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解读

2018-01-25 15:53戚毅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素古代汉语流行语

戚毅

近两年来,在现代汉语里不可独立成词的“丧”跻身于网络流行语行列中,催生了一系列单用“丧”的句子,在“90后”群体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丧文化”。流行语中的“丧”超越了其固有的语义系统,独立成词、意义的多元化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语境,语义色彩也有所变化。

《说文·哭部》:“丧,亡也。”段注:“亡也。亡部日:‘亡,逃也。亡非死之谓。故《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尚书大传》曰:‘王之于仁人也,死者封其墓,况于生者乎。王之于贤人也,亡者表其闾,况于在者乎。皆存亡与生死分别言之。……公子重耳自称身丧,鲁昭公自称丧人。此‘丧字之本义也。凡丧失字本皆平声。俗读去声,以别于死丧平声。非古也。”

“丧”的本义为失去,与“存”相对,读为sang(平声)。俗读为sang(去声),以区别于表示死丧之义的“丧”。如:

(1)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引申指与“失去”相似的各种抽象、具体的动作,为动词。例如表示灭亡、失败:

(2)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周书·大诰》)

表示流亡、逃亡:

(3)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诗经·唐风·葛生序》)

表示忘记、忘掉:

(4)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

表示消耗,耗费:

(5)徒丧其功,空无所获。《百喻经·田夫思王女喻》

引申指由动作结果引发的动作相关主体的情感状态,为形容词。如表示悲悼,忧伤:

(6)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

表示灰心失望:

(7)性贪,寡算略,数战无功,士丧沮,诏书切责,而怀恩稍怨望。(《二十五史·新唐书》)

可见,在单音词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汉语中,“丧”是独立使用的词,其语义均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

在现代汉语中,“丧”承接了古代汉语语义系统的语义特征,衍生出诸多双音节词。

作为动词的语素,语素义为“丢掉、失去”:

(8)俺来攻城之日,正是你丧身之时。还不自杀,免得污俺的刀锋!(李文澄《努尔哈赤》)

作为形容词的一个语素,语素义为“情绪低落、失意”:

(9)来时的得意和自豪已荡然无存,心中尽是无奈与懊丧。(《厦門商报》1999年11月9日)

可见,受复音化的影响,“丧”在现代汉语中失去了独立性,是不成词语素,只能与其他语素一起组合成词:丧尽天良、丧命、懊丧、颓丧。

在“丧”未成为流行语之前,其作为词单独出现的频率非常低,在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仅有一例:

(10)他们给我编了段顺口溜:“高中没考上,回家撸锄杠,白搭九年工,你说丧不丧?”(《厦门日报》1968年9月14日)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出现了19个含有该语素的词,就语义背景来看,同古代汉语一样,均为消极的语义色彩。

同时,“丧”一般在书面语中使用,口语中很少出现。

流行语中的“丧”,在语义和用法上都有所创新,并且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义色彩。

1.“丧”的独立

从“沮丧”等词中独立出来,完成了由语素到词的转变;“丧”的活动能力增强,不论在哪种意义下,总是可以单独成词,甚至除了“丧文化”一词,总是单独出现,不再依赖其他语素来表达意思。

2.语义范围扩大

流行语中的“丧”,与现代汉语中“失去、丢掉”的意义逐渐分离,仅沿袭了“情绪低落、失意”的语义。

由于“丧”的使用场景和频率增加,其词汇意义变得更加广泛,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入“倦怠、迷茫、不思进取”等意义,几乎包含了个体所有消极的情感体验。如表示颓废、不求上进:

(11)当人们还在为90后贴上“丧”的标签时,宋玺和她身后的很多中国军人带着“国系90后”的新标识走进人们视野。(《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

表示运气差、倒霉:

(12)每每谈及外卖小哥,我们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总和“丧”“惨”有关,总觉得这个行业的人辛苦得让人心痛,可是,我们看到的辛苦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8日)

表示悲伤、沮丧:

(13)其实我身上一直都有这些伤感的东西存在,有点像现在人们说的“丧”,可能是个人成长经历带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特质,不是那么容易去除的。(《北京青年报》2018年2月11日)

表示悲伤的基调、气氛:

(14)《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的是一位父亲,面对女儿们在火灾中丧生的事实,终年郁郁寡欢,无法与自己和解的故事,基调比较“丧”。(《扬子晚报》2018年3月12日)

表示形容人或其他事物悲伤的样貌:

(15)除了“软萌”,“丧”“高冷”“呆萌”等不同特点的猫咪被制成各样的表情包,微信互发猫咪表情包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语言。(《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0日)

3.语义色彩的变化

“消极颓废”这一意义超出“沮丧、颓丧、丧气”的语义背景而凸显出来,意义比低落、失意更悲观、更绝望。但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消极和绝望,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无力感。

同时,流行语中的“丧”带有强烈的自嘲意味:表面上表达的是一种不想工作、情绪低迷的颓废心态,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认同“丧”,是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一种自嘲和排解的方式,是无可奈何的调侃。正是因为具有情绪宣泄、自我反讽的表达效果,“丧”才很快在青年群体中流传开来。从其感情色彩来看,传统用法的消极语义色彩大大削弱了,更多地用于情感宣泄、心理疏解,而并非传统语义上的“颓丧”;其所表达的消极、颓废是短暂的、碎片式的,多具有临时性和可恢复性,不是对正能量的全面否定,其情感内核仍是正面的。如:

(16)少女!只有认清世上的“丧”,才能欣赏所有的关。(凤凰网,2018年3月10日)

甚至,可完全抹去消极的语义色彩,用来表达喜爱之情。如:

(17)该剧播出以来,雷佳音凭借“东北莎士比亚”的搞笑人设,颠覆了《我的前半生》中又丧又呆萌的“前夫哥”形象。(《羊城晚报》2018年2月11日)

4.语用的开放性

流行语中的“丧”,为了迎合网络流行语所需要的新鲜感,在用法上十分开放,经常突破传统汉语语法中对词类的限制,形成各种句式,所以很难根据“丧”的用法对“丧”的词类进行一个具体的界定。如:

(18)今天你丧了吗?(微博)

(19)现在不流行丧,流行快乐。(微博)

(20)如今,曾经在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不知何时起变成了“小确丧”。(《人民日报》2017年7月11日)

综上,大众传媒倾向于使用“丧”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新媒体渠道为“丧”的流行提供了相对宽泛自由的使用环境,加剧了其发展流行的态势。同时,商业营销因素的介入,助推“丧文化”成为流行文化。“丧文化”表情包等周边现实产品的产生,利用了年轻人对鸡汤文化的反感,进一步推动了“丧文化”在其他领域的扩展,不断将“丧文化”推向公众视野。

猜你喜欢
语素古代汉语流行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浅谈“音节语素化”现象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助词“得”与语素“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