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
—— 花桥

2018-01-25 13:38
大理文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花桥牛车古道

也许是名字美得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是风景如画过目不忘。每当读到元代诗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眼前就会浮现出花桥宁静优美的画面。

花桥在永平县城西南20公里的博南山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当我踏上去往花桥的路时,心里就对这里产生无限的幻想。刚到进入村庄的入口就发现鳞次栉比的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七八百米长的山脚下,村庄上空的白云犹如一顶巨大的草帽,斜戴在山村头顶,为山村平添了几分秀气和妩媚。我们下车走到村前,村前的小桥旁野花缤纷、流水潺潺。老翁老妪坐在家门口慢悠悠地闲话家常。仿佛这些千秋往事、古道兴衰、家常琐事,被唠叨成一个温馨的乡村故事。随着视线的移动,古道上的游人、牛马、车辆都成了一幅画。即使飞鸟、流云、小桥、炊烟等寻常之物,在秀山丽水的映衬下,也别有情趣。

花桥曾经是古县衙,历史非常悠久。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在花桥设县治。它往东不远便可到曲硐老街,然后沿梅花铺、黄连铺到漾濞大理;往西走便可翻越博南山,过杉阳、霁虹桥,进入保山。如果守住博南山的叮当关,就等于扼住博南古道的咽喉,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外,这儿还是古驿站,东来西往的行人、马帮都在此落脚。据当地老人说,民国时期,花桥有二十多家马店、杂货店,四五家饭店和一家烟馆,其繁华热闹的景象可想而知。

这里的街道正中用青石板铺筑,两旁的瓦屋顺着45度的山坡修建。看去,街道就像一个长长的滑梯。如果将皮球往下滚,分分钟就到底了。街道长680米,宽两米多,刚好够一来一去两队马帮通过。在这么短而窄的街道上有那么多店铺,多拥挤啊!经询问得知,原来,村前宽阔平坦的耕地里曾有一道为收税而设的关卡。关卡内有街道、店铺,它们与村里的街道连成一体,每逢鼠、马日子就是赶集日。届时,商贾云集,百货杂陈,人声鼎沸,非常热闹。后来几经战乱,关卡、城墙变成废墟,古道也沉寂在岁月的风雨里。如今花桥成为一个行政村,当年铃声叮当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一段十多米长的城门洞残墙,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我发现这是个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村落,现代文明的气息早已涌入这个古老的村庄。走在村里,汽车、摩托随处可见,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家家都有彩电、冰箱、电饭锅、电磁炉。新建的楼房别墅矗立在古道旁,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从外观上看,它与别的村庄没有多大区别。但它古风犹存,村民热情厚道,淳朴善良。有朋自远方来,我们才来就喝到主人家上好的梅子酒。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旅途的辛劳,离开家人的孤独便烟消云散了。临街的铁皮门旁,上年纪的老人坐在门口“吧嗒吧嗒”抽着旱烟,当游人将相机对准他们时,依然一副见惯不惊、从容自得的样子。泥土斑驳的古墙犹如一面回音壁,似乎还能听到古人过去的声音。在古屋歪斜的街上徜徉,与那些满脸古朴的村民擦肩而过,还能嗅到旧时光的气息。三两个小孩站在路旁,好奇地打量着拍照的游人,一脸天真。为了记住古道的悠久历史,由政府投资在博南镇花桥村原花桥完小修建博南古道博物馆。对门楼、南厢房、门楼耳房进行修缮,并修建长廊、博南阁。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完工,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古色古香、美观漂亮的博物馆就会矗立在古道旁。那些与花桥有关的文物将会在馆中展出。届时,游人除了欣赏花桥秀美的自然风光外,还可了解花桥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

如今,花桥早没了戍卒、马帮的身影,来来往往的多是举着相机拍照的游人。山脚下的小溪旁,赶集回家的妇女小孩赶着几头毛驴在古道上弯来绕去,清脆的铃声和潺潺的水声便是百听不厌的田园牧歌。间或有几个樵夫从山道盘旋而下,仿佛是从远古走来的隐士,给人一种路遇樵夫疑为仙之感。这样的情景让我不由自主默诵起宋人萧德藻的《樵夫》诗:“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对山里人的生活又多了几分了解。夕阳西下时,干活的农人背着柴草、扛着锄头,慢悠悠地往家走,他们古朴沧桑的脸上,满是高人隐士般的散淡闲适。一片片晚霞飘荡在村庄上空,将村庄、古道、行人、石桥,融汇成一幅优美的乡村图画。

同行的文友正将镜头对准古树下的流水,他说:“花桥的水太美了,不拍下几张照片,会辜负这条小溪。”确实,花桥最美的是水。花桥的水清如童稚的眼睛;花桥的水净如赤子的心灵;花桥的水柔如舞动的飘带;花桥的水美如清纯的少女。这条从博南山下来的清清溪流千百年来就这样不慌不忙地流淌,无论尘世怎样喧嚣浮躁,只是气定神闲从容应对。此时,看着缓缓流动的溪水,真想对忙碌的人生按下暂停键,一个人静静地在溪旁闲看花开花落,心随云卷云舒。我也拿出手机,对着人家门前的流水拍照。

原来,村中这条680米长的古道旁,有一条宽一尺,高一尺的水沟,清澈的流水就在沟里“哗哗哗”地流淌,它们从高高的博南山流下来,穿过花桥村,汇入村前的花桥河,然后顺着山脚往东南方向流出山外。

我们来到花桥村的景观沟,这里为花桥增加了许多亮色。它依照地势,采用丟台的方法,修建了许多台阶,有两三米长的台阶,也有四五米长的台阶,台阶内水流平缓,不慌不忙,给人一种舒缓、悠闲、从容不迫的感觉,与花桥世外桃源般的秀美风光很好地融汇在一起。众多的台阶形成一个个天然瀑布,流水从一两尺高的“悬崖”上跌落下来,溅起一片水花,犹如千朵万朵梨花开,煞是有趣。文友采用仰拍的手法,拍出来的瀑布,如飞珠溅玉,天女散花般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气势非常雄伟壮观。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会相信这张照片是在眼前这条小水沟拍摄的。看来只要带着好心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花桥,即便是一条小水沟也有无限情趣。

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花桥,那么,一条古道、一间马店、一棵古梅、一座古院落、一段古城门残墙,便是史书上的重要一页,反映了花桥古驿站、古县衙、古村落的厚重历史,值得我们慢慢品味。更有趣的是,为方便村民出行,我发现凡是人家门前的水沟上都铺着几块青石板,成为一座座石桥,就凭着这几座一尺多高的小桥,花桥就称得上是“小桥流水人家”了。桥旁是古屋和几棵粗壮高大的核桃树,有几个游客也在树下对着流水拍照。原来喜欢水的人并非我一个,千百年来,水不仅滋润了人们的心灵,还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呢!我从不同角度拍了四五张流水的照片,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将几个游客也拍进照片中。画面上,他们满面春风,一脸阳光,为照片增色不少。

正拍着,古道上来了一辆牛车,对这种久违的畜力车,我并不陌生,儿时,生产队便有一辆牛车,我曾与伙伴们坐着牛车割草、运粮或上学读书,后来牛车变成马车,便很少见到牛车了。如今在摩托车、面包车、小轿车来来往往的古道上看到牛车,竟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我像是被回忆牵住一般对着牛车拍照。这是一辆笨重、陈旧的胶轮架子车,拉车的是一头健壮的水牛,两只弯弯的牛角几乎连成一个圆圈,鼻子上短短的缰绳还自然下垂着。赶车的是一个40岁左右的汉子,见我对着牛车拍照,憨厚地笑道:“老掉牙了,不值得照相。”我也笑道:“正因为老掉牙了,我才拍照。”当牛车缓缓从身边走过时,意犹未尽的我又对着牛车和农人的背影拍了一张照片。巧的是,牛车刚好走到一根水泥电杆旁,人家屋檐下停着一辆摩托车,于是象征现代文明的电杆、摩托车与象征农耕文明的牛车,便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生活图画。它说明,在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某些传统的生活方式或古老的风俗习惯,并未被淘汰,而是被保留下来了。可别看轻这份小小的执着坚守,也莫笑话乡村落后。它是乡村的根,是最易拨动游子心弦的地方,乡愁因此而生,这就是故乡的魅力。也就是这个原因,花桥才多了一份古老淳朴的魅力。

在古屋、古树的映衬或蝉吟蛙鸣声中,这条从博南山下来的清清溪流就在古道旁悠悠地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人的思绪带到远方。

回到家中,我通过翻阅书籍发现正因花桥山清水秀,原来古人也曾赞不绝口。

清人尹艺是腾冲人,他于道光甲午中举,以知县发广东,曾多次从花桥经过。他有一首《花桥》诗:“秋老花将尽,归鞍匹马闲。鸟声争晓树,人语响空山。草榻宵堪卧,柴门夜不关。黄英莫笑客,万里带春还。”诗人笔下的花桥,虽是晚秋时节,但百鸟啼鸣,草木葱茏,人来人往,村中依然一片安宁祥和的大好春光。民国诗人李学诗的《永国寺》写道:“博南山半寺清幽,古木轻烟压一楼。羁旅劳人时小憩,投荒迁客昔曾游。钟声缓渡花桥水,木叶初飞僰道秋,好是酒家随处有,不妨停辔且勾留。”此诗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由花桥至永国寺沿途的自然风光,说明花桥水清、景美、酒店多,旅人尽可在此饮酒赏景,度过一段快乐时光。溪旁有一段残存的古道,溪水就从古道缓缓流过。正是这条清、净、柔、美的小溪养育了世外桃源般秀美的花桥,这个莽莽大山中的小山村才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来来往往的游人在观看了元梅、古道后,停下匆匆的脚步静驻花桥,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捧清泉滋润一下干渴的喉咙。当月照花桥河、马踏山坡时,花桥河泛着粼粼波光,仿佛流淌着一河碎银。河畔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大花桥、小花桥都笼罩在一片诗情画意中。不时传来阵阵鸡鸣狗吠声,显出山村的安宁平静。真是一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乡村画卷啊!

猜你喜欢
花桥牛车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赶牛车
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花桥
运大米
文明小镇上的牛车
花桥 古树流水
花桥:农家乐是挣钱的“好路子”
访茶马古道
牛车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