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018-01-20 20:10陈广莉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多元智能理论

陈广莉

摘 要: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对二战历史知识复习中,以知识竞赛的方式作为一种探索,达到了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空间智能相结合、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和语言智能相结合、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和人际智能相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知识竞赛;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一、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单一的,而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笔者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解读:语言智能解释为倾听、阅读、书写、演说;逻辑—数学智能解释为计算、测量、推理因果关系;空间智能解释为辨方向、想象、绘画、设计;身体—运动智能解释为触摸、手势、表演、操作、运动;音乐智能解释为欣赏音乐、唱歌等;人际智能是交流、分工与合作;自我认知智能为认识自己、管理自己与反思;自然观察者智能为识图、认识动植物、辨别和分类。

如今,核心素养已成为历史教学阵地讨论的熱点问题,它的产生也向传统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对多元智能的解读,不难发现多元智能理论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似乎有内在联系。每种智能在每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智能再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来学习历史课程,会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虑至此,笔者在二战复习中进行了探索。

二、以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复习二战的尝试

学生在传授型复习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喜欢低头消极应对,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课堂效率,教师在复习阶段周而复始地喋喋不休,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鉴于此,笔者以小组知识竞赛的方式实践了问题驱动复习法,使多元智能理论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

笔者把学生分为四组,具体的比赛项目有一站到底、看图识史、你说我猜、限时读教科书段落等环节。下面笔者从时空观与空间智能、家国情怀与语言智能、历史解释与交际智能三个方面来阐述多元智能与学科素养结合的可行性,恳请同仁赐教。

1.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空间智能的能力培养的知识竞赛环节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件的呈现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坐标,现在高中教材的模块化、专题式编写造成学生时序混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具体时序观念,就要求学生掌握史实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环境。

笔者设置了构建二战详尽时间轴比赛:三分钟的小组内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推荐最佳的作品在黑板上画出。为什么要选择时间轴呢?因为时间轴的特点是时与事对照,是重点知识的标尺,用它来展示历史,便于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这样学生可以对二战有直观和整体意识。另外,针对二战中重要的时间、战役、国家、会议比较多的情况,笔者还设计了一站到底环节,对世界大战、二战全面爆发、二战扩大、二战转折等相关时间、地点等进行了提问。

图片资料包括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了解战争态势更是离不开识别历史地图,要做到巧看、会看。“历史地图能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只有文和图配合起来阅读,才能形成明确的空间观念。”为了进一步培养时空观和空间智能的结合,笔者还设置了看图识史抢答环节,比如1944年,盟军从图中法国的哪里登陆,使得德军被迫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二战中有敦刻尔克的大撤退,也有诺曼底的登陆,这个学生都知道,但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恐怕很多学生还不清楚,通过这张地图,学生既掌握了诺曼底登陆时间、空间位置,提高了看地理图册的能力,又巧妙地活化了教材内容,使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

2.基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和语言智能的能力培养的知识竞赛环节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生通过对二战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能否感悟到对和平和正义的追求,关系到本专题的历史价值观的达成度。因此,在本专题知识竞赛复习中必须突出:第一,追求正义与和平;第二,形成客观的爱国主义观。

笔者设计了判断是非环节(不解释者不得分)和材料抢答环节,以此实现家国情怀与语言智能的结合。譬如判断是非环节问题:(1)英国是不是应该反思,迟迟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是一种以欧洲各国人民的鲜血为代价的坐山观虎斗的自私政策?(2)美国是不是应该反思,在胜利在握的情况下,对日本平民实行核攻击,是符合美国主张的人权、人道主义原则吗?从而进一步升华出本专题的最核心的认知:战争,人类没有胜者,二战专题的灵魂毫无疑问是和平与正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育目的应该回归人性、思考人性,唤醒学生心中的良知与善性。

梁启超指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那么历史课堂应该给学生怎样的爱国主义观呢?笔者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

思考:加速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

谜语: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两个针锋相对的谜底:屈原和苏武。后来,有人读到这则旧谜时,又拟了一个新谜底:华佗。

问题一:你能解释“屈原”和“苏武”准确含义吗?

问题二:你知道应该怎样理解“华佗”这一谜底吗?

问题三:你赞同哪一个谜底?请简要说明理由。

通过具有一定梯度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锻炼了语言智能,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与正确的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思考、演讲达成共识,认识先辈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民族忧患意识。同时我们不能宣传狭隘的爱国主义观,应该让学生对中日的过去和未来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endprint

3.基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和人际智能的能力培养的知识竞赛环节

“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解释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6]历史理解是存在较大话语空间的,在复习中,通过知识竞赛我们可以实现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和人际智能的结合。

笔者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了你说我猜环节:每组一名学生描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同组成员报出答案,时间限制1分钟,答对最多者胜出。此环节特别强调:(1)培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力、解读力。(2)在有限的时间内,解释者与本组其他成员间需要达成历史共识,提高彼此间合作程度。在相对自由的复习氛围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中,展现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因此这个环节下来,学生在互动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合作、交流和分享中,汲取了历史智慧,提升了历史解释素养。

三、对小组知识竞赛的几点反思

笔者尝试的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复习二战的历史知识是通过竞争的方式发挥教育的激励功能,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自由探

索,帮助学生拓宽历史的视野。在实践操作中,笔者也反思了此类活动的一些问题。

1.遵循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要求,呈现历史价值观和历史

思维

高中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且对事物有一定的思考,但世界观还不成熟,导致他们的表达不一定全对,老师要注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2017考纲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因此竞赛内容的选择不能过于随意,要呈现出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历史思维。比如二战根源是什么?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二戰的根源不是经济危机而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适当关注学考选考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史学研究方法

复习中注重学考选考内容,以遵循课程标准为前提,设置多个竞赛环节,落实体现难点和重点的知识点。对生动高效率课堂的理解,人们见仁见智,笔者认为生动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追求探究学习。在抢答环节中,笔者有一个环节很简单地归纳了二战知识,落实了考试要求,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图示:

二战知识归纳:“1、2、3、4”

(1)一个阴谋

(2)两个集团

(3)两个三

①三次登陆

②三大转折战役

(4)三个四

①四大盟国

②四个会议

③四个重要文件

总之,历史是死的,同时又是活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应善于利用各种复习手段让课堂活起来,打破传统高中历史复习模式,把学生引向多元境界,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负责任的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

[2]赵恒烈.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224.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736.

?誗编辑 高 琼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多元智能理论
镜头中的组诗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