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8-01-24 01:45郝华勇
农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融合

◎郝华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导,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可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村镇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抓手。因此,探讨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1]。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发展多类型融合方式、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多渠道融合服务上共同发力。

1.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首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按照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改变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现状,向上游的育种、创意设计环节延伸,向下游的物流、营销、品牌环节延伸,提高农业附加价值和比较收益。其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功能不仅局限在提供农产品上,更多的体现为农业与旅游结合形成乡村生态旅游;农业与教育、文化结合形成的农业文化推广普及、展示宣传、传承弘扬;农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形成现代休闲产业等。第三,发展农业新业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赋予农业创意内涵,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第四,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一县(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放大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集聚布局、集约化利用土地,产生集聚集约效益,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服务对象。最后,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支撑基础上,配置公共服务引导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发展,在城镇发展、功能完善过程中促进产业融合。

2.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首先,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也是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最直接有效的载体。鼓励和引导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加入到农民合作社中,支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拓展业务领域以提高附加价值。其次,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龙头企业组织化程度高、技术实力强、人才支撑有保障,在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优势,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方面能够起到示范效应,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技术含量、品牌影响力。第三,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改变供销合作社局限于流通领域的现状,向现代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环节延伸,健全经营网络、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创新流通和服务方式,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3.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首先,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户、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合作,克服小农户对大市场的弊端,稳定农户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管护的科学性,逐步建立完善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利益共享。其次,鼓励发展股份合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第三,强化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让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分享、责任共担的结合体,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逐步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形成稳定利益联结机制[2]。

4.完善多渠道产业融合服务。产业融合涉及生产要素的质量提升与融合平台的搭建,在此过程中所需的服务不可或缺。首先,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含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盘活生产要素、保障要素收益;建立农村创业孵化平台,为融合发展型企业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解决方案。其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第三,强化人才和科技要素保障,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村技术能人、种植大户可以依托现有培训计划跟踪培养,同时引入外部的高端人才,提供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

二、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

2016年7月,国务院三个部委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即: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也开启了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序幕。特色小镇的形态特征表现为:彰显特色的产业支撑、融入文化元素、兼具旅游功能、基础设施完备、环境和谐宜居。从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审视特色小镇,其影响机理表现为: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主体壮大、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催生产业融合服务。

1.特色小镇要求延长产业链条。特色小镇的灵魂就是特色产业、特色的彰显关键靠产业支撑。农业型的特色小镇就是立足农业主题,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独特魅力,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单纯的一个产业环节无法充分彰显特色,唯有向产业两端延伸,构建全产业链才能把独特的特色优势放大做优。特色小镇的农业形态均呈现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涵盖了农业产业链条上中下游的诸多环节,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多元化产业业态发展。

2.特色小镇壮大了产业融合主体。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特征,势必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之匹配,并催生新的经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依托特色小镇的平台可以进一步集聚生产要素,新型经营主体为适应市场和顾客升级的需求而在供给侧做出调整和适应,在市场竞争中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市场主体成长壮大过程中能够切实体会三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能够从融合发展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3.特色小镇稳固了利益联结机制。特色小镇除了特色产业支撑、融入文化元素外,一个放大特色小镇正向效应的重要功能就是兼具旅游功能。旅游活动的发生为当地带来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流,对龙头企业而言,可以更直接了解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对农户而言,可以通过体验式采摘、观赏休闲、度假旅游等形式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农家乐休闲、高端民宿等环节的发展,让农户、家庭农场能够更好的与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紧密合作,自觉适应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农业生产,共同分享特色小镇带来的综合红利。

4.特色小镇催生了产业融合服务。特色小镇能够异军突起、吸引市场主体进驻,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从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奖惩扶持、金融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打造政策高地。而这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提高了特色小镇的吸引力,也为村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和服务环境,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搭建起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

三、打造特色小镇引领产业融合的路径

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已经明晰,在认识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路径包括:立足农业挖掘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叠加旅游功能等。

1.立足农业挖掘特色。特色小镇是否有品牌影响力和感召力,关键在于特色的定位和彰显,尤其农业型特色小镇必须围绕“农”字做文章,细分市场、差异化定位、提炼主题,根植于地方独特魅力或新颖富有创意的开发主题都能够让人耳目一新,不宜涵盖面太广而陷于空泛,应瞄准具体某一领域做足文章,当然,挖掘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立足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切不可凭空臆想,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3]。例如,有些地区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的独特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态农业的观光旅游业,凭借有机农业、有机餐饮打造有机生态农业小镇;根据历史传承发展农业文化展示和体验,为满足游客赏花的消费需求发展特色花卉、珍稀花卉的种植业等。

2.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若只有新颖的创意而产业素质和形态陷于低端,同样不会获得发展的高效益。必须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发展新型产业业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产品向外配送和外部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从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单纯养殖种植向上游的研发培育、下游的深加工、物流、品牌拓展。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首先要让农业“接二”,即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逐步培育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自身竞争力;其次要让农业“连三”,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能把农业的功能仅局限在提供农产品上,把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种功能充分释放出来,通过农业生态旅游放大现代农业的多重效应。

3.发展文化创意农业。特色小镇的特色通过特色产业来支撑和彰显,而特色产业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意是赋予特色产业和特色小镇创新的元素和源泉,特色小镇需要将文化创意嵌入到农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4],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点和着力点,将科技创意、包装创意、栽培创意等手段转化为实物产品,例如依靠科技手段种植盆栽果菜、异型果、晒字果;无土栽培蔬菜水果,供游客自己采摘;将农作物秸秆、禽蛋蛋壳、鱼骨等废弃物赋予文化创意加工成工艺品,用桃核、核桃壳、杏核等壳类做雕刻工艺品;在大片种植油菜花、茶花、向日葵、麦田的区域塑造不同类型图案景观;开发地域独特、富有文化品位的创意饮食。

4.叠加旅游功能。旅游小镇也是特色小镇的一种类型,旅游小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就是旅游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当然包括农业的旅游功能,因此,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需要叠加旅游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的多重融合,提高特色小镇的复合功能。立足特色小镇的区位、产业、生态、文化等独特优势定位旅游主题,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各环节旅游设施,旅游功能的发挥对吸引游客、延长农业产业链、农民增收链效应显著[5]。特色小镇叠加旅游功能,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游和农家乐,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年轻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旅游业态的层次。

四、打造特色小镇引领产业融合的保障对策

1.突出市场主体运作。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特色小镇的建设同样要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高效率的配置作用。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须明确投资建设主体,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应让企业为主体推进项目建设,企业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适时做出决策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且企业更讲求投资效益和效率。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依据不同开发主题、投资规模和运营资质选择适合各地的企业。

2.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角色并不是做甩手掌柜,置之不理,政府的定位要做好规划引导和搭建服务平台。做好规划引导,首先要在集约利用土地基础上,给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对不同小镇确定的开发主题、特色产业做好统筹规划、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同时政府的作用还要着眼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特色小镇的市场主体培育、产业发展、创新活动、创业人才引进都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平台,在体制机制、服务管理、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保障市场秩序方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3.拓宽融资渠道。特色小镇的项目落地、产业发展都离不开资金保障,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破解资金难题、拓宽融资渠道尤为重要。综合运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产业基金、收益信托、PPP模式等不同手段,破解资金难题。市县政府可以帮助特色小镇向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申请低息贷款;支持相关企业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筹集建设资金,用于特色小镇的公共基础设施;优先扶持特色小镇内符合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将国家和地方的服务业扶持资金、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旅游、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等各类扶持资金覆盖特色小镇的具体项目,借助产业基金扶持特色产业成长壮大,整合相关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补助资金,实施“以奖代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强化人才支撑。特色小镇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保障,尤其着眼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型特色小镇而言,在特色主题定位、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经济运作等方面都需要人才引领,若没有外来人才的注入、单单靠本地村镇居民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此,特色小镇的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是一对重要的关系,人才支撑也同样需要政府和市场两端发力、相辅相成,即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引进创新创业的企业家人才。同时,对创新创业的市场人才,要创新人才引进、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好的平台与环境,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力求完善的同时,还要在人才监管考评、人才引进后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服务的软件方面体现出特色小镇的环境吸引力。

[1]郝立丽,张滨.新时期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与推进机制[J].学术交流,2016(7):21-24.

[2]李国祥.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7(2):15-17.

[3]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6-47.

[4]郝华勇.“谷”战略机理透析与对策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45-48.

[5]徐梦周,王祖强.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33-38.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融合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特色种植促增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熊的小镇
《融合》
小镇(外一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