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2018-01-27 04:16周世雄雒晓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经气枢机少阴

周世雄,雒晓东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2.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东莞 523808; 3.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广州 510400)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证的病机,从古至今不同的医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少阴病,有的认为是厥阴病,有的认为是少阳病。雒晓东老师是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脑病科主任,从事中医脑病研究30余年。雒晓东认为四逆散既能枢少阳又能枢少阴,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1 少阳、少阴两枢及其关系

由于《伤寒论》的六经,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认识。就《伤寒论》气化学说而言,六经中的每一经都是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的统一体,六经之间靠经气相互联系。经气走行于脏腑经络以及三焦之间,起滋养濡润的作用。经气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形态和名称,《灵枢·决气》将经气分为气、血、精、津、液等。

1.1 少阳枢

少阳是由三焦、胆、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以及其气化功能构成。少阳能枢转表里内外的经气,所以也称之为少阳枢。少阳枢机最重要的是三焦,通过三焦这个气液水火的通道来枢转经气,外可将经气枢转至肤表以助太阳之开,内可助阳明之阖潜降收蓄经气。雒晓东认为三焦就是人体的组织间隙,少阳就是通过三焦这个组织间隙枢转经气和完成气化功能。

1.2 少阴枢

少阴是由心、肾、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以及其气化功能构成。少阴枢机主要是靠心主血脉的功能来枢转。血脉和十二经脉中经气的运行都是靠手少阴心的推动。通过少阴枢机枢转血脉的功能,起到运转经气的作用,外可助太阴水谷精微之气及津液的开发,内可助厥阴阴血之阖,这是少阴枢的主要生理功能。

1.3 少阳枢和少阴枢的关系

少阳枢和少阴枢的联系非常紧密。少阴所主十二经脉中的经气,通过气街进入三焦组织间隙。《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街就是经络中的经气向三焦组织间隙布散之处。而三焦中的经气可以通过手指末端的井荥输经合汇流回经脉之中。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卫气》里说:“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井荥而溜于脉中。”通过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少阳枢机和少阴枢机中的经气运转就形成了一个环路。这个环路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即少阴血脉运行不畅的时候,少阳三焦经气的运行会受到影响;少阳三焦经气枢转不畅的时候,少阴血脉的循行也不流畅,二者会相互影响。所以,少阳病的时候三焦经气运行不畅,就很容易引起少阴血脉的循行不畅,这就需要少阳和少阴两个枢机并治。

2 少阳、少阴枢机不利与四逆散证的证治特点

2.1 少阳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

少阳枢机或因情志不畅或因感受外邪,导致少阳三焦枢转不利就会形成少阳病。如小柴胡汤的柴胡四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一证便是少阳病。其中,往来寒热是正邪交争互有胜负所形成,胸胁苦满反映三焦气机不畅,默默不欲饮食则是少阳枢机不利导致足厥阴肝的疏泄不及、肝气郁结、情怀不畅;心烦喜呕则是少阳枢机不利、郁火犯胃犯心的表现。由于少阳处于太阳和阳明的表里内外之间,根据少阳三焦枢机不利的位置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所用方药也有差异,一般是用小柴胡汤。但如果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症状是以足厥阴肝的疏泄不畅为主,就应该用四逆散。

2.2 少阴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

对于三阴病来说重点在于虚证。少阴病的重点在于心阳命火的虚衰,而血脉经气的开阖枢就居于次要地位,所以《伤寒论》少阴病主要论及的是心阳命火虚衰的问题。《灵枢·根结》谈到了少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是说少阴枢机不利,就会血脉不通而发生血瘀,治疗的话就需要活血化瘀,活血化瘀就是枢少阴。枢少阴的活血化瘀法在临床的应用颇为广泛,能解决很多问题。

2.3 四逆散的证治特点

四逆散以柴胡枢转少阳三焦的经气,芍药活血化瘀以助少阴枢机的运转。虽然方中每味药都是等份的,但是气为血之帅,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因此柴胡为君药。四逆散证是以枢少阳为主,枢少阴为辅,推动了少阳之气的枢转,则少阴血脉更容易顺畅。枳实是气分药,可以阖阳明,通过行气散结降胃,有助于少阳枢机的运转,甘草则调和诸药。少阳枢和少阴枢的经气运转顺畅,则厥逆等证自除。

四逆散可治疗部分厥逆之证,但不能直接判定四逆散证为厥阴病。虽然《伤寒论》337条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但厥逆并非厥阴病所独有,阳明病有热厥,少阳病也可能出现厥逆。如《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与小柴胡汤。”本条的“手足(厥)冷”是邪在“半在里半在外”的少阳病,少阳枢机不利,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治疗用到了小柴胡汤,若是厥阴病则不可能用小柴胡汤。一般来说,四逆散证的厥逆较小柴胡汤证突出,所以少阳病的时候,若是厥逆突出运用四逆散当然更好。

由于少阳经气枢转不利,除了出现四肢厥逆的症状,还可能有其他的表现。如经气枢转不利导致寒饮停肺,就需要在四逆散中加五味子、干姜化饮邪;三焦水道不通,膀胱气化失司而小便不利,则加茯苓淡渗利水;少阳本火,少阳三焦枢机不利相火内郁,下攻大肠则出现泄利下重,四逆散宣通气郁,另加薤白泄气滞;饮邪迫心则加桂枝温通心阳;腹中痛寒凝于里者则加附子温中止痛。

3 四逆散中的争议药物芍药

四逆散中所用的芍药,现今大多数医家都是用白芍。但经过祝之友考证,认为《伤寒论》方所用的芍药当为赤芍[1]。姜廷良主编的《桂枝汤现代研究与应用》也确认《伤寒论》中所用芍药为赤芍[2]。《神农本草经》所述芍药的功效亦为赤芍。宋代以前所谓的白芍、赤芍,是根据芍药花的颜色进行的分类。关于芍药,清·莫枚士在《经方例释》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云:张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皆称赤芍药,《尚药》皆曰云:白芍药,然赤者利,白者补。《本经》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赤芍不需要炮制,白芍需要炮制。张仲景方中每一味药材的炮制都有详细的记载,或炙,或熬,或擘,或去皮,或去皮尖,或酒洗等,若张仲景用的是白芍这种炮制品,应该也会记录清楚。雒晓东在用张仲景方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赤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因此四逆散就是用赤芍来枢转少阴血脉的。

4 四逆散证治特点的拓展和延伸

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后世以此为祖方,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这些方剂大多用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但应明确,四逆散以及后世发展的这些方剂,都是通过枢转少阳三焦和少阴血脉的经气来疏肝解郁的。类似的方剂还有朱丹溪的越鞠丸,其中有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香附是君药可以枢少阳,川芎枢少阴,可以治疗气血痰湿火食六郁。

另一方剂血府逐瘀汤本身就含有四逆散,方中王清任明确用的是赤芍。血府逐瘀汤中的四逆散、牛膝和桔梗,主要通过枢转少阳、调畅气机解决血脉瘀阻的问题。加入桃红四物汤则加强了枢转少阴、活血化瘀的力量,并具有养血的作用。经过王清任的加减,在枢转少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枢转少阴的作用,使之成为活血化瘀的名方,用于治疗诸多血瘀病证。血府逐瘀汤与四逆散相比,更擅长活血化瘀,但两个方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都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运用《伤寒论》气化学说理论认识四逆散,认为四逆散是少阳、少阴两枢之剂。通过柴胡宣透气机,使得少阳三焦的经气枢转正常;通过活血化瘀的芍药,使得少阴枢机血脉的枢转正常,机体气机郁滞的状况得到解决。由于少阳和少阴经气外出和内入的关联性,使得两个枢机发生病理变化时容易相互影响,这时的用药就要少阳、少阴并治,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经气枢机少阴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人体经脉养生律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论少阴“三急下”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