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下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

2018-01-24 01:45◎张
农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文明生态

◎张 燕

生态文明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社会状态,而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工业化时代背景下人类追求“生态文明”的意愿显得愈加强烈。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诸多国家共同的发展主题。我国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倡导的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核心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针对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非文明状态提出的发展战略,其中“村容整洁”就是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专门性要求。反观我国十多年来的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很多治理措施停留在“亡羊补牢”的层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因此立足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构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致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根本宗旨在于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进而建立一种可持续化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它不仅仅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取得的文明成果,而且是一种追求全面发展、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得到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提升为重要的治国理念之后,全国更是掀起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2012年党的十八大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使其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板块。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同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7年初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则直接从农业发展视角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案,要求通过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措施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全是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化发展的要求和表现,它也与当前国家极力倡导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展战略吻合并行,它们都是构建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同样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离开经济发展谈生态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生态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必是“竭泽而渔”,因此新农村建设既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与深化,与国家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完全一致。

二、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围绕“村容整洁”这一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所缓解,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经济依然至上、技术落后、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并未取得质的改变,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

1. 农村生态植被破坏严重。上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毁林毁草等灾难性事件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堪称“浩劫”,而之后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彻底补救,我国农村生态植被破坏愈演愈烈。虽然新农村建设以来,不少农村开始重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但由于“欠债太多”,很多补救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同时在不少经济落后农村地区,“以粮为纲”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不仅继续重复着“开荒种田”的老路,而且很多农民砍伐林木来满足日常生活能源所需。这就造成正在努力弥补恢复的山林还未变绿,而不少青山绿地开始变得满目疮痍。总体而言,弥补措施的不到位和“蚕食”植被行为的继续使我国新农村植被保护呈现出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局面。

2. 农村水污染严重。水是农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形势却甚嚣尘上。一方面,我国农村生产中大肆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现代化学制品,然而这些化学制品的吸收率还达不到30%,大量残余物流入地下水,造成很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无法饮用。农村地区出现水体污染而危及生命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不仅直接危及了农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更大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大量乡镇企业把工业污水直接排到河道,加上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农村的地上地下水体都遭受严重污染。虽然在部分乡村地区也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污水处理中心,但由于制度不完善、资金不到位等原因,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3. 农村土壤污染严重。农村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土壤,这在耕地资源相当匮乏的中国更是如此。从数量上看,近年来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土壤污染的面积却在连年增加,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出严重下滑形势。一方面,由于工业排放引发的污水灌溉耕地面积就达到300多万公顷,而另一方面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材料引发的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加剧,目前我国遭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土壤的污染不仅让粮食、瓜果等大大减产,而且会直接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影响人类健康安全。

4. 农村空气污染严重。尽管农村地区向来不是工业化的中心,但是这些年来农村的空气污染俨然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一,遍布各个乡村的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气、粉尘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部分乡村几乎看到不到蓝天白云。其二,很多农村家庭还在把劣质煤以及柴草作为生活燃料,这些燃料不完全燃烧之后释放的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其三,虽然地方政府已经三令五申地禁止秸秆焚烧,但是每到农忙时节农村地区还是出现不同程度的秸秆焚烧现象,使得农村周边大面积地区的能见度和空气洁净度急剧降低,给生活安全和生命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5. 农村废弃物污染严重。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已是不争事实,但与之相随的废弃物污染也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城镇化的加速让农村家庭像城市家庭一样拥有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等现代化生活用品,但是这些用品报废之后却很少被有效回收,另一方面,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也是废弃物污染的重要来源。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大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但是他们很少把化肥袋、农药瓶、废弃农膜清理干净,而是任由“飞舞”。当然农民的生活垃圾也经常随意倾倒,导致很多农村街道两边充斥着各种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仅有碍村容村貌,而且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引发各种传染病。

三、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下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污染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但其治理并不是简单的控制减少现有污染和恢复脆弱的生态,而是需要深入融合生态文明意识优化治理路径,从思想到行动等多层面、深层次着手。

1. 强化教育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维护最终离不开农村居民的日常行为,因此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性。一方面,政府机构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现代媒介向广大农民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使其既要感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福祉,又要能够激发或唤醒其生态良知,让广大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习惯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技能培训、版面宣传等活动向农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其具备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从而能够使其把生态文明意识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避免保护生态环境之“心有余”而治理之“力不足”的尴尬现象。

2.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生产和文明生活。发展以资源节约为核心特征的循环经济是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重要依托。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绿色技术,既要尽最大可能地把农业生产活动有效融合到自然循环中,保证资源在不同阶段链条中得到充分利用,又要利用污染处理技术、无公害农业技术、节水节肥技术等来推行绿色生产,保证在无污染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

3. 注重规划,加大投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首先,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即要结合农村自身区位、资源禀赋、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等情况来规划功能分布合理的生活社区。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一方面,要利用非耕地区域开展绿化工作,让乡村充满绿色生机,另一方面,尽快改造农村厕所、牲畜圈棚,建立现代化的污水垃圾处理机构,就近快速彻底解决生活垃圾问题。

4. 加强监督管理,引导规范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综合决策制度,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根据全国不同农村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设立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然后制定一系列鼓励和约束并行的政策,既要引导提高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又要防止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主体。其次,完善规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尽快制定专门性法律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细节提供法律依据。另外,构建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1]高为民.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40-41.

[2]罗贤宇,俞白桦,曾丽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4):13-17.

[3]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146-152.

[4]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7-290.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文明生态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对不文明说“不”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