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探讨⋆

2018-01-24 01:45王桂朵
农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农民融合

◎王桂朵

新形势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一二三产融合”无疑成为新动能。特别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河南省已将重点放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这些变化势必要求农村改革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形式,扩展传统农业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传统农业的变革与升级。但是,从整体情况看,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由于起步晚,产业融合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新时期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迫切需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一、新形势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点

(一)创新性加强。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等前沿技术不断渗入传统产业,并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相互促进,便会促进产业创新,进而产生融合型产品。且当融合产品一旦成为市场主导时,便具有了产业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如当今出现的休闲农业,它将娱乐、文化、教育、健身等功能融入到农业生产场景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来,使农业具有了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的属性,这既是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形成了生态农业这个新产业。

(二)产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在传统产业进行中,一、二、三产之间,甚至同一产业内部之间他们要么是竞争关系,要么是资源相互置换的合作关系,这导致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主体间存在进入或退出壁垒,这就形成了产业间无形的边界。而在新形势下,由于各产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是动态的,产业的链条需要在不断优化重组的过程中实现效益,一种新产品的出现往往是由多个产业共同生产成果的结晶,这无疑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展现出产业边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模糊化,最终使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

(三)动态性展现。产业融合本身经历了技术融合阶段、产品融合阶段、业务融合阶段和市场融合阶段等。融合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构成要素的扩散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融合各个阶段不是静止独立的,而是相互间衔接有序,相互影响促进的。一般来讲源动力是技术创新,正是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技术融合阶段。在技术不断扩散,政策管制不断放松的情况下,进入产品(服务)融合和业务融合阶段,形成新的市场融合,最终导致产业融合的发展,整体上其实这一过程可能是同步的,但一定是呈动态性展现融合发展的。

二、河南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践

(一)多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全产业链是指从某一产业源为起点,涵盖该产业内部及它的前伸与后延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完整体系。在这方面多是以某一产业主体者引领,譬如以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联通农、牧、工、商四大业态,发展玉米、饲料、肉牛、屠宰、冷链物流以及产品销售等全产业。还有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为了确保“从蜂箱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实现蜂农、消费者双受益,合作社开始打造蜂业的“全产业链”。通过发展全产业链,合作社蜂蜜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顾客忠诚度高于90%,年产值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5000多万元。

(二)积极开发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是一种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些年来河南多地通过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建立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如兰考县南马庄走生态农业之路,引进黄金晴等优质大米品种,改善种植结构,使生态农产品品种扩展到黑绿豆、莲藕、黑花生等多个种类。成立了大米加工合作社,拉长了产业链条。在销售上,积极开拓营销渠道,开启生态旅游,如今南马庄声名远播,成功打造出“中原生态合作第一村”。

(三)“网+农”改造原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新形势下,由于互联网具有的信息收集优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因互联网的普及改变加速,很多农业开始运用互联网去改造原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新野县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整合有形无形资源,政策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同城乐淘全国电子商务运营孵化中心,实现智慧农业,引领农村经济增速。还有位于新蔡县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河南麦佳食品有限公司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已将互联网切实贯穿为三个产业的纽带,促使产业链形成闭环,其开发的农超APP,高效运营,搞活麦佳三产,让农村电商社区化。又以市场为导向,使三产带动二产,达到主食加工产业化,建设原料基地,进而使二产引领一产,农民种植规模化,农民粮食销给麦佳,成为麦佳会员,农民得实惠。

(四)多渠道实现三农“强富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过程中,一定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主线,农业作为基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视为引线,在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实现三农“强富美”,这是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目的所在。另外在实现渠道上各显神通,如商水县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大力实施惠农服务。新野县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1000多人。襄城县打造乡村文化观光农业,人均年收入近8000元。邓州生态农业发展,带动5万余劳动力就业,极大地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三、新形势下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各地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是一个或邻近的几个乡镇之间进行,这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规模较小,融合层次不高,农业体系内的结合不紧密。同时,与互联网结合的程度低,多还处在探索中等等。这些现象表明新形势下河南省产业融合存在着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一)农村资源挖掘不深,融合发展方式落后问题。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各地自然禀赋不一,在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由于缺少统一有效的规划,出现融合模式、产品等同质化比较普遍,如开发生态休闲农业方面,很多地方多停留在观光或者是采摘层面,档次较低,不能满足多层次客户的需要。再加上普通小农户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由于长期分散经营限制,对市场了解少,市场谈判能力弱,产品扎堆、重复生产,没有竞争力,经常造成卖不掉、储不了、运不走、利不高。虽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企业+农户”的生产组织,这种农户只管生产,企业只管加工,也导致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市场上缺乏本土的真正优质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利益分配不当问题。当前,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势必出现思想多样化,利益分配时复杂化。有时因参与主体之间行动的不一致,出现一损俱损的后果,如因单个农民在使用农药时的不规范,会影响整个价值链。在河南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且现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程度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场通常由企业与农户对接,农户仅是价格的接受者,虽有所收入,但就对河南若干引导区调查中发现,农民得到的实际收益非常有限,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在。

(三)面对融合发展新需求,已有政策明显滞后。通过调查,当前河南省农业的补贴政策还是多以产量定补贴,重生产轻销售、重产量轻质量。特别是当经营规模扩大,对资金周转、抵押担保会有较高需求,补贴的不平衡,以及缺乏专业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法律法规等,农民利益极易被边缘化,同时也不利于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服务行业的兴起。还有土地资源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根本,土地有序流转等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限制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参与动力,甚至出现在产业链条的管理被不同部门人为地割裂,导致管理体制部门分割、职能不清、协调困难。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目的是要打通整个产业链条,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产业链条的纵向发展与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全面、长久有效的发展规划。

(四)基础设施薄弱,涉农的服务支撑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服务匮乏,农村基础实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交通落后,阻碍产业渗透与关联,不能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配套服务。例如要延长产业链,势必出现农产品对物流三产服务需求激增,由于交通基础条件差,影响物流的发展,进而阻碍一三产业的融合。同样,促进一产与三产融合,还需要利用电商平台采用线上营销的形式进行管理、推介,拓宽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农村区域网络通讯设施不到位、电商人才匮乏,不能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发展新型农业,提供综合性服务。

四、促进河南省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村经济也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也是一种产业创新,以产业融合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从技术、市场、政府、企业等方面实现相应的创新。

(一)创新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体系。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产生的源动力。新形势下加快河南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这都需要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因此,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进步,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体系的创新是关键,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无论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功能的扩展还是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深化,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渗透融合的基础之上。创新农业科技,加快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传统农业提升、改造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路径。由于分散的农户无法与市场中各种资本对接,因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河南农村新形势下深化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培育包括农民、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工商资本等多元化的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要从各地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对本地区整体农业发展进行规划,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创新合作组织发展路径选择上,各地首先要培育出懂当地农业发展,又有魄力的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在渠道建设上积极推动农产品直供直销;然后是当合作组织面临竞争、服务提升等多重问题时能创新思维,整合优势资源,进行能力建设,实现多种创新路径,全面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三)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当前河南省主要引导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已出现如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科技渗透发展整合模式、产业集聚发展融合模式等成功模式,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但河南省各地从产业发展基础到市场条件都存在着差异化,实践证明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没有一种可复制的统一模式,只是可以借鉴成功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思路,既要盯住产业纬度,更要放眼区域纬度。河南省各地区应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认清当地农业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创新的“立异思维”进行全局谋划,各经营主体要团结起来攻克困难,完成可延续自身生长的融合新模式。

(四)创新农业产业政策。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中面临着常见的用地难、融资难等现实瓶颈。首先是土地问题创新思路。土地流转率较低、流转方式单一。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农民有流转意愿,但在流转过程中,由于流转信息缺乏,转出农地的市场供给有限,转入价格高,有经营意愿的农户觉得没有好的农业生产项目等,导致许多转入意愿实践中不能实现,流于形式。因此,政府在放松管制的同时,结合农民意愿,注意有序流转。其次是金融支持创新思路。现多地也通过组织如银企融资对接会、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等多种方式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小微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渠道,但融资额度远远不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经营主体的资金难题。针对融资难创新思路要立足“精准”二字,可以因地制宜探索运用产业链金融、内部信用合作、政策性发展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多种渠道求解。

(五)创新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要求核心是通过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新形势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要不断创新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但是,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在区域内充分深挖资源潜力,把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内生发展有效动力,拓宽发展渠道,让农民共享产业整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创新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载体如这几年出现的“订单农业”和股份合作等都是较好的方式。

(六)创新涉农服务配置。通过调查发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同样一个农产品,在产地只能卖1元,经过物流辗转到达市场之后,售价可能增加十倍甚至更多。其实这巨大的落差,来自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更有“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事件出现。再加上人才缺乏,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带头人更少。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创新涉农服务配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强“硬件” 配置。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及衍生的诸多问题,可借助互联网,实现要素快速整合、交换,实现产地、流通、市场等的有效对接,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加快“软件”升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培训方式,培训机制,激活各类人才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

结束语:本文围绕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创新,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探讨各地在融合发展中已取得多方成效的同时,遭遇到的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提出了相关的路径。总之,通过对河南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探究可知,现阶段河南省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供给侧的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融合过程中盲目跟风,防范产业整合过程中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各环节的风险,确保各利益主体的收益、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以此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利益、责任的共同体,让农民在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分享产品增值,让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可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加大科技集成创新,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全面落实以制度、技术和融合模式创新为动力的创新发展战略。

[1]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求实,2010(3).

[2]单元媛,赵玉林. 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

[3]温铁军、高俊.农业“三产化”阶段的制度创新[J].中国化会科学报,2015(4).

[4]李国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J].中国合作经济,2016(1).

[5]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5).

猜你喜欢
产业链农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筑牢产业链安全
融合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贷”富农民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融合》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