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适应

2018-01-25 08:30黄真金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文纲要中学语文

黄真金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以来,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相对于科举制度,在“入学考试的内容、类型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民国时期的高校是公私立并存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一般由各高校自行组织。1933年,教育部为了纠正“文理科不平衡”的情况,专门出台了计划招生的有关规定,高校入学招生考试曾出现短暂的“统一”局面。但是这种短暂的统一,很快就因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中断,统一招生考试实际只实行了三年,在1941年终止。总体上说,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以高校单独组织考试为主。

因为学科名称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实际教育重心也不同等因素,民国时期语文学科先后使用过“国文一国语一国语(小学)国文(中学)一语文”等名称。围绕当时教育界、学术界关于“读经讲经”“文言”“白话”等问题的论争不断变化,教学内容也不断变化。此时,对应我们现在学制中“高中”学段的中学语文学科大多以“国文”命名,实际教学却包含了“国语”和“国文”的内容。在本文的论述中,将统一采用“语文”这一名称,同时,在下文中,把民国时期大学招生入学语文科考试统称为“语文高考”。

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相互影响的地方,这种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高考”间接影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二是考试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之间在客观上存在“不约而同”、相互呼应的地方。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延绵一千余年的科举文化影响下,中国人“不中科举非好汉”的文化情结十分浓郁,受此影响,民国教育中,也有一部分人将升入大学视为基础教育、高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民国时期的中学在教育目标定位方面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大学招生入学考试的影响。

1919年《教育杂志》第11卷3号登载的《教育部关于规范各省区专门学校、大学校、中学校招生议程》指出:“中学校为人才教育之基始,应与专门学校相互衔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民国时期是一所很有名望的中学,1922年,该校进行学制改革,采用“三三制”,制定“学则”四十条,其中第五条就规定该校教育目标为“预备升学”。由此可见,民国的中学并没有刻意避讳“升学”这个教育目标。蒋介石在败退台湾之后,反思民国时期的教育,他认为民国教育“总体上是失败的”。谈到民国教育失败的原因,他首先就归因于“升学主义”的盛行,教育内容完全为升学服务,而没能够“教那些不能升入中学和大学的中小学生,到社会中怎样生活”,这是中小学的根本缺点。大学教学中的“科学课本”和授课,“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特点比较突出。蒋介石对民国教育的评价固然有失偏颇,但是,通过他对当时教育“重升学、轻生活”的评价,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当时的“升学主义”对中学教育目标的影响。

中国经学史著名专家、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周予同在《对于普通中学国文课程与教材的建议》中提到:“按原理说,中学校是普通教育,是大学或专门教育的预备,不是狭义的职业学校也不是大学的文科,中学生在学问(这里主要针对语文学科)上,是预备升学的。”同时他反对将中学国文教育和大学国文专业的学习“混为一谈”:“少数国文教师,依他个人的嗜好讲授(国文课),自己喜欢格调文的,就拿了一部《古文辞类纂》,再选些《史记》《左传》当教材。自己研究藻饰文的,就拿了一部《文选》来敷衍。……在没有得到文学与学术的普通观念之前,就教以专门的研究,这不是中学生所应该的。”他的批评建立在认可“中学教育是大学或专门教育的预备”的基础上。周予同还依据“为大学或专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国文课程“内容选择与时间分配”的设计研究。透过他对少数中学国文教师直接把大学的专门研究作为中学国文教学内容的批评,我们也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国文教育中,的确也存在着以升入大学为目标、把中学国文教育当作大学国文专业学习的“预备阶段”来教学的现象。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民国时期的语文高考,并没有依据中学的“课程纲要”或者“课程标准”来选择内容、命制试题,但有些时候,命题者也会适当参照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程,并不刻意追求“升学”。但一些课程标准是由大学教授主持或参与草拟的,他们会自觉地从大学教育的需求考虑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这样的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受大学教学内容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也会带有比较明显的“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色。

由于民国时期统一课程标准的时间并不算长,国家也没有统一教材的规定和要求,大学招生入学考试也主要是单独招考的形式,因此,本文认为民国时期语文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之间的这种“契合”,基本上是一种“不谋而合”。

1.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切合语文高考的需求

1923年,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高中普通科(文科组)新學制,特别开设了“本科特设国文”课程,穆济波依据新学制课程标准及新学制起草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为“本科特设国文”课程拟定了《必修科本科特色国文科学程纲要》。因为是为预备升入大学的高中文科学生特设的课程,从《纲要》内容看,“文字学”与“文学”内容都很专业,有的甚至与当下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非常接近。节录如下:

一、授课时间及学分每周授课四小时,一学年授毕,共八学分。

二、纲要:

1.甲项(科目):文字学

内容:言语与文字;字音;字形;字义

2.乙项(科目):文学概论

内容:文学概说;中国历代文学之变迁;近代世界文学之趋势。

1923-1925年间,新学制课程标准制定过程比较复杂,1923年,依据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冯顺伯主持编写了《公共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穆济波主持编写了《第一组必修科本科特设国文科学程纲要》。两个月后,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又重新在上海召开会议,修改了《高级中学课程总纲》。根据新的《高级中学课程总纲》的规定,由胡适负责起草与之配套的国语科课程纲要,即后来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节录《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中部分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如下:

(附录)高级中学应读的名著举例

组一

1.水浒传2.儒林外史3.镜花缘4.古白话文选5.近人长篇白话文选

(以上各种中,略读一种)

6.诸子文粹7.四书(节本)8.古史家文粹(国策,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9.王充10.史通11.韩愈12.欧阳修13.王安石14.苏轼15.朱熹16.王守仁17.清代经学大师文选18.崔述(以考信录提要为主,而采他文附之)19.姚鼐20.曾国藩21.严复的译文选录

22.林纾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以上各种中,精读六种,略读五种)

组二

23.诗经(节本)

24.唐以前的诗(选本,注重古乐府)

25.唐诗(选本,注重李白,杜甫,张籍,韩愈,白居易,杜牧诸大家)

26.唐以后的诗(选本,注重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李东阳,吴伟业,黄景仁……诸大家)

27.词与曲(选本)

28.戏曲(杂剧,传奇)

乙.文法注重语体文与古文文法的比较的研究。最好是用学生所习的外国文和本国文作文法的比较研究。修辞学不必独立教学,可于读书时随时提出讨论。

丙.作文应注重内容的实质和文学的技术。精读名著的报告或研究,可代作文。

(三)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

1.曾精读指定的中国文学名著八种以上。

2.曾略读指定的中国文学名著八种以上。

3.能标点与唐宋八家古文程度相等的古书。

4.能自由运用语体文体发表思想。

仔细分析穆济波版本与胡适版本的课程纲要,不难发现,二者在如何看待言文关系、如何处理读写关系、如何选择选材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尽管如此,两份“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都明显具有依据大学中文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来设置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胡适草拟的这份《纲要》所规定的“毕业最低标准”除阅读中国文学名著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标点古书”,课程所选的“阅读内容”也以经典的古代文言作品为主,体现了胡适此时倡导的“整理国故”的文化主张。从节录部分要求阅读的内容来看,“纲要”并非依据高考的“考纲”为指导编写,但是很有大学中文系专业课程体系“缩简版”的意味,高中国语学习直接为升人大学做准备的用意十分明显。与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授课的情况对照,情况就更为明晰。

1934年北大中文系课表节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文系教授)傅斯年

中国中古文学史:(国文系教授)罗庸

诗经:(国文系讲师)闻一多

先秦散文:(国文系教授)郑奠

汉魏六朝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李白与杜甫:(国文系教授)罗庸

宋词:(国文系教授)罗庸

此外,因为语文高考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古文字功底,中学语文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等方面也对此积极回应。

192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的《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依学生的资性及兴趣,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读解古书的能力。”并且还对“读解古书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古籍中,选取校勘训诂注释之实例,用以说明最普通切要的原则,便于学生阅读时之应用,并述及中国文字的构造法。列举最低限度的工具书籍,如书目答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各种年表,经籍纂诂,经义考等。丛书举要,说文易检,小学考,广韵等,说明各书之体例及使用法,使学生得以检字,查人名地名,考年时,觅参考书目等。”从这些要求来看,高中国文课程实际已经包括了“音韵学”“训诂学”等不少语言学的专业内容。

文字学家周祖谟回忆他1930-1932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男部时,学习了吴三立先生开设的文字学课程;史学家胡厚宣在中学四年级时学习《说文》和诸子百家之书……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中涉及语言学的内容并不少。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第一学年以体制为纲,第二学年以文学源流为纲,第三学年以学术思想为纲。”胡厚宣就读的保定培德中学,就特别开设了“必修国学”课,一年级读《曾文正公家书》和《论语》,二年级读国学概论,三年级读中国文学史,学校将此作为必修国学课程的内容特别开设,足见其影响之深。

2.语文高考内容与国语课程要求“不约而同”

胡适草拟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中规定,高中生国文毕业水平要达到“能标点与唐宋八家古文程度相等的古书”的要求。与此相应,民国时期语文高考的试题中,考查断句、释义等语言学相关知识的题目也不少。例如1922年北京大学预科入学断句释义题:

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

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又如1936年國立中央大学断句释义题:

译成白话并注明出自何书

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馀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雕应劭日雕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日元鼎即此处也

从上述考试内容可知,民国时期,不少大学在入学考试中,高度重视考查考生对音韵、文字等古代汉语知识掌握的情况,重视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文言文的基本功。这一点,很显然是与上述由胡适起草的高中国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不约而同”。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适应的状况。可是,这种相互间的适应,并非是二者的主动行为,其中,“不谋而合”“不约而同”的成分更大。综观民国时期教育的全貌,民国高等学校数量较少、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客观上不具备让所有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条件,因此,高等教育并非国民教育的必需品,社会也并没有形成“中学必须升入大学”的文化氛围。而中学教育同时兼具职业教育功能,并非是以“升入大学”“接受更高层次教育”为其主要目标。因此,民国时期的“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并不需要主动去适应对方的要求和需要。此外,由于语文“高考”的组织权限在各招生院校并不统一,所以中学的语文教育、语文课程也并不服务于“语文高考”的要求。而上文所论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问的这种“吻合”,仅是二者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猜你喜欢
国文纲要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打麦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