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背景下安康休闲养生区位分工探讨

2018-01-24 02:29何家理
唐都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安康市汉江安康

何家理

(安康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安康市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科学发展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运用这一发展方略指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分析中共陕西省十三次党代会对安康自然与社会功能做出新定位:打造休闲养生“秦巴明珠”,精心打造陕西休闲养生之地。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科学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此确定为科学发展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遵从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即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即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遵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永续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延续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者,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和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其中“创新”居首位。“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遵从,是科学发展观的延续,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化。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背景下安康自然与社会功能新定位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于2017年5月7日—11日在西安召开。会议主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努力推动陕西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中,提出了“五新”战略。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召唤新作为。要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就必须将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作为战略任务,统筹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之路。

1.按照陕西省发展的“五新”战略,对各地自然与社会功能做出新定位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主题报告提出了“五新”战略,其中第五个新“彰显新形象”是指建设文明有序、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突出山水资源、空间区位、历史人文等特色,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和谐宜居的城市。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与自然的握手言和”[1]。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支持咸阳与西安同步发展,把“大西安”建成人文特色鲜明、生活现代时尚、发展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把宝鸡建成关天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把铜川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把渭南建成具有山水灵气的陕西东大门,把延安建成人们心目中更美好的革命圣地,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把汉中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把安康建成休闲养生的“秦巴明珠”,把商洛建成山水生态优美的西安“后花园”,把杨凌建成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把韩城建成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用建筑风格提升品位、用人文精神塑造气质、用良好生态增添魅力、用有序管理改善环境[2]。安康建成休闲养生的“秦巴明珠”,这是安康市新的区位功能定位。

2.自然与社会功能区位分工的客观依据

区域自然功能划分的客观依据通常由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区位社会功能划分来自政府的制度安排,即区位功能分工是地理位置与政府政策安排的综合产物。安康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区是自然功能分工。安康市位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社会功能划分则来自政府制度的安排,水源涵养区则是因调水工程而做出的政策安排。

安康市地理位置决定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安康首要责任(自然分工安排)。安康市下辖9县1区,均属于南水北调水源区。安康地处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核心地带,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生物多样性原因)。土地总面积23 529 km2,山地占92.5%,丘陵占5.7%,川道平坝仅占1.8%,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地区。总人口303万,其中农业人口256万人,占总人口的84.32%。10个县区有9个国定贫困县[3]。安康地处南北生物交汇过渡地带,生物区系类群复杂,种类繁多,有各类植物4 000 多种、动物 430 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0余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00余种[4]。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诗经》中也描绘了秦岭地域的草木禽鸟、农事、气候变化等,这些都能构成秦岭地域独特的自然景观[5]。作为秦巴山区“天然植物基因库”,安康市要继续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定安康市成为水源涵养区(政策安排)。安康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涵养区,各级政府部门把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

汉江从陕西汉中宁强县发源,在安康石泉县入境,向东经白河县出境,流经安康市石泉、汉阴、紫阳、岚皋、汉滨、旬阳、白河7县区,在安康境内流长340 km,占汉江水源段流长37%。安康境内支流众多,流域5 km2以上河流874条。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07亿m3(安康境内年自生水),过经客水年146亿m3(汉江上游来水经过境内过路水量),年总水量252亿m3。丹江口水库70%以上水源来自汉江、丹江。调水工程设计年调水规模130亿 m3(一期为95亿m3)[6]。

3.安康市自然与社会功能新定位:打造休闲养生“秦巴明珠”

安康市过去定位:绿色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多体现经济或者社会某一方面单一目标或发展思路。这种定位大多与产业定位无关,产业上仍是多业并举,不少人主张安康应走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安康工业化道路路径,工业仍是GDP的主力军,目标具有单一性。

安康市现在定位:打造休闲养生“秦巴明珠”。从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相结合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现在是一种产业发展定位,休闲养生是产业,将是未来GDP的主力军,目标具有综合性。“休闲”即度假;“养生”即宜居、保健,就如新加坡发展无烟工业的旅游之路。

三、精心打造陕西休闲养生“秦巴明珠”

1.休闲养生“秦巴明珠”图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城区建设要把宜居作为首要因素,做到街区间有绿地、组团间有公园;城市周边、城市各板块之间要规划建设绿化带,每个城市要借助地形特征建设绿地、湿地公园;力争每个县城都有标准足球场和体育场;每个城乡社区都有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努力让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美好,以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境界。

2.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实现生态安康建设目标

深入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全面落实《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重点开发区域、点状开发的重点城镇和园区、限制开发的生态与农业区域、限制开发的生态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五类区域科学有序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到2020年,全市新增退耕还林面积100万亩,新建、改造城市主题公园22处,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0万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 m2。绿化造林305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3 100 km2,森林覆盖率达到68%,形成年造氧1亿吨、碳汇量1.2亿吨、年自产径流量110亿m3地表水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巩固、提升生态县创建成果,创建成1个国家级、3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区)、5个国家级、20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和100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建成10个示范镇、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3.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思路,从供给与需求关系角度出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有需求,但高耗能高污染的“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和替代。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淘汰关闭一批、整顿规范一批、完善备案一批”。

坚持园区承载,提升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等支柱产业;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医养产业、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

4.精准分类分质管理,确保汉江水质Ⅱ类标准

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行动。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和《安康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国家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

推进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按照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陕西省《汉丹江流域(陕西段)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完成11个县城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沿汉江33个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场建设,建设中心城市污泥处置中心和建筑垃圾处理厂。

到2020年,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8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建成1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沿江县城及重点镇46个排污口综合整治,落实“河长”负责制。

5.顺势而为发展水电、养殖、旅游、茶叶等绿色产业

第一,发展水电业。汉江安康段全段已建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153.3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2.2%,其中汉江干流已建成电站4座(石泉22.5万KW,安康85.25万 KW,喜河18万 KW,蜀河27.6万 KW),旬阳、白河电站已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达50万 KW。汉江支流已建成小水电站250处,总装机55万 KW。

第二,发展航运业。汉江安康段境内最大通航能力为30~60吨级船舶;随着汉江水电站的梯级开发,航道缩减,仅能区间通航。近年实施的水运建设和航道整治工程,使汉江通航能力提高,已恢复和新建港口码头11处,在建港口码头4处,2013年客运量298万人,客运周转量5 820万人·公里,货运量173万吨,货运周转量6 162万吨·公里。

第三,发展网箱养鱼业。截至2014年9月,瀛湖网箱养鱼共926户(其中,汉滨区841户、岚皋县78户、紫阳县7户),从业人员1 404人,养殖渔船475艘;网箱57 262口,其中金属结构35 192口,木竹结构22 070口。石泉喜河水库共发展网箱养殖974箱,养殖户35户,其中有木质网箱591箱,钢制结构网箱383箱。

第四,发展旅游业。安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现已查明旅游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现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9处。这些景区均与汉江及其支流水资源有密切关系。

第五,发展茶叶业。安康茶叶历史悠久,始于西周,盛于唐宋。2016年底茶园面积76.5万亩,产茶2.5万吨,产值40.2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四年分别增长53.06%、90.23%、125.12%,成为安康市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生态循环产业。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休闲养生良好氛围

加强航空、铁路、公路、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快捷、通畅、舒适休闲养生环境。吸引游客来安康度假。尽快实现安康机场通航,推动西渝高铁开工。

7.开办休闲养生本科专业,培养急需人才

开办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工作、健康养生、茶叶、食品、环境工程等专业,培养休闲养生急需人才。

[1] 赵麦茹,彭立峰.城镇化背景下的西安生态城市建设[J].唐都学刊,2015(3):96-100.

[2] 娄勤俭.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EB/OL].陕西传媒网,http:∥www.sxdaily.com.cn/n/2017/0515/c266-6180792.html.

[3] 何家理,李孝满,张翔.“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9-62.

[4] 向纪明.立足地域优势,发展安康绿色中药产业[J].安康师专学报,2003(2):19-21.

[5] 尤红娟.论《诗经》中描写的秦岭地域自然景物的价值[J].唐都学刊,2015(3):76-79.

[6] 张万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康段水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20-121.

猜你喜欢
安康市汉江安康
渔舟唱晚
唠叨
小小的月亮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汉江春晓
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汉江,为你梳妆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