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1-22 06:29李珍燕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导学案学案新课程

李珍燕

摘要:近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在了英语教学中,它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但由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一些地区还尚待了解,在实施中还应注重反思、总结。本文就是针对这一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实施而产生的思考和总结,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模式、学案、新课程

“学案”,即导学方案,也称为“导学案”,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课程标准、考試大纲,兼顾学生学情,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即依据学案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策略而进行的双边的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国近几年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在教学实践和实施中不断摸索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对英语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试图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中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被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因而出现了诸如学生活动以粗放型为主;目标不明确或活动目标在学生活动中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将所有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等负面现象,造成课堂实效性低,久而久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就只是流于形式,或是做公开课的表面文章,而实际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讲的多而学生活动越来越少,又回到了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套路上来,形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而近几年在一些省份所倡导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则大大改善了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不但是指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充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上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语言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从而实现了多维教学目标。

二、挖掘学生潜能,将学困生融入课堂。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虽然我们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以Pair work或Group work形式进行,但往往是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掌控着讨论的全过程,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程度较弱、口语较不流利的学生却失去了提高的机会。“导学案”教学模式则可以根据学案中研究性任务的不同,学生自行分配,动手、动脑、搜罗信息、发表意见等各尽其能,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尤其是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将每一位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的平等性。

三、促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民主、公平”。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组织者、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座位是灵活多样的,学生是面对面而坐,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教师则是在各组之间巡视。这种模式是为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探讨服务的,有利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英语学习任务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的,课堂气氛是融洽热烈的,这无疑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是有学案辅助的,学生任务目的性更加明确,学生活动有的放矢,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有预见性,因而在学习中更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了以往课堂中学生活动“热闹”但实效性低,多数是用来公开课摆摆样子的不利现象。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我们一线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案”设计要注意教法和学法两条线索。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编写“学案”也变得十分重要。“学案”的设计既要体现教师是如何教的,也要体现学生是如何学的,简言之,“学案”包含了教法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两条线索。“学案”中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应该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而这主要体现在设问导学环节的设计。设问导学是学案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是整节课中学习内容的难点。因此,设问的设计也要体现精巧和独具匠心,使学生通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引导辅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言综合技能,发挥潜能。

2、教学中有效利用学案。

“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的过程分为三部分:课前、课中、课后。实施中,教师可以将学案先发放到学生手中,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学生根据设问导学进行交流、探讨,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课后根据巩固性作业进行复习、消化。例如,英语教学中每一模块的第一节课是Introduction部分,通常用来引出每一节课的中心话题,积累或复习与话题相关的词汇。在“导学案”这种模式下,教师就可以在“学案”中设置相关的词汇填空等习题,学生通过学案进行“预热”,这样,在课堂中再进行讨论或对话练习,就避免了学生由于词汇匮乏而造成“无话可说”的现象,不但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生成,实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在英语教学中,虽然近几年在一些学校已经展开,但在实施中教师还是不断遇到不同的问题或疑问,若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希望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多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导学案学案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乡愁导学案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