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论中的比喻性描写

2018-01-25 15:52
书法赏评 2018年4期
关键词:书论物象比喻

魏晋南北朝时段在中国渺渺数千年历史波涛中、尤其是在中国书法史上,仿若鲁班十三连转锁中的机关环线一般,不仅链接各个关节而且不可或缺。在这一时期,作为文字书写技法水平及艺术审美水平综合体现的“书法”艺术,受当时世家政治影响得到了极多的重视,并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特色各显的繁荣景象。且与此同时,受书家门第、文学素养及政治身份的影响,各体书法快速被学习、发展。基于强大的实践能力和文学功底,大部分书家都具多重身份,这使得当时出现了许多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书论著作,如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传)蔡邕 《笔论》 《九势》;索靖 《草书状》;成公绥 《隶书体》;梁武帝 《古今书人优劣评》;袁昂 《古今书评》;杨泉 《草书赋》;王僧虔 《书赋》;崔瑗 《草书势》;卫夫人 《笔阵图》等等。而在这些书论中都具备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运用了物象的比喻性描写。

如袁昂 《古今书评》以物象喻书家书风特色:

崔子玉书如威风阻日,孤松一枝。

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鹜鸟乍飞。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孟光禄书如崩山断崖,人见可畏。

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此中以大量现实可见的物象如孤松、鹏羽、鹜鸟、春花、崩山断崖等营造出极富生机的画面感,使原本抽象难言的书风特色得以具象化,拥有了可触可感性,弱化了后人学习前代大家的难度,极具历史意义。诸如此类以物像比喻或评价书家书风的书论著作不在少数,如庾肩吾 《书品》评杨经等十五人有言:

此十五人虽未穷字奥,书尚文情,披其丛薄,非无香草视其崖岸,时有润珠故能遗斯纸以为世玩,允为下之中。

后总评众家云:

今以九例,该此众贤,犹如玄圃积玉,炎洲聚桂,其中实相推谢。

王僧虔 《论书》记王献之评王眠书云:

弟书如骑骡,缓缓恒欲度群骏前。

梁武帝的 《古今书人优劣评》云:

李镇东书如芙蓉出水,文彩镂金。

除上述以物象论书家书风品格的书论著作之外,另有一类论著专研各体书法点画形态之美及以书面文字的方式教授后人如何书写文字之美的书论专著。这些论著使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实践由口耳相传转向了系统化理论化的学术研究领域,对当时及后世书法实践水平及艺术审美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论及书法本身的书论著作多以赋、铭、势、状、赞、书启等文体展现,迄今所知最早的咏书书论为崔瑗 《草书势》: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傈,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螳挶枝。绝笔收势,馀蜑纠结;若杜伯揵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后有成公绥 《隶书体》尽言隶书之笔法、章法、结构形态之美: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翘首举尾,直刺邪掣;缱绻结体,劖衫夺节。或若纠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鹜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如索靖 《草书状》:

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虯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剡奋舋而桓桓,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联骥暴露逼其辔,海水菗窿扬其波。芝草蒲萄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

王珉 《行书状》:

虎踞凤跱,龙伸蠖屈,粲乎伟乎,如圭如壁,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

卫夫人 《笔阵图》: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蔡邕 《笔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

鲍照 《飞白书势铭》:

超工八法,尽奇六文。鸟企龙跃,珠解泉分。轻如游雾,重似崩云。绝锋剑摧,惊势箭飞。差池燕起,振迅鸿归。临危制节,中险腾机。圭角星芒,明丽烂逸。丝萦发垂,平理端密。

除上所述外,仍有 (传)王羲之 《笔势论十二章》 《笔髓论》;杨泉 《草书赋》;王僧虔 《书赋》; (传)蔡邕《九势》 《篆势》;萧绎 《上东宫古迹启》等等从书法的文字本体出发讨论字形结构、点画形态之美的诸家论著。以上种种,历数螭龙、鸾凤、鹜鸟、良马、流云、坠石、利剑、强弓、骇骥、芝草、蒲萄、棠棣、明珠、重宇等等物象,遍及天地山川、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均是借由物象之实以感书法线条意境之美。故此,多自然物象的比喻性描写便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书论的一大特色。

至于究其原因,最为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即是受当时文学大环境影响,自春秋以来,以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为代表的楚辞体文学日益兴盛,代表性作品如 《离骚》 《招魂》 《九歌》 《天问》等,这些骚体赋多采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铺张夸饰,将大量自然景物纳入其中,借以感物抒情,骋怀言志。至汉时,文学大家辈出,各名赋脍炙人口,如班固 《两都赋》 《幽通赋》 《答宾戏》;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扬雄《甘泉》 《河东》 《羽猎》 《长杨》;张衡 《二京赋》 《归田赋》等等。刘勰于 《文心雕龙》中言道:“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于文辞上讲究藻饰及用典,于内容上侧重写景,以铺陈夸张的手法描摹自然万物进而言情明志是汉赋的一大特征。在当时除赋体文学之外,诗亦极丰,而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在诗文中也常被提及,如:“翔虬凌九霄,陆鳞困如墨。未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 (庾阐 《衡山》)“惊飚扬飞湍,浮霄薄悬岨。轻禽翔云汉,游鳞憩中浒。” (李颙 《涉湖诗》)“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孙绰 《秋日诗》)等等,随着诗文数量的增多,欣赏受众的日益广泛,此类诗文渐渐融为后世所称的山水诗派,而著名的文学大家谢灵运、鲍照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些诗文中进行了大量诸如翔虬、陆鳞、轻禽、疏林、密叶的现实景物描写,文辞华美且极富画面感,给予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骈文趋于成熟,文章更加讲究辞章对偶,语句精致。书论虽主言书法,但仍为文学作品,故而必定会受到其他类文学作品及当时文学审美流行大环境的影响,于遣词造句方面多有物象比喻性描写。尤其书法作品虽以具体可见的线条为基础创作,但其艺术审美中关注的飘逸、凝实、厚重、拙、质、妍等专门性术语极为抽象,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各自然物象各有其形态特点及所代表的品质风貌,以之为媒介言书法作品创作时的笔法、力度、线条质感等不失为一个极佳的方式,由此而出的书论著作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是语言精巧的文学作品。

随时间及文学发展,带有批评性质的文章开始出现,并逐步向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庾肩吾 《书品》评笔势、章法,是传统拟物思维在文学及书法批评领域的具体体现,陆机在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提出了 “感物说”,其后以 《文心雕龙》为标志的文学批评系统确立起来,而 “象喻批评”正是这一批评理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象者,即意象、物象;喻者,即比喻、引喻。合而言之即是以具体可感的自然物象为喻体来表达较为抽象的事物或情感,与此相似者 《中国思维偏向》一书中也指出:“古人常常把形象相似、情景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办法,使之成为可以理喻的东西,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做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①钱钟书先生于 《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指出:“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是中国文评的一个重要特点。”②只是于此文中钱先生并未明确点出这样的文评特点属于何种批评方法。而当代张伯伟先生于其著作《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明确点出了三种最能体现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受庄禅思想影响较多的 “意象批评法”。此种批评方法慢慢由文学领域转化至书法艺术领域,并细化至书论方向,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论也呈现出了 “取象比类”的语言及思维特点。

丛文俊先生在其书法研究文集中收录有 《书法意象批评释义》 《传统书法批评 “形象喻知法”例说》等文章,都主要提到了魏晋时期书论文章中出现的大量拟物比喻性描写。在文章中,丛先生首先界定了何为 “形象喻知法”,即:“古人把对书法艺术的经验和感悟用各种形象性的联想比喻表达出来,以说明其形式美感、风格特征、构成原理等,并暗示其符号的生命特征,这就是形象喻知法。”③其后,丛先生引用 《笔阵图》 《书普》《古今书评》等古籍文献对这一批评方法进行了具体例说,最后强调在进行书法批评及文学批评时应进入不同时代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丛先生的观点对我们当代研究古人书论中的描写性语言有很强的借鉴性,也有很重要的引导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论多自然物象的比喻性描写,除受当时文学环境影响之外,亦有书论作者本身的因素在其中。当时的书论作者大多兼具多种身份,他们往往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文学家,且是实践先于理论,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后,有感于此而后属文,如卫夫人、谢安、二王、崔瑗、蔡邕、钟繇、杜操、邯郸淳、庾信等等,在艺术审美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及品评能力。因此,这些有实践经验作基础的书家们以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为支撑在进行书论写作时,会不自觉的带入自己作品创作时的思想与情绪,并将自己在书写时的感受性技巧写入书论之中,以教后人。

在精神哲学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摆脱了两汉经学对人们思想方面的束缚,在老庄禅学及玄学思想影响下,道法自然的思想开始被广泛接受。政治的混乱与社会的动荡表现在精神领域却是极度的自由与解放,为学术思想留出了空间,激活了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最具艺术精神的时代。有这样崇尚自然的思想精神,文学家、诗人、书家、画家等各领域人才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自然方面,于辞赋诗文者,即是取象状物;于书艺画作者,即是取景喻情,他们的作品描摹自然,他们的精神和思维也通过自然万物展现而出。

注释:

①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②钱钟书.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 [J].文学杂志.1937-8卷4期

③丛文俊.传统书法批评 “形象喻知法”例说 [A].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书论物象比喻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如何与物象相处
比喻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买椟dú还珠
鲁建作品
张怀瓘书论中的“先文后墨”说
《虞世南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