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建筑双年展:城市多重空间的共生

2018-01-24 20:31钟和晏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年展城中村古城

钟和晏

在“城市共生”的主题之下,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第一次以真实生活空间作为主展场,艺术介入和古城更新带来现实意义上的城市变化。

从千年古城到当代城中村

深圳经常被塑造为一个只有短短三十几年历史的年轻城市,这很可能是当代人的一种集体认知误解。在深圳南山区,有一座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它的城墙基址也还遗存着。城址范围东西长680米、南北最宽处为500米,城基用黄泥砂土堆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四周有濠沟围绕。

南头古城始建于汉朝,三国筑垒,东晋设郡。作为军事海防重镇,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设新安县,辖区包括今天的香港、澳门、东莞、珠海等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香港从新安县割去。

这里是深港澳城市历史的发源地,也许出于这一因素,它被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择选为深圳主展场,展览将从2017年12月中旬一直持续到2018年3月中旬。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园以南,从上书“南头古城”的砖石牌坊走进去,远远就能看见青砖灰泥的古朴城墙。

拱形城门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石匾,上面用小篆阴刻“宁南”二字。这座600多年历史的南城门是南头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虽然城楼已毁,底宽10米、高4.5米的城垣仍然保存完好。

位于牌坊和南城门之间的南门公园里,深港城市双年展的空间序幕始于非常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信息亭”。这是一座灰扑扑的砖亭,像是旧时村道边的歇脚亭,高度约3.6米的V字形大屋檐翼然出挑,遮蔽着檐下60平方米的亭内空间。

“砖是一种沉重的材料,我们尝试用它来完成一个出挑的开放建筑,同时具备应对未来功能改变的灵活性。”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创始人张永和对本刊说,“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人们在亭子周边的活动,所以把它设计成遮阳挡雨的大伞,你跟谁约好了见面,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待着。”

用砖完成一个出挑的屋顶是不可能的任务,“非常建筑”在设计时,是将灰砖与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在一起,形成肌理特殊的砖纹结构板,亭子大进深的挑空空间就是由这种“砖混结构”完成的。信息亭是永久性建筑,在展览期间提供接待咨询等服务,展会结束后将作为售卖亭留下来。

半圆形的钢木结构“瓮城”装置围绕着古城门,以一种轻质的、临时的姿态出现。瓮城作为古代城市的防御性设施已有千年历史,宋仁宗朝代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中就出现过关于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当时南头古城的东西南三个城门仍有完整的瓮城。

穿过南城门的门洞就是狭窄拥挤的中山南街了,各种商铺、饮食店和住房紧密地混杂在一起,清代东莞商人在新安县设立的商会东莞会馆、建于清嘉慶年间的文天祥祠等历史建筑淹没在民居中。比起历史古城,这里是更显著的珠三角地区城中村空间格局,一种典型的超负载生活状态。

共和国成立初期,宝安县政府外迁,南头城回归为城墙环绕的“南头村”。随后几十年,古城不断消失而村庄不断生长。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租房需求激增,村民通过一次次翻建、抢建,形成了高密度的“握手楼”群。如今,0.34平方公里的面积中聚集着100多栋民居,总共3万多人居住。

艺术造城

“城市共生”的主题下,这届双年展由侯瀚如、刘晓都和孟岩担任总策展人,“城市共生”的另一种表述是“城市,因异而生”,强调城市文化、社会、空间和日常生活的多层面混杂。它们是多重身份和多重视角的叠加,包含了对空间和时间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认同。如果以南头为例,这里有古建筑与生活区的共生,也有当代城中村与飞速发展城市的共生。

“今年是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之前六届双年展的定调是尽量国际化,策展人、参与者都是从国际影响力方面去寻找。到了这一届,我们希望它能够回归到深圳和珠三角本身的城市问题,这是我们特别想做的。”刘晓都这样解释说。

刘晓都和孟岩是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早在2016年初,“都市实践”的设计和研究团队就已经介入南头保护与更新项目,从叠加多重历史信息入手梳理古城文脉,开展现场调研。过去十几年,南头一直陷于古城保护和城中村改造的矛盾之中,几届地方政府也一直试图重新开发古城的旅游资源,但出于种种原因难以实施。

“如果只谈历史古城的价值,南头真的不如深圳的大鹏古城,更无法与中国其他历史古城相比,老建筑非常有限。但是,它已经演变成为文物古迹、城中村和旧厂房三者叠加的形态,以全光谱的方式呈现了从明代到改革开放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完整空间历史。”孟岩在双年展上说。

“都市实践”长达半年的调研中,找到了古城从南到北的贯通路线,古代县城典型的十字街结构在这里仍然存在。新安县衙的正门对着中山南街,鸦片战争时,它和古城里的海防公署充当了多次战斗的指挥部。

双年展开幕式上,行为艺术家林一林的表演作品《XXXXXXXX》就是采用了这一贯通路线。他的做法是从沿街90多家日用品商铺、肉店和小吃店等购买商品、蔬菜水果和食物,按照每家商店的门面长度,纵向摆放在店铺门前的地上,两侧没有商铺的地段就以人躺着连接下去,连成街道中间一条总共300米长的“链线”,整个行为艺术持续了两个小时。

林一林说:“我的‘链线从南城门一端到达县衙的另一端,这挑明了一种状况:不管哪个朝代,官府的建筑一直处于中心地位,就算现在它只是一个不大的翻新景点,也没有被城市发展所改变。”

不像马路中心线起到规整的作用,街道中央的“商品食物链”干扰着来往行人的活动。在采购过程中,有商家听说林一林要把商品摆在地上而生气,现场表演时也招来一些不明所以的过路人的愤怒,斥责他浪费食物。

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林一林就在广州进行街头行为艺术,1995年实施了他的标志性行为作品《安全渡过林和路》。2001年移居纽约之后,他开始在国外不同城市做行为艺术,仍然采用自己身体介入的方式,保持着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创作的习惯。他说过:“一直以来我对地点很感兴趣,其实我很少考虑自己是在做行为艺术,还是一种身体艺术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去思考我所做的事情与所在地点的关系。”endprint

2014年,他曾在瑞士小城比尔实施了作品《从她的脚下出发》。他从小城挑选了正义女神喷泉、当地步行街与比尔艺术中心这三个地点作为起点,以在地上滚动身体的方式缓慢穿过街道,最终滚动到设定的终点比尔市政厅,三天的时间里每天完成一条线路。这三个富有象征性的地点是比尔小城的坐标,也是外来者认识那座城市的开端。三个地点和市政厅构成的路径带有隐喻的成分,西方现代城市文明的简易结构在一个小尺度的城市里体现得尤为清晰。

对于林一林的南头行为作品,策展人侯瀚如评价说:“他的表演是对商业街道的介入,这是从生活流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契机,引向未知的结局。也许,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正是艺术介入城市的重要体现。”

侯瀚如现任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和国立建筑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过去20年中,他已经在全世界策划了上百个展览。这届双年展在“城市共生”的总主题之下又分为“世界|南方”“都市|村庄”和“艺术造城”三个内容,也是第一次把艺术作为独立板块加入进来。

这一次,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刘庆元仍然以他的“木刻作为一种方法论”,参与到“艺术介入城市”的行动中。他的黑白木刻版画《你的表情是我的符号》以长110米、高2.5米的壁画形式,出现在南头一堵灰色墙面上。这里有清晰可辨的当地元素,古城楼、握手楼、微观的人群等,壁画里有一些没有文字的对话框,就像小黑板一样,也许将来会被写上各种出乎意料的广告和留言信息。

曾经作为革命意识形态象征艺术的木刻版画如今成为刘庆元的书写方式,以一种局限性艺术与现下的时代产生关联。他甚至把城中村也视为一种木刻,作为日常活力与自由生长的象征,同时伴随着各种边缘问题。他相信黑白是底色,城中村中鲜活的日常生活才是彩色。

为人所用的公共空间

各种艺术作品和展览就这样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南头的历史建筑、工业厂房、街市摊档甚至普通的出租屋中,艺术介入在城中村创造出新的公共空间,造成现实意义上的城市变化,策展人既是展览的制造者,又充当了都市规划者。

报德广场原是古城中心的一块小空场,上世纪70年代曾经用作南头公社的打谷场,90年代建造了水磨石地面的篮球场,如今四周被不同时期建造的村民小楼密集环绕。如今,它被改造成城中村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双年展的开幕式也是在这里举办的。

双年展的多功能厅则是利用了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大家乐舞台”,当年用于业余表演和社区活动的半露天剧场,它的钢架屋顶下可以聚集500多名观众。“都市实践”在现有的屋架下方置入三座坡起的观众席,如几块散落的巨石般,展览期间用于演讲、论坛、戏剧、电影放映等活动。

通过艺术与设计使公共资源更加易于被使用,这也是东京建筑事务所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一直以来的研究主题。如果说森林、海洋、山岭是共享的自然资源,那么,如何在城市人群之间建立起一种具有共同感的资源?

“在大多数情况下,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们来说是很难使用的,因为这些空间本身的设计非常笼统。”犬吠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塚本由晴(Yoshiharu Tsukamoto)在双年展上说,“城市规划者只是划出一片区域作为公共空间,只关心空间的面积大小,却没有细致考虑空间的使用者是谁,人们会如何使用这个空间、做出什么行为等。”

犬吠工作室早年曾经做过一个介入公共空间的项目“Furnicycle”,一种结合了家具和自行车的混合装置,自行车的后部附带着椅子、长凳或桌子。它可以作为纯粹的交通工具,也可以停下来,组合变成街上的生活设施。

从“Furnicycle”开始,犬吠工作室提出了“微观公共空间”的城市概念,并制作出一系列新奇的物件。这些物件可能是一种灵活的结构或者家具,邀请人们在这个场所展现他们真实的行为方式,从而构建出新的城市人群聚集点。

塚本由晴注意到,城中村中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行为就是饮食。这一次,他们创造的“微观公共空间”是名为“火焰美食家俱乐部”的装置,一个大型的银白色铁皮燒烤烟管,从钢框架上高高地悬挂下来,像是被放大数倍的灯罩,笼罩着摆在下方的桌椅家具。

在犬吠工作室原本的设想中,大烟道之下,人们可以用明火进行集体烹调,鼓励饮食分享的行为。双年展期间,还可以邀请城中村街边饮食的厨师到现场烹饪,让观众和居民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看电影或听演讲。但是随着《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实施,明火使用被禁止,“火焰美食家俱乐部”被相应地改造成室外家具一般的公共设施。现在,人们自然地聚集到烟管下面,围坐在一起。

自2005年以来,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与其他双年展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本身既是展场,同时又是事件的发生地。历届双年展选择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蛇口浮法玻璃厂和大成面粉厂等旧厂房区作为主展场,带动和激发了区域更新和复兴。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一场展览,也是干预性的造城行动,双年展被转化成了改造城市空间的工具。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年展城中村古城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翘街古城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安居古城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春秋古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