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26 14:05石文艳
山西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名村名镇文化名城

石文艳

(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2)

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疑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建设现已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吸引外部投资、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出路。然而现实中名城的保护工作并不乐观。重申报、轻保护,拆古建新、拆真建假,过度商业化等现象屡见报端。江苏作为名城大省,名城保护任务极为繁重,现以常州名城保护为例,就名城保护工作展开探讨与思考。

一、名城保护制度的建立

1982年2月,根据侯仁之、郑孝燮、单士元三位先生的提议,我国开始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法律上确立名城名镇名村的相关保护制度。2005年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确定了名城保护原则、措施、内容和重点。2008年开始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要求。此后,各地相继建立起相配套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全国陆续增补一百三十余座,其中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稳居全国首位,有南京、无锡、宜兴、徐州、苏州、常熟、南通、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常州[2],共12座。

二、常州名城保护现状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从公元前547年季子始封延陵,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2500余年,但是早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人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常州依次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发现了圩墩、三星村、新岗、寺墩这4处最具典型意义的遗址。寺墩遗址作为良渚文化在常州地区辉煌发达的见证,被认为是具有良渚文化中晚期国都性质的考古遗址。近年又发现了青墩、象墩、黄城墩等具有典型特征的良渚文化聚落群。常州阖闾城、胥城、留城等遗址见证了吴国争雄争霸的历史,形成了“吴头楚尾、吴越交融”的文化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常州文化发展先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统计,常州有不可移动文物1677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3处,大运河常州城区段为世界文化遗产河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世界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13个、省级38个,市级128个。

(二)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自季子封邑延陵,从一个邑,逐步发展成为郡、州、路、府治所在地,代代相继。期间,古城城址也几经变迁。常州的建城历史最早追溯到战国时期,在现在城区大观路一带建造了土城。后来又经历了4次大规模筑城。281年,西晋太康二年,建内子城。921年,五代吴顺义元年,修建外子城,里外用砖石筑成,号称“金斗城”。935年,五代吴天祚元年,修筑罗城,1369年,明代洪武二年,收缩罗城东、西、南三面,改筑新城。城垣营建始终是以水为脉,水陆并行,形成了“三河四城,两轴七片”结构。“三河”分别是指春秋运河、明运河和关河;“四城”则是指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的四圈层城垣轮廓;“两轴”指沿延陵路及北大街-南大街;“七片”指3个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南市河、前后北岸;4片历史地段:南河沿、锁桥湾、三堡街-西直街等。历史城区内逐步形成了“水陆并行、长街沿河、短巷向水”的结构。

(三)完善的保护管理措施

2017年6月1日,《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是常州出台的首部实体法。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沿线物质文化遗产、聚落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和景观环境;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应当保护由古运河、明运河和关河及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组成的城垣形制等内容。《常州市文物保护办法》、《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遗产保护的相关要求得以进一步明确。《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以及各类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等,共同构成了常州名城保护规划体系。目前各级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健全,巡查系统完备。每年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足额到位,文物维护保养逐渐规范化、日常化。

三、常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程

常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起步较早。自1982年名城保护制度确立以来,常州即着手名城申报,由于种种原因,几次与名城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常州申名工作从零开始,2001年常州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常州社会各界要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2年底,常州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做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拉开申名序幕。

2013年2月,常州召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制定《常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常州申名正式启动。一大批申名重点项目相继实施。

2014年6月,常州城区段大运河成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常州第一项世界遗产。

2014年,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唐荆川宅、中山纪念堂等一大批名城保护项目竣工验收;孟河镇、焦溪村分别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城保护规划体系相继建立;名城保护立法和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

2015年2月,国家住建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来常考察评估,名城申报进入关键时期。

2015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常州成为第12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年,常州百姓的申名夙愿,一夕圆梦。常州重视、理念科学、措施得当、保障有力,特别是独特的城市文化性格成为申名成功的有力支撑。

四、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点再出发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常州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目前,常州不可移动文物1677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32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8处。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已登录文物藏品35685件/套。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5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计1228项。各级各类文化遗产是常州文化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要求,未来五年将以“大运河、大遗址、大文保”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大运河

一是全面摸清常州运河段45.8公里沿线各文化资源,提炼运河文化特色,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二是整合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奔牛、西直街-三堡街、青果巷和南市河、天宁寺-舣舟亭历史风貌区、戚墅堰东街等区段,全面展示运河聚落风貌。

三是进一步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扶持“运河五号”、国光文化创意园、南港码头、中华纺织博览园、福源米厂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让“古运河畔老工厂”成为“常州文化新码头”。

四是坚持最小干扰和最大尊重的原则全力配合大运河慢行系统的全线贯通,打造全长50公里的古韵遗风慢行精品路线,建设一条为民惠民的亲水风光带,让大运河遗产保护成果惠及龙城百姓。

五是做好大运河沿线景观的亮化工程,积极开展“走大运”“水上游”等群众休闲活动,把大运河常州段打造成为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文化走廊。

(二)大遗址

大遗址记录着常州先民的史前印记,是常州厚重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间的难中之难。目前常州国家级大遗址有阖闾城、淹城,省级大遗址有中华曙猿化石地点。其他的重要遗址还有寺墩、圩墩、青墩、象墩、三星村、秦堂山、金坛土墩墓群、牛场窑群遗址等。

一是开展大遗址的全面调查勘探工作,特别注意潜在大遗址信息的收集和发现,摸清大遗址的真实文化信息和基本数据。

二是编制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框架,实现大遗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力量和空间节点。

三是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途径。选择淹城、圩墩、象墩、中华曙猿、寺墩等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遗址,打造成有示范意义的考古遗址展示园区。

(三)大文保

一是开展名人馆群建设。名人荟萃是常州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一要以三杰纪念馆建设为主,推进李公朴、王诤、冯仲云、菡子等红色名人馆群建设,打造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一面旗帜。二要依托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苏东坡、汤润之、管干贞、吕宫、赵翼、赵熊诏、史干甫、恽南田、唐荆川、恽鸿仪、孙星衍、李伯元、盛宣怀、史良、赵元任、刘国钧、周有光等20个名人纪念馆群建设。三要加强有特色的纪念馆建设,重点做好运河文化、状元文化、孟河医派、辛亥革命等纪念场馆建设。

二是探索文保片区整合。第一要重视历史城区水系、厢坊、街巷等古城格局的保护。第二要重视文物保护区的建设,重点整合保护以中山纪念堂、瞿秋白纪念馆为元素集合的大庙弄文保区,以近园、恽代英纪念馆、吕思勉纪念馆、斗姆阁为元素集合的十子街文保区,以张太雷故居、张太雷纪念馆、清凉寺为元素集合的子和里文保区,以志王府、传胪第、庄氏塾馆、济美堂为元素集合的民元里文保区等。第三要重视现存文保建筑的保护,改变文保建筑碎片化、分散化、断续化状态,利用目前还存在的文保碎片扩大文保区域、体量、内容,实现文保建筑的区域化管理。

三是加强古镇古村保护。古镇古村是记住乡愁、留住记忆的深刻符号。第一要做好现有名镇名村的保护,孟河和焦溪是常州仅有的名镇名村,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大投入,采取行动,做好保护工作。第二要挖掘潜在的名镇名村资源,积极参与名镇名村新的申报工作,例如杨桥老街、魏村老街、沙涨村等,改变常州名镇名村数量低迷的现实状况。第三要抢救在城镇建设中可能消失的古镇古村,例如奔牛、雪堰、余巷、横山桥、西夏墅等古镇古村都面临中潜在的威胁,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有效手段实施古镇古村抢救保护工程,为江苏开展“一镇(村)一品”新特色小镇建设做好文化资源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单霁翔.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J].求是,2006(14).

[3]徐姗,李欣韵,魏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以江苏常州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猜你喜欢
名村名镇文化名城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陈承宝长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