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达能力的内涵阐释与教学建议

2018-01-24 03:44马建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段表达能力习作

马建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把语文能力概括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因此,笔者认为阅读与表达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一、表达的基本概念与内涵阐释

1.表达是意义的转换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出于表达的需要,一个人有话要说或有一些思想要表达时会在脑中进行言语编码,将思想转换成言语结构的信息,用声音表达(口头表达),用文字表达(书面表达)。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构思阶段、编码阶段和执行阶段。构思阶段,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说话(写作)的内容;编码阶段,是为了表达思想,必须选择适当的言语形式,这就要对其内部的抽象命题表征进行言语编码,使它转换成言语信息;执行阶段,是指将头脑中的言语信息变成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过程。

2.表达是言意的转换

“言”即“言语”,主要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意”是一个集合性概念,陈圣生说:“‘意既可以看作由‘情‘志‘理等意识内容衍生出来的‘作意,也可以认为是体现于作品中的上述意识的内容的总称。”他进一步指出:“‘意即意义,扩大而言可以包括诗或者文字结构的‘主题或‘内容等。”“意”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主题、观点等。表达就是由“意”到“言”的转换,首先,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产生一定的感受或想法,并产生一种表达的意向或欲望。然后,作者逐步明晰自己要表达的意图与思想,通过取材构思、布局谋篇,不断酝酿如何用“言”来表达心中的“意”。最后,作者借助语言文字,生成一席话或一篇文章,作为用于交际的“言语作品”。

3.表达是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对于表达来说,整个过程都有思维活动的参加,因此,在表达者的各种心理能力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一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运用具体可感形象来进行思维的能力,即凭借具体的有感性特征的事物,通过想象并伴随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来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二是逻辑思维能力。人们要完整地反映整个事物及其本质、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三是灵感思维能力。作者为某一客观事物激发而引起创作欲望时,为了表现心中的意念,展开了积极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了他记忆中丰富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并十分活跃地在脑海中寻找各种表现它们的材料和形式,一旦找到了最满意的材料和表现形式,作者也就实现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

4.表达是生命的言说

威廉·冯·洪堡特认为,语言应该是使用者产生和理解话语的活生生的能力,而不是说话和书写活动中可以观察到的产物(即客观外在的对象),更不应该是语法学家分析出来的僵死的产物,由此他提炼出“语言是人这一生命有机体在感性和精神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这种颇有哲思内涵的原创命题。对“人”的发现是习作教学改革的方向,潘新和教授颠覆了现代语文教育旨在“应付生活”的“吸收实用”型的“外部语文学”理论范式,建立起指向人的“表现与存在”的“内部语文学”的架构,指出了写作与人、生命、人生、世界的关系。写作教育,是基于人的言语生命意识的唤醒、觉醒活动,是对言语生命潜能的发挥和张扬。综上所述,表达是一种“生命的言说”。

二、表达能力的结构分类与学段表现

1.表达能力的结构分类

朱作仁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写作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收集材料能力、选材和组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张敏通过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说话能力因素有五项,分别是语用、语脉、语态、语意、词汇。祝新华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出儿童的写作能力因素:(1)确立中心能力。主题正确,并据此确定详略,删选材料。(2)组材能力。句子连贯,层次分明,有条理地表达。(3)选材能力。材料真实、典型。(4)语言基本功。有一定词汇量,能满足基本的表达需要,没有词不达意的现象。(5)修辞能力。正确运用基本的修辞手段。

刘荣才、张鸿苓、叶苍苓、吴立岗等学者普遍认为,写作心理能力结构因素可分为:(1)审题(命题)能力。审清题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等。(2)立意能力。把握中心,确定文章要表达的观点。(3)搜集材料能力。根据需要积累材料,围绕中心搜集材料。(4)选材和组材能力。对材料加以分析、归类,确定表达程序。(5)语言表达能力。借助文字交流思想、表情达意。(6)修改文章能力。改写、修饰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文字。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课标”内容,笔者把表达能力分为审题立意、积累选材、组材构思、语言表达、修改加工、倾听应对六个方面。(1)审题立意:审清题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等,确定写作要表达的主题或观点。(2)积累选材:积累写作材料,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取舍,围绕主题选择真实、典型、生动的材料。(3)构思组材:考虑如何安排材料,思考表达的顺序,安排好段落、开头、过渡、结尾、照应等。(4)语言表达:运用语言进行清楚、通顺的表达,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根据对象和场合能即兴发言,与他人交流中配合体态语言。(5)修改加工:考虑内容是否符合主题的需要,结构是否符合逻辑的顺序,表达是否符合语言的规范等。(6)倾听应对: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有表达的自信心,愿意向他人请教,乐于参与讨论。

2.表达能力的学段表现

20世紀30年代,赵欲仁在其所著的《小学国语科教学法》中就指出:“作文能力进步的程序大概是:第一,善于说话,使人听了能够清楚明白——说话能力;第二,能够把语言写成文句——造句能力;第三,能够把零碎的文句,连缀成篇——连缀能力;第四,能够把做成的文章修饰得格外美观——修辞能力。”朱智贤指出:“写作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即口述阶段。(2)过渡阶段,包括两个过渡:一个是口述向复述过渡,另一个是阅读向写作过渡。(3)独立写作阶段,即独立思考,组织材料,写出文章。”朱作仁提出了小学写作发展的三个阶段:(1)写话期(小学低年级),在识字、写字、说话和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从口述到笔录,联词造句,开始会写1—3个句子,并联句成段。(2)过渡期(小学中年级),用文字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的肖像或一件简单的事等,篇幅加长,懂得写文章的难度,基本完成从口述到笔述,从句、段向篇章的过渡阶段。(3)初级习作期(小学高年级),写作范围扩大,联想合理,能分别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课标内容,笔者对小学阶段表达能力的结构分类与学段表现进行梳理与提炼。

(1)审题立意。第一学段: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學段:能审清题目的要求,明确写作的重点内容,能围绕一个主题或观点写作。第三学段:能审清题目的要求,明确习作的体裁、重点,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或观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积累选材。第一学段:能留心周围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观察。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积累习作素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特别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目的恰当地选择材料。

(3)构思组材。第一学段:围绕一个意思写话,能按顺序写几句话。第二学段:能分段表达,有条理,开始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三学段:思考表达的顺序,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考虑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多样化,开始注意文章的过渡与照应。

(4)语言表达。第一学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复述故事大意,能完整地讲述故事和见闻。第二学段:能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清楚、通顺的表达,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用普通话交谈,能简要转述他人的发言,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第三学段:恰当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清楚、通顺的表达,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有一定的速度。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有条理地表达,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修改加工。第一学段:能大声朗读自己写的话,对不会写的字学会请教同伴和老师。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倾听应对。第一学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学段: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与人交流,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乐于参与讨论。

三、表达能力的教学原则与教学建议

1.表达能力的教学原则

首先,“表达需求”重于“文章立意”。学生习作是一种思想表达,而表达的动力则源于学生的表达需求,只有关注学生的表达需求,学生才会有表达的兴趣和快乐。如果学生在快乐表达中感受到一种意义的表现,这是最理想的效果,但教师绝不能为了文章的立意而忽视学生的表达需求。其次,“真切体验”重于“表达技巧”。课标在关于习作评价的建议中指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培养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要先有真切体验,然后才是培养表达技巧,也就是先要重视内容,然后再关注形式。最后,“实话实说”重于“范文模仿”。课标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余秋雨认为:“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所谓生命的表达和沟通,简单地说就是“表情达意”,即表真情,达实意。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心里怎么想的,口中就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

2.表达能力的教学建议

(1)审题立意。指导学生审清文章体裁,明确写作对象,从题目中看出作文所属的文体类型,明确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状物。指导学生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指导学生抓住题目中表明范围的词语,确定写作范围。指导学生吃透要求,作文题有“要求”和“提示”等。指导学生抓住题眼来确定写作的主题或观点,或者根据写作材料的关键内容确定写作主题。

(2)积累选材。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关注习作与阅读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学习恰当选材的方法,并努力迁移到习作实践中。

(3)构思组材。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不同的段式及其表达效果,发现可以自然衔接段落的句子或词语,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运用。引导学生按顺序、细致地观察事物,并努力把所观察的重点内容有条理地、具体地写出来。培养学生列提纲的能力,指导学生根据提纲确定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根据需要把重点内容写具体。

(4)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从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开始,坚持先说后写,想好了再动笔。在习作指导中,以范文引导学生学习恰当的表达方法。增加“佳作欣赏”环节,引导学生多学习,多借鉴。指导学生选用不同的修辞方法,增强习作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经典语言材料的意识。

(5)修改加工。教给学生常用修改符号的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以典型范文为例,教给学生修改的程序和方法,引导学生互相修改习作中的错字和病句。培养学生写完作文后再读一读并认真修改的习惯,安排学生自我修改、相互评改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修改的效果。

(6)倾听应对。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知识、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丰富的交际活动,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倾听、应对的能力。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倾听、应对等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倾听、应对等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学段表达能力习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