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感受,发现每一首作品的独特趣味
——钢琴教学中的曲目搭配(八)

2018-01-23 21:44文/
钢琴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作曲家民歌旋律

文/ 常 桦

中国作品

钢琴是来自西洋的乐器,早在明朝它就经由外国传教士带入了中国。然而,在此后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中国人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直到1913年赵元任先生创作了《花八板与湘江浪》(据考证这是中国第一首钢琴曲*),中国的钢琴音乐才由此生根萌芽,并逐步繁盛兴旺起来。通常,作曲家的创作会受到自己生活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和民间习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是敏感的、细腻的,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由此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中国的钢琴音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民间风味浓郁的作品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文化种类丰富多彩且数不胜数,各地不同的方言、戏曲、民歌等原生态文化既是鲜活的民族传统,又是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它带给作曲家们无限的创作灵感。中国钢琴音乐中有一大批民间风味浓郁的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深受演奏者和听众的欢迎,常演不衰。其中的代表作有:王建中的《陕北民歌四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军民大生产》《绣金匾》)、《云南民歌五首》,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黄虎威的《巴蜀之画》,陈培勋的广东粤曲《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平湖秋月》,等等。

这种类型的中国作品是非常不好弹的,演奏者需要有细腻的乐感及生动的模仿能力。由于音乐带有十分突出的地域色彩,特别是与当地的方言、讲话腔调和快慢高低的语气等非常接近,因此需要重视作品中独特的“韵味”。比如,陕北或山东地区的语言“拐弯儿”的腔调很足,当地民歌中的旋律是弯弯曲曲的,反映在钢琴作品中也不例外,音乐线条中有很多“小拐弯儿”“小腔调”,必须要弹奏出来,这些细微感觉才是民间音乐真正的味道。以钢琴曲《绣金匾》(王建中改编)为例,它虽然短小,但其中有很多的小细节要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借鉴民乐演奏(如古筝曲《绣金匾》)或民歌演唱的表演手段,有时甚至需要一句一句地感受,尽量在钢琴上原汁原味地演奏。另外,再比如中国南方地区的方言,如四川话、广东话,在听觉上比较直接、干脆、语速较快,反映在音乐旋律中也是同样的感觉,因此在弹奏时旋律就不需要有很多的“拐弯儿”,可以直爽一些。

深受民族乐器影响的作品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一直就对作曲家们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他们将一些著名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曲,使钢琴音色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改编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工作,既要保留原有民乐的特色,还要发挥钢琴这件西洋乐器的优势,因此十分考验作曲家的创作功力。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有:储望华的《二泉映月》(二胡曲改编),王建中的《梅花三弄》(古琴曲改编)、《百鸟朝凤》(唢呐曲改编),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琵琶曲改编)、《阳关三叠》(古琴曲改编),郭志鸿的《喜相逢》(笛子曲改编),等等。

这样的作品演奏起来也是比较难的,演奏时除了要表达民间音乐的韵味之外,还要借鉴很多乐器的奏法,力求在钢琴上奏出丰富而细腻的声音变化。比如《夕阳箫鼓》,这是一首历史悠久的琵琶曲,古称“浔阳夜月”“浔阳琵琶”“浔阳曲”等,近代又称“春江花月夜”。作品中不仅有琵琶的特点,还出现了多种乐器的声音:如箫、鼓(曲名“夕阳箫鼓”即含有两种乐器,第一段“江楼钟鼓”)、古琴(第六段 “水深云际”),以及笛子(第五段“花影层叠”),等等。在演奏这样的乐曲时,需要想象力、听力、模仿力协调一致,通过手指触键的精细控制来奏出远、近、厚、薄、深、浅、轻、重等多重变化。

创作型作品

不同于以上两类作品,更多的中国钢琴曲属于自由创作的风格,不受任何地域空间的限制,由作曲家们展开自由的想象。这类作品的数量应该是最多的,例如: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孙以强的《谷粒飞舞》,吴祖强、杜鸣心的舞剧《“鱼美人”组曲》和黄安伦的《中国畅想曲第二号——序曲与舞曲》,等等。

这类作品演奏起来相对比较方便,弹奏时虽然需要严格按照作曲家的意图来表现,但是少了很多条条框框,演奏者有了更多联想的余地,有时可以凭自己的音乐感觉稍微发挥一下,或许能体现出作曲家想象之外的意境。

现代手法创作的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以现代作曲手法进行创作,使中国的钢琴音乐呈现出与传统不一样的面貌。其中主要作品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1979)、《他山集》(1980),王千一的《托卡塔》(1985),权吉浩《长短组合》(1984)、《宴乐》(1987),徐振民的《唐人诗意两首》(1998),赵晓生的《太极》(1987),邹向平的《侗乡鼓楼》(1987),叶小纲的《纳木错》(2006),陈怡的《多耶》(1984),周龙的《五魁》(1982),陈其钢的《京剧瞬间》(2000),以及秦文琛的《幻想舞曲》(2016)等。

在现代作品中,作曲家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很多传统作品中的语言都改变了面貌。比如旋律,作曲家不再执着于创作优美的旋律,旋律也不再是第一重要的因素,甚至有些作品中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到旋律,而在另一些作品中旋律干脆消失了。除旋律外,传统的和声也不再是主要手段,展现得更多的是细腻多变的音色和极为复杂的节奏,并且“节奏型”作品和“音色音乐”是比较常见的。从演奏角度来说,现代作品的识谱比较难,背谱也不易,但通过练习弹奏熟练之后,能让我们体会到现代音乐不一样的美感,不由地赞叹仅仅12个基本音符就能发生如此这般千姿百态的变化。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现代作品是十分值得学习、尝试的。

不知不觉,关于“钢琴教学中各类作品的介绍”的写作已接近尾声,钢琴文献浩如烟海,在此只能粗浅地将其中最主要的作品轻轻掠过。即便是这样简略地梳理分析,自己也感到十分有收获,希望能借此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各位读者。(全文完)

注 释:

*引自《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第三卷,序言),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出版。

猜你喜欢
作曲家民歌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