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乐人、乐音、乐事
—— 杨韵琳再谈『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上)

2018-01-23 21:44访谈者李瑾
钢琴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赵元任乐谱作曲家

访谈者/ 李瑾

今年2月,在“2018首届海南国际钢琴音乐周”上,著名钢琴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杨韵琳专门做了题为“《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以下简称‘百年经典’)的缘起和特色——启迪与展望”的专题报告。2015年6月,《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该套集成一经面世,引来业界极大关注。作为近百年来中国钢琴艺术的一次大总结,音乐学家杨燕迪将这套集成称为“中国钢琴创作历程的可靠指路牌”。为此,就该套“百年经典”前前后后的故事和细节,对杨韵琳老师进行了专访。专访的问题均是围绕该套集成从乐谱、乐人、乐音和乐事四个方面,请杨老师为我们分享这套集成的起因、过程,以及相关的细节和故事。

回溯百年——乐谱

李瑾(以下简称“李”):一提到中国钢琴独奏作品,我们一般都会联想到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那套《钢琴曲选1949——1979》(共28首)和1991年魏廷格编注的《中国钢琴名曲30首》以及后来的几套当代中国作曲家钢琴作品。我们知道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钢琴文献远不止就那么几十首。那么,当初是怎样的一个契机,促成了你们完成如此了不起的编撰工程的呢?

杨韵琳(以下简称“杨”):整编这套《百年经典》琴谱的缘起,是2009年我还在钢琴系做系主任的时候,学院领导布置了一个“上海市教委第四期教育高地建设项目”的工作,里面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求编教材。考虑我们钢琴表演专业,现有很多已经翻译引进国外的一些权威经典钢琴乐谱,因此,我就开始考虑能否编一套中国钢琴的教材,即设立了整编一套中国优秀钢琴独奏曲的计划。我把这个想法跟巢志珏老师说了之后,即刻得到了她的认可。随后,我又和李名强先生说起我们的这个计划,也立即得到李名强先生的支持。再后来,我们又与上海音乐出版社一拍即合,并且于2012年获得“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2013年恰好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一百周年的纪念年,所以,我们就决定按照中国钢琴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入手。

当时希望出版这样一套“百年经典”也有以下的一些考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琴热”持续升温,成千上万的儿童从四五岁起就开始学钢琴。另外,我们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非常有才华的青年钢琴家在国际钢琴比赛中崭露头角,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相比越来越多涌现出来的钢琴人才和我们国内本身已经拥有的中国钢琴文献数量,目前的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有那么一大批能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中国钢琴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应该是具有国际编辑水准的文献。

我们编这套《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的出发点是力图纵观这一百年来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过程,将各个不同时期显现的创作状况,理出一个头绪,选出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群众喜爱、被认可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代表性的作品。这个工作从2009年就开始着手了。但从着手准备到真正动手,再至结束,其实差不多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这个项目就在李名强先生的带领下,在编委老师们的努力下,在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支持下,规模越搞越大了。

李:但凡说起最早的中国钢琴作品,我们一般都想到的是贺绿汀先生的那首《牧童短笛》。如果说按照一百年的时间段来划分,你们是如何来定义和划分这个百年的时间段呢?这套文献较之之前的出版文献,有哪些特色和不同呢?

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钢琴的创作历程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当然也出版了各类中国钢琴作品集。但是,在已经出版的这些钢琴文献中,大多都是以作曲家为主线或以作品风格分类为编排方法,尚未见按作品写作年代先后顺序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大规模整理的出版物。

“百年经典”精选了一个世纪以来47位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共104首钢琴独奏作品,虽然不能说是最全,却可称为目前中国钢琴作品史中规模最大的整理工程。选题初期,编委即定下两点选曲标准:第一,须为各个历史时期最具时代特点、演奏频率较高并为大众接受的代表性作品。第二,须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但由于历史原因在当时未问世的作品。以编年的形式从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历史发展道路,具体地说就是看到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套“百年经典”曲集共分七卷。每一卷有一个时期划分,读者翻阅曲集时,会发现我们给104首作品按创作先后进行了统一编号,这样能够方便购买单册乐谱的读者了解自己所弹的曲子在中国钢琴作品发展史中的时间坐标。

编年体的方式可使大家看到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既展示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又显现出历史共性,从而全面呈现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道路的发展历程。同时,本选集除目录外还有一个索引,目录是以编年为顺序,索引是以作曲家为主线,使每位作曲家的作品一目了然。

精准编校 谱音齐备

李:这套七卷本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和以前已经出版的各种中国钢琴作品选集,具体都有哪些不同点?为什么在时间起点上定在了1913年?

杨:中国作曲家为钢琴创作的作品,从最早的有史可查的是1913年赵元任的《花八板和湘江浪》(以前一直都认为最早的中国钢琴作品是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该曲是由上海的杂志《科学》在1915年第一卷第一号的第121页上正式出版)。但是,在《和平进行曲》之前,早在1913年,赵元任还改编过一首风琴曲,叫作《花八板与湘江浪》。这是赵元任根据《花八板》和《湘江浪》这两首中国民间乐曲编配而成,曾经于1914年5月20日在康奈尔大学首演。当天,康奈尔大学校报上刊登的预告如下:“今天下午本校风琴演奏家瓦勒斯(J.T.Quarles)在Sage礼堂举行的独奏会上将演奏特别节目——赵元任同学根据五百年前的中国乐曲改编的风琴曲。”所以从《花八板与湘江浪》的1913到2013年,整整一百年。

李:据我们所知,“百年经典”涵盖了从最早赵元任1913年的《花八板与湘江浪》(比贺绿汀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提早了21年)到张朝2013年创作的《中国梦》,可否可以这样说,这套“百年经典”实现了中国钢琴作品最长跨度和最广范围的选曲?

杨:可以这么说。我们除了选取最早的一些作品,如1913年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还找到了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1923)和黄自的《二部创意曲二首》(1928)等珍贵作品,这些早期作曲家的作品大多只知曲名而未广泛流传。将这些作品收集入册,对中国钢琴音乐史的梳理具有学术意义。当然,我们这个系列中也收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作曲家创作的大量优秀钢琴作品,以及旅居海外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因为这些作曲家旅居海外,不少作品已在国外出版社出版,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五家出版社,国内亦很难见到。为了将这些作品也收录进来,我们还与国外出版社协商,得到他们的授权,最终得以把陈怡、周龙、谭盾、盛宗亮、陈其钢等几位作曲家的作品也都收录在“百年经典”之中。出版这些作曲家的新作,对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对收集到的六百多首中国钢琴作品进行了精选,最终选出的104首具代表性的优秀钢琴作品,它们具有艺术性、流传性、典型性、时代性。

李:我们都知道,音乐乐谱的准确性是音乐出版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乐谱和版本都会存在一些出入和差异。因此,出版社在二次出版时,都会做相应调整。这一次的“百年经典”在版本上和准确性上,都进行了哪些工作呢?

杨:某些作品在以前出版的选集中,的确存在不少错误,以及乐谱上的差异。“百年经典”涉及47位作曲家共104首钢琴独奏作品,横跨四个历史时期,因此,我们对每一首作品的来源、出处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校对工作。每一首作品都得到作曲家授权并重新抄谱,经过数十次校对,且尽可能请作曲家本人亲自审定。即使是已去世的作曲家,我们也请其家属和由作曲家指点过的演奏者对作品版本进行了确认,以确保作品版本的准确性。此外,所有作品均请作曲家或其家属提供了关于作品背景和创作构思的资料,可作为演奏、学习的参考依据。“百年经典”除了乐谱文本之外,我们又请专家写了简明的文字。在这里我要感谢已故专家孙维权教授,是他担任了有关创作背景和内容解读的撰写工作,但是他不要留名。有了作曲家的简历和作品的简介,更有利于演奏者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

这套“百年经典”中的每首作品除乐谱文本外,还附有14张CD的音像资料。因此,我们又对这些作品已有的音响资料进行挑选。比如,《牧童短笛》就有很多人演奏过,那么,我们就挑出音响效果和演奏上都很好的录音资料,最后,选取了石叔诚老师演奏的音响资料。从已有的音响资料到后来新录制的音响,所涉及的“钢琴家队伍”年龄跨度相当大,我们邀请了最优秀的老、中、青钢琴家来参与录音工作。从年龄最大的著名钢琴家周广仁先生到中央音乐学院及附中和上海音乐学院及附中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录音。

这些录音资料中,甚至还有一些是由作曲家亲自完成演奏的。当然,即便不是作曲家本人的演奏,也是选自经作曲家本人认可,且最能表达他们意图的钢琴家的演奏。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录音也是经典、权威的。(待续)

猜你喜欢
赵元任乐谱作曲家
山之高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领导者的威信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乐谱:放飞梦想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