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18-01-25 10:25张文彬刘吉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东营东营市中华

张文彬,刘吉美

(东营市社科联,山东 东营 2570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战略性地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并特别强调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华优秀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之三面,也可以说前者是后两者的内在脉络与根本。因此,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发展文脉、挖掘城市发展内涵、拓展城市发展张力,是东营市提升发展层次、增强城市软实力的不二选择。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兴继文化传统、延续民族香火。一个民族之所以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规定性绝不仅仅在于其生理属性和政治属性,根本还在于其文化属性。因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应是中华民族的分内之事,于今而言,这更是保持其根本属性的迫切需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应该在接续文化传统。乐黛云认为:“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已成之物’(Things become),如经典文献、各种古器物等,这是全然不可更改的,只能原封不动,永远保存;另一个层面是‘文化传统’,这是对‘已成之物’不断进行重新解读、诠释,从而构成不断变化、不断形成的“将成之物”(Things becoming)。”[2]可见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同一问题在不同层面的提法。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物层面。文化传统则着重于在器物层面中提取的形而上的东西。它是智慧,是道法,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是不断开创文化新局面、事业新格局的灵魂与法宝,是不断努力创新、生生不息、实现梦想的不竭的动力与无尽资源。它是独特性与普适性的统一。它是我们民族核心的重要规定性要素,更是我们民族长盛不衰、屹立世界、香火不断重要保障。

其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习得先贤智慧、开启民生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如何积极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不断开启民生幸福的生活,这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管理者而且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用积极的心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先贤智慧,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资源,充实自我前进动力,方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通过儒学教义,经常相互渗透联系。尽管期间有差异、距离甚至对立,但并不是巨大鸿沟。”[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细腻性,这恰好是与生活的美好相对应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必然是丰富的、细腻的,是雅与俗的融合,是大与小的汇通。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心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万不可掉以轻心,走过场。

二、东营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采取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引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以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以学校素质教育为依托,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以文化遗产遗迹保护为切入,抓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以实施文艺精品项目为牵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创作;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实现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以城市间文化交流活动为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等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和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缺乏科学整体规划

对比先进地区,东营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缺乏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在理论研究阐发方面,缺乏项目引导支持;在贯穿国民教育方面,没有形成系统指导方案;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统筹力量不强;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有影响力的精品创作稀缺;在推进社会普及方面,整体影响力度较小。区域内负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如古镇古村、历史建筑、名人故居、革命遗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城市景观、农村景观等保护工作仍未能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统筹解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体系缺乏深度挖掘整理

对名人文化、古齐文化、黄河文化、盐文化等最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要素缺乏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地域传统文化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尚未真正厘清,地域传统文化与当代群众生产生活的兼容并蓄缺乏衔接点,传统与现代对接路径尚未打通。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途径较为单一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社会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包办文化传承仍是主要途径。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参与意愿不强烈,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现代化传播手段较少,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不够完善。部分地区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无法有效地和文化产业对接等。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相关艺术人才匮乏,缺少艺术上的领军人物;相关管理人才文化素养不高,“不懂、不会、不能”问题突出;相关宣讲人才水平不高,受众面窄,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稀缺,缺乏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力量的支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出较少、学术影响力小。

三、东营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东营市应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根本遵循,立足东营发展实际,树立“人文东营”建设目标,实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紧密结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党委政府应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切实提高组织化程度。

1.完善领导体制

明确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发改、财政、教育、文化等部门以及相关群团组织共同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传承发展工作中的问题进行重点协商督办,推进工作开展。

2.建立考核机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单位、文明县、文明乡镇、文明村评选的重要依据。

3.形成保障机制

出台《东营市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规划》;制定东营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名单,划拨专项经费进行支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税收优惠、职业培训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东营市人才发展总体规划,享受相应人才待遇;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大相关领域的统筹检查力度,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正常运行;紧扣本地实际,完善地方性立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城乡建设、旅游等领域的浸润融合。

(二)突出传承重点,推进研究阐发

深入挖掘东营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突出重点领域进行研究阐释,为传承、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深入研究阐释以孙子文化为代表的古齐文化

作为孙子故里,东营对孙子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广饶县作为孙子故里的考古学、文献学研究,形成一批扎实的学术成果,强化广饶作为孙子故里的历史地位,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深入研究古乐安在先秦齐国发展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挖掘古齐文化“重民本”“守诚信”“兴实业”等精神在广饶县境内的历史展现,把东营市建设成为世界孙子文化研究阐释中心,把以孙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2.深入研究阐释名人文化

除兵圣孙武外,东营境内历史上群星荟萃、名家辈出。古代有倪宽、欧阳生、綦公直、李焕章、綦沣、岳镇南、赵长龄等,近现代有邓天乙、李玉堂、刘子久、李耘生、丁莱夫、李竹如、李长之、赵焕章、张太恒等,要把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业功绩、社会贡献、家教家风研究清楚,大力弘扬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清正廉洁的为官修养、睦邻爱乡的乡贤精神。

3.深入研究阐释革命文化

在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东营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广饶县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是山东境内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大王镇刘集村是山东境内中国共产党所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保存了《共产党宣言》的首版中文译本。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利津县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五大战略区之一的清河区(1944年1月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腹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要深入研究东营革命文化中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挖掘东营革命文化中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弘扬东营革命文化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4.深入研究阐释胜利石油文化

石油是东营的标签和名片,要深入研究阐释胜利油田在东营发现、崛起、壮大的历程,研究阐释石油对于东营发展的意义,研究阐释石油开发过程中东营对国家的巨大贡献,研究阐释石油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变迁。

(三)创新思路模式,保护文化遗产

文物、遗迹、遗址、典籍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依托,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实施“六大工程”,在方式、方法、手段上探新路、出新招。

1.实施文化遗产数据库工程

结合文物普查,对东营市现有历史遗迹、文化遗址、革命遗址遗存、民间文化典籍、祠堂、族谱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摸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建档,建立东营市文化遗产资源目录和数据库。

2.实施文化典籍编纂出版工程

对市域范围内留存文化名人典籍进行征集整理,如明代学者李舜臣撰写的《诗序考》、清代学者李焕章著写的《织斋文集》、清代官员、名医綦沣撰写的《医宗辑要》、清代官员李佐贤编著的《古泉汇》、清代官员张铨遗存的《爱山堂诗存》等。

3.实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程

建立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库,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的要求,制定出台《名镇名村保护实施方案》,对东营市具备相应资质的名镇名村进行整体保护,掌握基本情况形成名镇名村基础数据库,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名镇名村,以申报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

4.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5.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

进一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市域范围内的民间舞蹈、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社会风俗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扩展名录,形成统一数据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和保护,逐步形成合理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

6.实施方言文化传承保护工程

在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加强对东营方言的研究,建立东营方言、俚语、俗语资源库,保护东营方言文化。充分依托吕剧等地方性文艺形式保护传承东营方言文化。

(四)强化活态利用,对接社会生活

必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同日常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时代生活、时代环境。

1.滋养文艺创作

积极引导东营市各级创作团体和个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重点把东营特色的孙子文化、名人文化、革命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垦荒文化中的好故事、好题材、好情节挖掘提炼出来,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批承载文化、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对重大历史和革命题材进行文艺创作立项,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吕剧振兴”工程,在进一步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同时借助吕剧这一特色文艺形式,以我市历史事件、革命史实、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创作更多震撼人心灵的剧目。

2.贯穿国民教育

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制定我市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坚持道术结合。要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教育之道,同时结合围棋、书法、戏曲、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体育等艺术技艺培育对中华美学精神。二是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三是坚持国学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国学教育的有效作用,同时也应重视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教育。四是坚持普及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建设,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支持制度,推动吕剧、短穗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五是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教育的同时,依托家长学校强化家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校合作合力。六是坚持知识传授与载体创新相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既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也要加强载体创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名家讲坛、专题讲座、诗词大会、楹联大会等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3.对接生产生活

坚持实践与养成相结合,需求与供给相衔接,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生产生活的对接相融。一是对接城市建设。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识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城市景观。二是对接乡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三是对接企业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质量意识、人文理念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企业精神创意大赛。四是对接百姓生活。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专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办主题性节日晚会,挖掘本地特色节日民俗,形成健康、亲情的过节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饮食、医药、养生等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倡导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健康生活理念。五是对接旅游发展。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规划设计一批具有内涵、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传统文化旅游线路,如孙子文化观光游、黄河文化观光游、石油文化观光游、红色革命文化观光游。

(五)丰富载体形式,增强宣教效果

融通各类媒体资源,统筹多方力量,创新形式,打造平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效果。

1.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用

依托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内容普惠大众。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继续推进“图书馆+尼山书院”模式,从市县两级公共文化专项经费中划拨专款用于尼山书院建设,每年不低于2万元。依托尼山书院平台,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国学讲座、礼乐教化、琴棋书画技艺培训。依托文化馆开展吕剧、剪纸、泥塑、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京剧、昆曲等国粹艺术大众欣赏、大众学艺等活动。依托美术馆开展书法、国画、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技艺鉴赏、学艺等活动。

2.打造面向基层群众宣讲阵地

以社区、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推广建设“乡村儒学讲堂”“社区儒学讲堂”,推动中华儒孝文化生活化、实践化。加大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转经费投入,支持儒学讲堂长效运行。制定《东营市基层儒学讲堂章程》,实现对基层儒学讲堂的规范化、制度化、动态化管理。促进基层宣讲资源整合,向社会招募志愿讲师,编写《论语》《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通俗化教材。实行志愿讲师统一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儒学讲堂质量。建立志愿讲师授课补贴制度,提高志愿讲师授课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3.推进传统文化社会普及工作

把党员干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普及的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市县党校、行政学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由市委宣传部门牵头,将东营市各类传统文化宣讲团体、组织及其举办的各类论坛、讲堂纳入统一管理,定期对其宣讲内容进行指导、监督。着力办好“黄河口大众文艺讲坛”“黄河口大讲堂”,邀请省内外名家阐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使“黄河口大众文艺讲坛”“黄河口大讲堂”成为东营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普及的重要阵地和高端品牌。重点突出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普及,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引导和扶持宜通等民间社团,激发其内在活力,发挥他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举办好黄河口金秋诗会、黄河口国学诵读大赛等活动,可邀请国内学术名家和著名主持人参与,不断提升活动层次,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心的作用。

4.重视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传播

利用好各类交流活动,助推东营地域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加强对孙子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的办会水平,广泛邀请国内外关于孙子研究的高端名家,突出会议学术性,不断扩大孙子文化节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使文化节成为国内孙子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创办《孙子战略思想研究》刊物,并申请公开刊号,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吕剧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在举办东营市吕剧文化节的基础上,争取山东省吕剧文化节在东营永久落户,进一步凸显东营作为吕剧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加强对本市特色地域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充分利用本市的民间工艺技艺、民间艺术表演、民间文艺创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拍摄电视纪录片,向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推荐一批优秀片源。策划“舌尖上的黄河口”“大河尾闾家国情怀”“黄河入海口风情”等主题,讲述东营地域的文化传承、展现东营地域的文化之美,不断提高东营知名度和美誉度。

猜你喜欢
东营东营市中华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东营: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
The 18th century of America in the Autobiography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