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写景课文的几点策略

2018-01-22 07:08赵静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赵静

【摘 要】在語文教材中,写景类课文是常见的文体,教学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绝不能千篇一律,而应立足学生,关注主体,抓住文本中景物的特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习法得言,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玩味咀嚼、运用积累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写景类课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3-0060-02

写景类文本以景物或景象为描绘对象,或静、或动、或动静结合,文辞优美,用语讲究,音韵和谐,饱含着作者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只有细细品,慢慢悟,方能体会其中言语之精妙。因此,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不能千篇一律,囫囵吞枣,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在咀嚼品味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把握特点,拒绝千篇一律

每一篇写景类课文描写的景物、景象都有其独特之处,甚至同一作者,由于写作目的、创作时的情感不同,同样的景物、景象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夕阳真美》《三亚落日》同样是写夕阳,但夕阳特点相差很大。因此,教学过程不能千篇一律,要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把握每一篇课文描写对象的独特之处。例如,描写花朵的课文,基本都是抓住花朵的姿态、颜色、香味、数量等方面展开具体描写,只是不同的花朵侧重点不同,如桂花重在迷人的香味,荷花突出优美的姿态,这也是学生学习描写花朵要掌握的一般规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习得这样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花朵的独特之处,而不能把花写得千花一面。

比如,在《石榴》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石榴花的姿态、颜色、数量细细咀嚼,深入学习,学生也能够很快掌握这样的写作方法。在课文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石榴花的方法来学习石榴子,学生一下子就迁移过来,发现课文是从石榴子的形、色、味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描写,非常成功。但是仅仅这样来学习石榴花就可以了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作者在刻画石榴花的时候,不管是姿态、颜色还是数量,都是紧扣“热闹”一词来写的,“火红”“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越开越密,越开越盛”都形象地表现出“热闹”的特点,而这恰恰预示了下文石榴果的丰收,饱含了作者满心的喜爱。因此,教学石榴花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姿态、数量、颜色等将“热闹”描写得具体、形象。如果丢掉了“热闹”,就学得简单化了,一般化了,丢掉了课文的情味儿。我们在引导学生习得写作方法的时候,除了掌握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融情写景,表现特点的方法。

二、巧法品析,拒绝囫囵吞枣

在写景类课文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教师这样提问:文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也能很快、很流畅地回答上来。乍听之下,专注表达,没有问题,但细细一琢磨,会发现这样的一些问题探究往往是囫囵吞枣,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习得文中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出现阅读、写作两张皮的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运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作者,学到方法呢?

1.“换”得贴切

例如,在《石榴》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通过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写出了石榴成熟的过程。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这3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短句“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黄,一半儿红”,结合图片形象理解之后,提问:既然这3个都是在描写石榴外皮的颜色,可以随意调换一下它们的位置吗?然后出示随意调换后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学生一读,马上就发现不行,这些颜色是按照石榴成熟的过程来写的,不能随意调换。再如,《石榴》第二自然段中,石榴花的颜色“火红”一词,火红和鲜红,意思是差不多,那么能不能就用“鲜红”来替换“火红”?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代进去一读,一品,学生很快自己就能咀嚼出“火红”在这里除了写出了石榴花的颜色,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石榴开花时的热闹。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通过这样一换,学生就能够自读自悟。

2. “比”出精妙

除了“换”,“比”也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文本的好方法。《三亚落日》一课,教学“像一个快乐的孩童”时,一位教师让学生读了课文中优美的文字之后,出示了自己写的一段文字“太阳即将西下,还发出红色的光芒,在海上溅出无数的亮点”。让学生将这段文字和课文中的对比着品读,说一说哪一段更能写出落日像一个快乐的孩子?学生边读边思考,不一会儿就小手林立,你一言我一语,将课文中作者恰当的用词、形象的刻画、匠心的设计分析得头头是道,无须教师任何引导、提示。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教师直接提问“作者是如何将落日如同快乐的孩子刻画具体的?”将会是怎样的冷场,学生定是三言两语,而且说不到位,这就是“比”的妙处。

3. “诵”助积累

朗读是写景状物类课文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作者优美的词句、形象的描写、贴切的刻画都离不开学生的反复朗读,而且这种朗读一定是带着想象的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将文中语言转化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印刻在自己的心里。除了读,还要记,在这一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抽出时间让学生记诵积累,不一定是全文,可以是最美的片段,可以是最爱的词句,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背诵积累中将文中的语言、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关注主体,拒绝以点概面

教材中的写景类课文往往是学生学习仿写的范本,教师通常都会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迁移写作,片段也好,小作文也好,力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荷花》一课后,让学生模仿描写一种花朵;在学习《石榴》一课后,要求学生也尝试介绍一种水果。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这一环节常常是整堂课的亮点所在,三五个学生的精彩片段会博得在场所有师生的阵阵掌声。但在这掌声背后,我们需要深思,这三五个学生的精彩是不是就能代表整个班级呢?这三五个学生往往是班级中凤毛麟角的那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厚的阅读积累,有着优于他人的表达技巧,能够在短时间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那么其他学生呢,他们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吗?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个别优秀学生,而应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占多数的中等学生上,甚至是那些急需帮助的学困生,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能够真正收获一二。

例如,在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教师不能简单地讲清要求,出示中心句,而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完成片段。以中心句“过年时的街头真热闹”为例,可以这样细化设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看到过的过年时街头热闹的景象并简单地描述。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热闹的不同表现,从而发现拥堵不堪的街道是热闹,琳琅满目的商品是热闹,鲜红灯笼的布置也是热闹。热闹可以在颜色,可以在声音,也可以在动作,等等,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接着让学生完成片段,并请学生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专注主体,先请中等学生,再请学困生,最后请优等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有困难,或有表达不畅的地方,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出示一些句式、词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获得成就感。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给一两分钟进行修改、完善,并在小组内交流,让全班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成长的可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并立足学情,抓住文本中景物的特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习法得言,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玩味咀嚼、运用积累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 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朱泽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