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初中国文教科书选文特色分析

2018-01-25 08:30李涛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白话文国文国语

李涛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抨击封建伦理道德,反对迷信,提倡个性解放,关注人的价值。同时其所倡导发起的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对于初中国文教科书的选文编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国文教科书开始从传统的经典选文逐步过渡到开放多元的选文方式,无论是在教科书的内容深度、语言形式、选文题材,还是在教科书的编撰队伍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许多教育学者为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联合许多出版社,在教材的编撰和出版上作了许多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教科书的编排和选文的选择上出现了新的开拓和创新。当时在教育部编审处任职的黎锦熙说:“商务中华两家所出,经部审定,最通行尔。”本研究主要选择新文化运动时期影响比较大的三套初中国文教科书的选文进行研究。三套教科书分别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文范》(洪北平,1920)、《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顾颉刚、叶绍钧编,1924)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沈星一,1923)的影印本。通过对三套初中国文教科书的508篇选文进行分析,发现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编者在选文方面不但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新的探索,而且注重细节方面的打造;三套初中国文教科书的选文记录了当时初中国文教科书选文的变化,其选文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仍然可为当前语文教科书的编选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注重观念渗透的选文理念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陈独秀、李大钊等认为民主有两层含义,一为民主的外在表象,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理论原则;一为民主的精神实质,即人的近代化,人的独立自主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确立。因此,这一时期的国文教科书编写深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国文教科书的选文中大量选取反映民主思想的选文,一方面注重启迪学生的民主观念,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力求通过教科书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思想,让学生成为有志气、有才德、有能力的时代新人。

1.树有志之气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这一时期的教科书选文,力求通过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呈现,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作出自身的理解和思考。首先,选取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制度的文章,如《白话文范》中《自决的儿子》通过描绘儿子的自我觉醒,为自己、为社会而读书,批判传统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一件美术品》讲述作为酬谢的美术品在固守礼教的人们那里却难以为人所欣赏,反映了反对礼教、重新审视礼教的主题。其次,大量选取反映新文学的白话作品,使得作者从矫情与模仿中解脱出来,释放人的种种生命活力,如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孔乙己》《鸭的喜剧》、郭沫若的新诗《天上的街市》、胡冰心的散文《笑》《超人》《烦闷》、周作人的散文小品《西山小品》《山居杂诗》,以及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的论文演讲等。这些选文都蕴含新文化和新思想,对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想,才能有充实的内心,始终充满活力,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知识去怀疑、去认知、去辨别、去创新,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2.育有德之才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猛烈冲击着中国的旧传统、旧礼教和旧制度,无数仁人志士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着新的出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些教科书的编写者在教科书中宣扬新道德。如《新思潮的意义》中,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提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在于评判的态度,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是新思潮的两种手段,新思潮对于旧文化要反对盲从,这样的思想对当时的青年具有启蒙作用。类似的文章还有《新生活》《人生目的何在》《人生真义》《我的新生活观》《洪水与猛兽》《工作与人生》等,这些作品通过对新时期的道德的理解与思考,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在作品的熏陶中感受道德的魅力。道德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教材的选文中融入道德观念,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培有用之人

受到新文化运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国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在文章编选上力求适合于现实的人生。首先,选取涉及为学、做人、求知等方面的文章,通過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人生、世界,给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如王光祈的《工作与人生》、梁启超的《人生目的何在》《为学与做人》、宗白华的《学者的态度与精神》、饶上大的《打破思想界的四大迷信》、朱执信的《人类的将来》等。这些文章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其次,选取富有时代性的文章,力求将社会生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如《五四敬告青年》《自决的儿子》《竞争》《三问题》《阳历》《今》《理信与迷信》《谁是掠夺者》《谈死》《怕死吗》《观黑田乡感受》等,这些文章透过对人生、社会及传统文化的思考,让学生了解现实的社会,关注自身发展,进而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选文原则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追求、崇尚科学的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开始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科学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的追求和崇尚,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一是将科学作为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进而上升为思想上的一面旗帜;二是把科学不仅仅理解为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这一时期的编者深受科学思想的影响,在教科书的选文内容、题材和编排上精心设计,力求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1.选文难易搭配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文教科书在选文的内容安排上渗透着科学性。选文作为国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最直接接触得到的教学内容,因此,编者在编辑时对选文的难易搭配进行了精心安排。如《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文文白兼采,文言多从先秦诸子散文、《史记》、《吕氏春秋》、诗词、戏曲中截取,同时也选用部分反映时代风貌的文言作品,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文言作品,往往在后面附上一篇译文,以帮助学生理解。1923年,由叶绍钧起草,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复订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初中国文文言白话兼教,白话文从初一至初三所占份额分别为3/4、2,4、1/4。教科书中文言文和白话文在难易搭配上基本是合理的,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这部分比例在教科书中的分配变得更加科学和完善。难易搭配得当,一方面方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让教学更有效、更有序;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生为本,照顾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成长的理念得到一定的彰显。

2.题材联系学生

国文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它包含了各方面的知识。近代语文教科书在这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它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结合,道德修养、职业能力、自然科学与天文地理的结合,体现了语文内容科学性的特征。何仲英、叶绍钧、沈星一等人在编写教科书时,不偏于一隅,选材广泛,内容上适切于现实的人生,且富有艺术价值,涉及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域外文学等各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历史方面选取反映我国历史发展的作品,如《孟子》《史记·荆轲刺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铁椎传》《五人墓碑记》;地理方面选取反映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如《浙西三瀑布记》《说居庸关》《峨眉山行记》;同时也注重对科学思想的宣传,如《美术与科学关系》《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莫尔斯传》。只有让学生从不同的题材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其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的热情,帮助学生体验和感知丰富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3.编排遵循规律

针对传统的教科书编排体系,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编辑们在选文的编排和设计上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力求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在选文的布局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编辑者往往是先安排一篇文言文的译文,紧接着将原文放在其后,如《新学制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孟子·许行章》(译文)、《孟子·许行章》,陶潜《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记》,归有光《祭外姑文》(译文)、《祭外姑文》。在三套国文教科书中,类似的编排还有很多。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其次,为便于教学,国文教科书在第一册选取浅显的作品,以期和小学国文相衔接,同时对部分较长的文章进行了划分,且对其中重要的词句、典故、人名、地名进行注解,使学生在自学时可以查阅。再其次,将同一主题的或相近的篇目选编在一起,如《白话文范》第一册的第三课到第七课,《人生目的何在》《人生真义》《李超传》《为什么爱国》《无聊消遣》都是对人生的思考,这使教师能够进行相对系统的文法教学和思想指引,也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落实文以致用的选文导向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人中国,杜威来华讲学,更是加快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叶圣陶在1922年《初级中学国语课程标准》中对学习目的的要求是:“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可以看出,当时的课程标准制定已经非常注重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这一时期的国文教科书在选文时,更多地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白话文和应用文,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适应生活的各种能力。

1.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科书的编写者认为教科书的选文内容既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又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他们认为,只有与学生相联系的课文,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适用。

在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上,采用白话文或文白混编的方式。其中《白话文范》《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为纯白话文教科书,编选大量与时代相联系的文章。《新學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为文白合编的教科书,其中白话选文59篇,占到了35%。白话文的选文有利于缩短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使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规范的白话文,从而有利于生活的交流。

1922年《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对国文教科书的选文语体作了明确规定,白话文的选文比例为30%左右,因此三套教科书中大量选取这一时期的优秀白话文,这些选文多反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以上这些都为我们当今的教科书编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应用文

刘半农在《应用文之教授》中指出,应用文是家常饭,文学文是大鱼大肉,现在学生之所以不能写通畅之家信,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是因为天天不吃饭,专吃肥鱼大肉害的,所以他提出国文应该教授应用文。应用文,是以实用为目的,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型文章。《白话文范》《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三套教科书不同程度地选入各种应用文,几乎囊括了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文体。如专门说明书籍的著述《尝试集序》《欧战全史序》《中国哲学史大纲序》,公众场合的演说《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中国科学社演说词》,书信《范县署中寄墨书》《答周道通书》,人物传记《马伶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祭文《祭妹文》《祭外姑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等等。这样的编排对于学生掌握这些文体的写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对于初中国文教科书的选文编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实用、科学、民主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体现在国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选文语言、选文体裁等形式层面,也反映在国文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革新方面,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无数人才。其选文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仍可为当前的语文教科书编选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猜你喜欢
白话文国文国语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教育的反思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