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题备考策略辨证

2018-01-25 08:30肖峰旭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观照藤野题干

肖峰旭

纵观北京近十年的语文高考试卷,我们会发现其对于当下语境的狭义散文的不同类别有了较为全面的考查。自2014年至2017年,北京卷对文化散文的观照更为突出。与之相应的是,一线语文教师在高考试卷反馈或者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学生的答题趋同性和片面性是该类题型解答不得要领的痼疾所在,即学生或者以某种普适的答题套话来应对,比如“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部分考生会因为审题疏忽和答题思维惯性而简单仓促地处理为“线索”“点明中心”等内容;或者只答其一,不答其二,这些情况导致学生无谓地失分甚或无法得分。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疲于对历年高考散文试题进行回顾、梳理、总结,囿于不同知识点或者题干的考查方式的研究,没能从散文本身的本质依据和宏观维度去考量,缺失了把散文本体知识重构和语文高考考题类型探究统观的策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解读散文阅读题的思维盲点。基于此,我们探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备考策略,既要重视散文文本的内容特质,又不能脱离考试题型的现实语境。

1961年《人民日报》发表肖云儒的一篇短文,其中提出散文特质——“形散神不散”,之后,学界对此已展开过多次学理层面的探讨,偏执其中一端的说法都无法令人信服,但至少引起我们关注的散文特质的二元要素已经得到凸显。如何理解散文的“形”“神”是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阅读散文文本的感性认知,首先收获的就是“形”的轮廓,那么紧随其后的理性思辨在于,其中的“形”是否具有唯一性?對这个问题的回应,有可能直接影响对散文深层内蕴——“神”的理解和品味。简言之,散文中的“形”是指向一个最主要的写作对象,还是需要旁及观照次一等级的平行共存的其他对象。我们认为,从对文本的全面性阅读和深度理解上,兼顾散文文本中出现的主次之“形”是有益且必要的。举例而言,散文《藤野先生》文本内容固然契合其题目,为表现藤野先生服务,但我们何尝不能看到藤野先生对鲁迅本人的深远影响呢?从作者本人在北平正视现实,到他在东京厌恶现实,再到仙台后自己能选择现实,考量鲁迅面对现实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爬梳出鲁迅的思想成长史,这点和文本鲜明地彰显出的藤野先生的积极精神,共同高扬出文本的丰盈内蕴和价值。因此,观照《藤野先生》,如果不能对文本的“显性”对象和“隐性”对象等同对待,只重视“形散神聚”的说法,并以此路数来分析,文本解读的结论不仅显得牵强单薄,且作者更为复杂深刻的内心感受就容易被忽略,从而使文本的丰富性大打折扣。

就散文文本之“形”而言,正契合“存在即合理”,因为文章整体由局部构成,文章主旨由细节体现。对散文文本的解读,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主要之“形”代替其他之“形”。由此,就涉及对“形”的分类问题,具体到文本中,这种类的归纳可以细化为人、物、景、事,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有时候,散文文本中的个体会自成一类。分类之后,有必要深究每一类的独特性,即其特点、状态、处境、效果等方面。面对写作对象的分类——景、物、人、事,或者对其中的单点进一步细化再分类(如记人散文,可对人物继续分类,但只内剖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即可),观照它们是如何得以呈现的,这就是文本的写作方式。当我们明晰了文本的对象,细化了对象,清楚了呈现对象的表达技巧,自然能品味其中的深层内涵,即文本的情感指向或者道理昭示。需要强调的是,在文本情感层面,我们需要理解其指向有两个维度:一是作者对文本中的对象的情感,二是文本中的对象彼此之间的情感。

在上文简析散文文体中的类别及其属性特质后,我们结合高考语文北京卷中的散文阅读题来观照那些学生不易掌握、答题思路易混乱的阅读题,梳理合适的解答路径,可以简要表述成:明确题干涉及的答题对象,再在文本中定位题干对象的特点、状态、处境(环境)、结果(效果),由此感受并推导出作者对相关对象的情感,或者文本对象之间的情感关联。

一、精研题干给定对象

请看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21题: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此题考查意图明确。题干中的“根河”正是所答内容的核心,对该段内容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层:“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进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可以推知根河生命力之旺盛。

第二层:“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名叫‘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可以推知根河本色之纯真。

第三层:“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可以推知根河无私之境界。

但第二问指向了根河背后的象征意义,就不能再局限于谈根河本身,需要在文本中辨识与根河关联的对象。通读全文,我们得出根河与鄂温克人是密不可分、合二为一的关系,因此解答此题就需要考虑依托根河的特质来彰显出鄂温克人的内蕴,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并掌握另一种答题策略。

二、明辨题干对象在文本中的关联对象

当题干中的对象只是一种媒介或者手段,起到引入或启发的效用,我们无法在文本中直接定位它(它们)的特点等时,对此可以再表述为:明确题干中的核心词在文本中关联的文本其他对象,再厘清文本与之有关的单一或多个对象的特点、状态、处境(环境)、结果(效果),由此感受并推导出作者对相关对象的情感,或者文本对象之间的情感关联。

请看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22题:

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意,“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此题在往年的考查中一般表述为“请谈谈你对结尾句的理解”,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试卷发生的变化之一就是在散文阅读题的题干表述上更具体,具有梯度感和层级性。同时,与主问题关联紧密的小问题的设置,也隐含着出题者对后续一线教学的引导,即如何回答文句理解题,其题干的问题分解为我们指明了其中的一条路径:关注题干的核心词以及该词在文本中的关联对象,对长句进行细分并对应理解。

猜你喜欢
观照藤野题干
数字算式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藤野先生谈鲁迅
关照与观照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