪和皖北猪等优良地方猪品种[7]。

1.2 新淮猪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8年抗战使江苏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养猪业发展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农民为积肥增产,养猪积极性大大提高。国家开始重视养猪业,在养猪政策上给予支持,大力发展国营农场和牧场养猪,同时兴办国营种猪场,繁育、推广并改良地方优质猪品种。1950年,从前中央畜牧实验所遗留下来的约克夏猪群选出的20余头猪移至淮安市淮阴县[8],开办了现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的国营淮阴种猪场。1953年,国家实行农业社会主义大改造,江苏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各地发展养猪业,但淮安地方名优品种淮猪的生产性能已较难顺应趋势的发展,当地引入的部分外国品种猪饲养要求较高,而当地农村的饲养条件较为恶劣,推广效果不甚理想。1956年,江苏省农林厅与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现为南京农业大学)3家合作,成立新淮猪育种工作小组,培育的新淮猪于1977年12月通过江苏省科委组织的新品种验收认定[9],其具有繁殖力高、抗逆性好、生长速度快、育肥性能强等特点,集合了淮猪和大约克猪的优点,获得各方好评。

1.3 苏淮猪

20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省掀起发展瘦肉型猪的热潮,新淮猪逐渐不能满足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市场需求,十几年间数量逐年急剧减少,曾经名扬四海的新淮猪发展前景渺茫。1998年,新淮猪育种核心基地淮阴种猪场改制,由国营改为由私人承包,曾经培育新淮猪的团队成员各奔东西,缺少科学的养殖技术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新淮猪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保护地方特色猪种,时任江苏省农林厅副厅长刘立人提出要拯救新淮猪的倡议,随后,淮阴种猪场刚到任的吴建海场长设法从私人承包的猪场中购买52头新淮猪,重新建设1个种猪场,将新淮猪群保存了下来。在多方的准备和洽谈下,1999年10月,江苏省农林厅同意由江苏省畜牧兽医局主持、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牵头,淮阴市多管局、淮阴县多管局、淮阴县种猪场共同参加,组成“新淮猪瘦肉系培育协作组”,实施“新淮猪瘦肉系选育”项目,在新淮猪母猪群体中再次导入大约克夏血统,运用“广选、快稳”的改良群体继代选育法和分子生物学辅助选育技术进行杂交选育[10]。2001年育种小组成功建立苏淮猪零世代。2011年5月,苏淮猪被授予[农01]新品种[证字]第18号证书,标志着苏淮猪正式成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

2 苏淮猪产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淮猪产业规模的壮大能够为苏淮猪产业文化品牌提升提供基础支撑,苏淮猪文化可以提高苏淮猪产业的价值和竞争力。只有实现苏淮猪产业的“硬实力”与苏淮猪产业文化“软实力”有效结合,才能实现苏淮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苏淮猪产业发展中没有与苏淮猪产业文化实现有效结合,没有将苏淮猪文化很好地融入苏淮猪产业化发展中。

2.1 苏淮猪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当前苏淮猪产品经营企业大多仍以传统的产业经营模式为主,产业链较短,没有从历史文化角度拓宽苏淮猪产业的文化理念。苏淮猪的培育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企业对苏淮猪的文化挖掘还不够深入,没有将苏淮猪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与苏淮猪的产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古代文学里有很多关于淮猪的记载和形象描述。《淮南子·形训》中记载“自西南至东南方,有结胸民、羽民、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11]其中,对“豕喙民”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淮河流域一带的土家猪便有了“似猪似人”的神话形象,这是淮猪最早的神话记载。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猪八戒形象的描写是“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黑脸短毛”恰恰反映出猪八戒的原型是吴承恩自小在淮安府所见的当地土生土长的黑淮猪。“豕喙民”的神话形象和猪八戒的人格魅力都可以作为苏淮猪的产品文化营销亮点之一。在历经千年的人口迁移、战争、自然灾害的洗礼下,在恶劣的生长环境和粗犷的饲养条件下,如今的淮猪已具有产仔率高、抗病性强、耐粗饲、母性好、杂交优势明显、肉质鲜美等特点。作为淮北平原最古老的家猪品种,淮猪是我国养猪业培育杂交改良品种的优秀地方品种。前后30多年的积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从淮猪到新淮猪再到苏淮猪,正是新淮猪和苏淮猪育种工作人员的艰苦付出,才有苏淮黑猪的肉质鲜美、入口香醇、口感舒适,这也是苏淮猪产品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人文价值对推动苏淮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苏淮猪经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生猪养殖和猪肉产品销售为主,没有深入挖掘与苏淮猪有关的历史文化,没有将历史典故与人文精神融入企业产品开发中。苏淮猪丰富的文化价值,反而限制了养猪企业的市场拓展和苏淮猪产业链的延伸。传统的苏淮猪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只有充分挖掘苏淮猪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意型产业,才能拓宽苏淮猪经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丰富苏淮猪产品的内在价值。

2.2 苏淮猪产业缺乏核心价值理念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涵所在,产业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核心价值理念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价值理念是先进文化的体现,生态文化、科技文化是当前产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当前,苏淮猪产业缺少核心价值理念的支撑,产业文化程度不高。苏淮猪产业的发展模式仍以扩大产业规模为主,缺少一种符合苏淮猪产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当前,各行各业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价值理念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没有价值理念的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而这也是消费者的关注焦点,因此品质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首要关注点,只有高品质产品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苏淮猪虽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苏淮猪产业发展仍应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打造高品质苏淮猪产品。生态养殖是当前畜禽养殖的发展趋势,虽然已有部分企业设有苏淮猪生态养殖基地,但并不普遍,仍有大部分小企业依然采用传统圈养形式进行生猪养殖,且缺乏生态养殖意识。苏淮猪产业的市场营销环节仍以猪肉产品销售为主,猪肉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加工的环节和品种较少,而且缺乏以苏淮猪为形象的创意产业开发,难以实现苏淮猪产业链的延伸。

2.3 苏淮猪产品宣传缺乏文化创意

产品的宣传是企业文化营销的重要体现,产品的宣传效果对消费者的认知和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苏淮猪具有独特的品种优势,但在苏淮猪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产品文化的内涵,缺乏对苏淮猪的品种优势与品质文化、品位文化、品牌文化的有效结合。从苏淮猪产品经营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来看,大多数企业关于苏淮猪产品的营销手段雷同性较高,很少有创新的产品,广告宣传缺乏文化创意,不利于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苏食淮黑猪”品牌对猪肉产品的形容是“回味60年代肉香”,“淮阴黑猪”的广告语是“找回小时候吃猪肉的感觉”,“淮冠”猪肉产品则讲述“难忘儿时,最盼杀猪年”的故事,3个企业的广告宣传,虽内容不同,但传达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是为了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找回小时候吃过的土猪肉的味道。一个企业用这类策略宣传自己产品猪肉味香是创新,但多个企业用同样的方式宣传则不免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此类现象也出现在苏淮猪产品其他的文化营销策略上,在苏淮猪产品的宣传标语中,“安全”“健康”“生态”“正宗”“天然”等词语是高频字眼,几乎所有的品牌都会运用其中的1~2个词作为广告语。而为了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放心、能够真实地看到苏淮猪从育种到端上餐桌的各个环节,“安全可追溯”将成为苏淮猪产品经营企业必用的文化营销手段。企业应该改进自身的营销方式,将苏淮猪产品与猪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苏淮猪产品,创新产品宣传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文化创意的广告语,提升苏淮猪的文化附加值,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2.4 苏淮猪品牌建设缺乏文化理念

产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文化因素在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产业和企业产品注入文化理念上的核心价值,依托产业自身以及社会的文化特点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品牌文化是打造苏淮猪产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品牌理念进行文化营销,是在品牌文化营销过程中,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环节。苏淮猪产品的经营企业在这个环节都下足了功夫,形成了各自的品牌,但是这些企业对品牌的包装和宣传只求有不求精,缺乏系统而专业的产业化建设策略指导,造成苏淮猪品牌杂乱,没有文化内涵,不利于苏淮猪产品的推广。

从苏淮猪育种开始,品种的推广开发就受到了重视,在淮安市农委、农业局等单位的扶持下,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推广开发苏淮猪,并先后建立起7个核心扩繁场,在几年的发展中,分别形成了各自的苏淮猪产品品牌。随后,安徽、山东等地区的企业也看准了苏淮猪产品的商机,纷纷从淮阴种猪场引进苏淮猪,自行育种,注册商标,开发产品。目前,市场上的苏淮猪产品品牌有几十种。为了占领市场份额,很多企业往往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常出现“二虎相争,两败俱伤”的结局。没有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商标和品牌是苏淮猪产业发展的阻碍,苏淮猪产品品牌过多、过散、过杂,弱化了苏淮猪产品的核心价值,对苏淮猪产品的文化营销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只有突出苏淮猪品牌的文化价值,将文化理念融入苏淮猪品牌建设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苏淮猪产业的发展壮大。

3 促进苏淮猪产业文化发展的对策

猪在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人们对猪文化却所知甚少,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猪的社会地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提高,对猪文化的正确认识与定位将直接影响我国猪产业的发展。苏淮猪是拥有7 000多年历史的优良品种,在发展苏淮猪文化产业之时,要深度挖掘与灵活运用,将潜在的文化资源转换为苏淮猪产业资源。

3.1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苏淮猪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文化内涵是品牌的生命之根,文化积淀是品牌成长之基。纵观国内外知名品牌,无一不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品牌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质量、价值、形象等的评价和认知。品质文化是产品质量的体现,强调产品的核心价值;品牌文化是产品的外在形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商标和外观,是一种形式产品;品位文化则是产品文化附加值的体现,是一种扩大产品。目前苏淮猪产品的相关品牌众多,不同档次的品牌之间相同产品价格悬殊,品牌定位混乱。要想进一步促进苏淮猪品牌层面的营销,做强做大苏淮猪品牌,需从明确的品牌文化定位开始。苏淮猪品牌文化定位可分为分析市场需求、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确定定位策略四个阶段。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是苏淮猪品牌文化定位的第一步,苏淮猪产品经营企业要结合苏淮猪产品销售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入调研市场,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类型、需求特性、需求量等情况。结合苏淮猪品牌创建和推广情况,分析苏淮猪品牌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契合度,选择具有一定前景且符合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细分市场,最终确定苏淮猪品牌文化定位的目标市场。因此,企业应深度挖掘苏淮猪的文化,突出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加工精细、包装新颖等核心竞争力,大力弘扬苏淮猪种质资源文化,扩大苏淮猪的知名度,打造独具特色的苏淮猪产业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苏淮猪的文化附加值。

3.2 重点发展苏淮猪产业的生态文化

苏淮猪的产业文化是历史文化、品牌文化、生态文化、餐饮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综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代化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强调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因此苏淮猪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也需要养殖企业重视,生态文化是苏淮猪产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苏淮猪生产企业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特点,推行生态养殖,倡导生态文明,并逐渐形成健康养殖、循环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品牌形象。科学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贯穿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从种猪培育、屠宰加工,到市场营销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苏淮猪的培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苏淮猪的品种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进才具有瘦肉率高、抗病性好、肉质鲜美的特点,苏淮猪的这些品质相较于其他猪肉品种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苏淮猪养殖时间长,养殖规模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苏淮猪产业发展依然需要进行科学创新,继续改善苏淮猪的品种劣势,培育繁殖率高、养殖周期短、肉质可口的新一代苏淮猪品种。另外,苏淮猪的屠宰加工环节也需要逐渐改善,采用先进的技术实行生态屠宰。依苏淮猪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苏淮猪产业应树立“品质优良、绿色生态、科学创新”的价值理念,实现科学培育、生态养殖、创意发展的苏淮猪产业。

3.3 创新苏淮猪文化宣传路径,延伸产品文化

苏淮猪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将苏淮猪的品种优势与当前的创意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苏淮猪创意产品,实现苏淮猪“品种+品质+品位+品牌”的有效整合,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苏淮猪产品文化。产品只有符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才能有吸引力,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进而进行技术和工艺创新,使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产业文化以产业为基础,并展现与之相关的精神、行为、制度、物质等方面的文化。因此,在产业发展创新的同时也要求文化宣传路径的创新。创新文化宣传路径,使苏淮猪产业文化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限制。通过互联网、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借助多种参与性活动,进行网络营销,使产业文化通过公众传媒途径传播。广告是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一种宣传活动,通过广告,能够架起一座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进而产生信息沟通,文化广告就是通过这一桥梁将产品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与消费者进行交流,从而起到产生价值共鸣的作用。实际上,苏淮猪产品背后的品牌和企业故事丰富,以淮河为主的地域文化、“狮子头”为首的饮食文化、“猪八戒”形象为特色的古典神话和以科研精神为中心的人文精神传导等文化价值多样化,通过文化挖掘和广告设计,将苏淮猪的实际价值和文化因素融入进去。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发苏淮猪的旅游文化产品、饮食文化产品、创意文化产品,实现产品文化的延伸。

4 结语

苏淮猪产业文化是在长期的苏淮猪培育和养殖历史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人文精神和物质体现,是属于苏淮猪产业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理念。苏淮猪产业的核心文化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渲染、企业经营理念的注入而形成的,是苏淮猪产业固定的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苏淮猪悠久的历史,由苏淮猪文化衍生的苏淮猪肉品牌文化,这是所有苏淮猪肉品牌的文化共性,也是所有经营苏淮猪产业的企业共同拥有的,只要企业去挖掘并灵活运用,这些潜在的文化资源也能转换为产品的文化个性。

[1]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战国)荀况著.( 唐)杨注.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徐旺生.中国养猪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张华.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中国家畜家禽品种编委会.中国猪品种志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江苏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江苏省志(畜牧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9]王林云.新淮猪的培育[J].猪业科学,2009(6):104-105.

[10]赵建军,吴建海,张新国,等.苏淮猪培育历程及市场化推广现状[J].中国畜禽种业,2015(5):71-73.

[11](汉)刘安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产品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