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养马与教学

2018-01-25 22:11朱文静陈治儒陕西省宝鸡中学陕西宝鸡721013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千里马伯乐种树

朱文静 陈治儒(陕西省宝鸡中学,陕西宝鸡 721013)

读罢《古文观止》,在感叹古人的文章出众、思想超群之余,更深思前人非凡的教育智慧。不少篇章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发挥特长、因材施教”理念耦合。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和韩愈的《马说》,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植树植根,育人育心,尊重规律是前提

柳文发现郭橐驼种树有绝活,成活率高,枝繁叶茂果实硕,经过调查得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大意是说郭橐驼遵循树性,注重梳理根须,保留一定老土,适当浇水,而勿妄动。

柳文又比较其他植树者的做法:“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概括为不重视保护树的根部,而是操之过急,反复摇动,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也有像“常人”植树一样的困惑。我们希望学生学业成绩优异,将来成才圆梦、出人头地,但又不敢放手,不信任学生:或觉得学生情绪不稳,便呈上热腾腾的“心灵鸡汤”;或见到学生成绩下滑,赶紧“追肥”“加料”,殊不知树枝叶上的病,其源可能在根部,学生外在的各类表现,在其“心里”都有原因。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或者态度上急功近利。对于这些“难植之树”,欲壮其枝干,必先固其根,首先要了解学生,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内心。笔者常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教学对其一生都有重要意义,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投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走向成功与成长。

养马知性,育人知情,了解需要是关键

韩文首先讲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接着从“喂马”的方法,讲了伯乐对待千里马的诀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前后综述,虽说马有良莠,主要取决于品种,但更重要的是明知是“千里马”,却因为“食不饱”而致使“骈死于槽枥之间”,实在可惜。

我们的教学时常会面临着同样的“选马”与“喂马”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往往要着眼全体,为照顾到班级大多数同学,无形中会降低教学的难度,结果那些学习上的“千里马”却因“吃不饱”而“力不足”,影响其长远发展。反思我们的教学“供给侧”,就需要我们有更加精准的“识人术”,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给学有余力、志存高远的同学“加料”,确保其吃得饱、跑得远。倘若都用标准饲料,必然会误人子弟,把“千里马”育成了普通人。

秉持物性,尊崇人性,培育素养是核心

种树须遵循树性,教育则当尊崇人性。要从学生的内心诉求和发展需求着力,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施教,强基固本,培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进入新课标,让教学变得更加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时代需求。我们需要紧盯学生这个主体,从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着手,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开其窍,固其根,培其元,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帮助其掌握必备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伯乐养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不能搞统一“标配”,而是要让“千里马”能吃饱,让普通马“易消化”。老师要在选材“配料”上下功夫,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学有余力者,要适当增加课外选修内容,增开书目,变“以教材为世界”为“以世界为教材”,让“千里马”有驰骋的广阔“草原”;对于学习能力一般者,要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循循善诱,静待花开;对于学习不自觉者,则要强化预习、复习和练习环节,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内外多给“机会”,促使其树立信心,均衡发展。

大道相通,义理相融。古人植树、养马的道理,值得我们学思践悟。深化课程改革,奏响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最强音。相信,随着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课程标准的落地生根,我们必能培育出更多的健康之才,收获更多的教育成就感、幸福感。

猜你喜欢
千里马伯乐种树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其实你不是千里马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我们去种树吧
种树
挑剔的千里马
伯乐传道
爱跳的“千里马”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