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

2018-01-24 16:15陆兴森谢晓虹
山西青年 2018年1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核心

陆兴森 谢晓虹

(1.河池学院校团委,广西 宜州 546300;2.南宁市第四十六中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历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具体方向,明确了实践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和具体,对培育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要与时俱进,不断做出新思考,探索新途径,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突破。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突出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深化思想引领的武器。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对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肩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有助于大学生认同社会治理理念,树立公民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一)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肩负新时代新使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体国民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的奋斗目标。“富强”是指国富民强,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个人权利的政治保障;“文明”是指社会进步的一种积极状态,是社会进入良性发展的标志;“和谐”是指和睦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是近180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近1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目标,是新中国诞生将近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历史证明,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伟大道路,中国从富起来到站起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并以饱满自信的姿态伫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崭新而宽广的舞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有助于使大学生认同国家的发展目标,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并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融为一体,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二)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治理理念,增强公民意识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理念和公约,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自由”是指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由,体现了个人意志的自由;“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是指社会公平和正义,它是以人获得自由平等为前提;“法治”是指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应深入全社会各领域,并成为全民所认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从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习近平同志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大学生正处于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要求自己,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新时代大学生只有真正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养成民主和法治意识,培育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才能使大学生认同国家的社会治理理念,树立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三)促使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道德层面上的共同规范和要求,与个人联系最为紧密,涵盖个人社会道德及品质等方面,是中国公民应时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标准。“爱国”是对国家、民族及人民的一种深厚情感,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祖国共生共荣的关系;“敬业”是一种道德的范畴,是公民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的态度;“诚信”即诚实守信,用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友善”是指为人友好、善良,强调人与人之间互为尊重、互为关心、友好相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全体中国公民个人意志、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促使大学生理解和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培养优良品质,形成爱国爱民、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和睦友善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新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样化深入发展,大学生在享受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渗透,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了一些难题,如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价值选择多元化,难以做好知行统一。

(一)认知存在局限性

经过中学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及各高校的大力宣传,当前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有一定认知和理解。但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趋于表面化,理解得不够透彻,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不够明确等问题。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盲目认同和崇拜外来文化,对国家的核心思想理念和文化缺乏自信;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受到大众传媒错误导向,校园文化尚待完善等方面的限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局限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二)价值选择多元化

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并受到外来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尤为活跃,价值的选择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特别在国与国之间的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中,文化的差异性和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使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混乱,以及价值选择迷惑等众多问题。因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局限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三)难以做到知行统一

经过教学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利用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较为熟悉,并且拥有较为强烈的认同感。由于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多的是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指导大学生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社会实践中,导致与社会实践脱离。此外,在一些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搞“样子工程”,并且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而忽略了活动的真正意义。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却存在着不足,还没真正做到内化与外行的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建设好中国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准、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让大学生发展成为新时代又专又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之人。针对新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整合学科教育资源,强化教书育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育人;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深化实践育人;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强化网络育人。

(一)整合学科教育资源,强化教书育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大学生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表,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高校应科学梳理各门学科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4]当前,各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和养成正确价值观,而忽视了其他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合理、巧妙并创新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学校的房屋建筑文化、景观文化、设施文化等外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宣传文化、人文文化等内在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议,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价值与规范标准,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思想共识,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前进的强大作用,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化人、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打造有丰富内涵、有人文底蕴、有价值引领的校园文化,对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深化实践育人

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规定课程之外,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新时代,要全面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结合当前团中央《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突出政策落实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协同推进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活动,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各类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践体验深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要深入总结提升“第二课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文化传承等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内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牢固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形成高尚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在认同的基础上化为自觉行动,又在行动中深化理解。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上和心理上走出课堂、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过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形式。

(四)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强化网络育人

当下,社会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新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媒体的特点,顺应新媒体传播多向化、移动化、互动化等趋势,充分利用好网络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新兴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和资源,热衷于享受各种“微文化”。因此,高校要善于抓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5]通过“易班”、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微信和微博公众号等渠道推送社会主义和价值观的内容、视频等等“微资讯”,并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举办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微电影”比赛等网络文化活动,既创新和丰富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也并拓宽了网络宣传教育渠道。与各大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腾讯等合作,利用这些主流网站浏览量大、点击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宣传核心价值观,以创建多维度的传播渠道,强化网络育人。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