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国故 继承创新
——《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序

2018-01-23 03:55王永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学中医药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强国的战略,必须有全民健康的教育。医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也离不开经验。医学是人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与人为对象的学问均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死由向生的和缓,尽享天年;是疾病苦痛减轻;是依靠科学成果与人为准则结合的学科,而医学学科建设是卫生事业的基石。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国学儒释道一源三流为指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高等教育有教席,科学研究、事业产业、学术期刊成体系,被国务院、国家学位委员会认定的一级学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创新一定是其发展过程中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于古老的中医学来说尤是如此,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但中医学如何做到更好地创新发展,却是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中医药学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许多思想和原则乃至具体方法都与当地工业文明的科学体系有所差别。不同文明体系和不同科学的冲突、融合、裂变,以及再裂变再融合的格局,对于中医学这门古老的医学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百年的中医学坎坷历程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

我们中医药工作者首要是重视传承,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传承不仅仅要传承中医药几千年来梳理汇集的哲理实践及其宏富的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发扬中医学中所蕴藏的人文美学,以及整体观、“尚同”“尚一”小康和合的哲学思想。作为社会成员奉行敢担当、识常变知无常的“儒释道”国学准则,坚守优秀特质传统文化兼取吸纳异质文化的养分,东学西学的整合,既具有内驱力又重视外动力,但必须是我主人随的原则。中医学强调动态流变直观的整体,注重关系本体,论关联性研究,重仁德善行,重义利事功,重良知医德,强化人自身的修养。在当今高概念、大数据、大健康与大学科的时代,弘扬一元正气、形神一体民胞物与、取象易数的原创思维与诊治现代难治病与病毒性感染病的原创优势。应有文化自觉、自信、自立,在中医药学学科领域崇尚国故,追思贤哲对人与自然和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稳定的人类文明以及对生命健康真谛的体悟和探索。人必须消融在大自然中,“天人合一”维护环境绿色建设十分重要。当然,当今社会多极化的政治多元化的文化,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多学科有机融合,中医药学运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手段,如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多基因组学做研究,并用现代语境诠释表达成果是应该提倡也是必须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中医政策的支持下,广大中医药工作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我深切地感到师长与学长们在中医政策执行不力,中焦瘀塞,中西医并重不落实,中医药学处于弱势学科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集成创新,取得了许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

日前中央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建设富强中国的基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文革”结束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提出“韬光养晦”的策略,为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30年的发展机遇,传统文化的负性逻辑也很重要。我从来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然而“打倒孔家店”是错误的,同理“文革”中“打到一切”都压抑摧残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今天回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智慧绝非偶然。中医人备受鼓舞,迎来了软实力的擢升。中医药法的实施,《2016~2030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借得东风四海航,挂帆直下三千里”。我们应该深刻认知当代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重视临床对现代难治病诊疗研究与共识疗效的评估,宏观深入地对治未病与辨证论治优势的辐射推广。应该从战略科技特区的基础性、前瞻性、系统性进行全方位、多视野、一体化格局的中医理论科学研究和体系建设。“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博采众长,既宗古训又弘新意,实为中医药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门径”与“舟楫”(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学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中医药学名词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