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日本和香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和启示

2018-01-27 10:37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长者老龄化老年人

陈 薇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有2409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7.3%[1]。庞大而激增的老年人口数量,加上我国老龄化“慢备快老”“未富先老”“少子高龄化”“家庭空巢化”等特征相互交叠,急速老龄化俨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非传统风险。然而,从积极老龄化角度看,庞大的老年人口也可视为一笔不容小觑的老年人力资源财富,是发展老龄化产业和促进老年人权益保障、福利设施建设的机遇窗口期,所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将银色浪潮转变为金色力量,是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筹发展的一条创新思维路径。

一、“老有所为”的内涵与外延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宏观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对老年人的看法和政策设计,老年人逐渐从“逢老必衰、逢老必病”的刻板形象走出,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活力、经验丰富的长者形象。总而言之,“老有所为”逐渐取代“包袱论”、“无用论”,老年人理论也出现了消极老龄化转为积极老龄化的嬗变。“老有所为”源于英文“productive aging”,其内涵为有生产力的老龄化。国外对生产性老龄化开发研究起步得较早,巴尔特(Bulter,1985)首次提出生产性老龄化概念,指的是老年个体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各项社会参与活动,不强调其经济价值。弗朗西斯·G·卡罗(Francis G.Caro,1996)明确了老有所为中所包含的变量,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早期老有所为的概念和框架。谢若登(sherraden,2001)将老有所为内容列举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有经济价值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正式的社会/公民贡献、非正式的社会扶助、社会关系和活动以及教育和能力提升六个方面,我国学者孙鹃娟(2014)将以上6个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归纳为就业、照顾他人、志愿服务、教育和能力提升4个指标,强调老龄化过程中应该是一个从事对他人有贡献和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并强调老年人在这种老龄化过程中获得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2]。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龄工作“六个老有”中的“老有所为”和西方“生产性老龄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重视长者个人知识、经验及智慧,鼓励长者向家庭和社会奉献个人力量。在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多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老有所为理论研究俨然已成为一个公共领域和学术领域的重要话题,而老有所为政策设计将逐渐成为老龄工作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陆地区应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积极借鉴国际上老有所为的范式和做法。中国大陆、日本、香港共同面临着急速的少子高龄化严峻形势,加上三地同属于东亚儒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敬老文化和养老意识,其日臻完善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范对我国大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和香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

(一)完备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日本取得老有所为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推出一系列关于保障老年劳动权利的法规,《老年就业稳定法》(1971)、《高龄社会对策大纲》(1986)、《老龄社会白皮书》(2001)等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日本老年人再就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随后日本根据时势变化对相关法规进行灵活机动的修订,如1971年颁布的《老年就业稳定法》也针对劳动者退休年龄进行了阶梯式改革。而日本政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而制订的指导性文件《高龄社会对策大纲》(1995)从1996年到2018年不断进行修改,改革内容涉及实现退休年龄、男女雇佣平等、开发补贴金制度、高龄者雇佣补贴金方面等。在政策设计方面,日本划拨专款推出银色人才和高龄人才活用计划,前者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后者则是招募老年精英进行研修、再派遣他们担任讲师、顾问和团体指导等,以回馈社会。总的来说,日本老年人就业政策最成功之处是在延长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公共养老金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积极措施从法律、政策、机构方面化负担为动力,保障老年人“再就业”能力,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香港政府从1997年开始为老年人做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及老有所为”的“三老”政策部署,早在1998年开始“老有所为计划”,目的在倡导香港老有所为的理念,培养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气氛。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职业辅导社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机会,其主要功能是为老年人提供就业辅导培训和安置职位,之后还推出了为年满50岁以上的本港居民提供服务以及雇员再培训的老龄福利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就业市场上,老年人要面对与年轻应聘者相同的招聘标准,用人单位不会因为雇佣对象是长者而降低录用标准,其中比较瞩目的再就业活动如“长者就业博览会”,发布了医护、销售、文职、餐饮和安保等多个职业,不仅实现长者个人资源效用最大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

(二)重视民间力量,创造老有所为文化环境

在日本的行政用语中,将“达到一定年龄、从岗位上引退的老年人”称呼为“长者”、“高龄者”,而非“老年人”,同时一年一度日本“915敬老节”也通过热烈的传媒宣传促进社会整体对老龄化的正确认识,这些努力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形成尊老、敬老的文化背景和氛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老年学、正常老化过程以及老有所为的知识。除了培养孝亲敬老文化,日本针对老龄问题建立了多领域、多源头、多学科的老年支持网络。如丰田汽车公司为社会老龄化研讨会提供经济资助;民间各行各业成立了各类老龄组织,诸如老年医学会、老年生物学会等,这些老年学会还被赋予了建言献策的权利;日本老龄问题被纳入高校社科研究、企业研究之中。全面的民间支持为实现老有所为奠定了社会基础,促进整个社会从被动接受老龄化改为主动接受老龄化。

香港银杏馆项目是为长者创造就业机会的典范。银杏馆是由香港温情轩社会服务中心推出特色计划,以社会企业形式经营的西餐厅。其中九成员工和顾问均为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职业背景的老年人,其独特之处在于创造性地发掘和构想如何发挥老年人的用武之地,并宣传了老年人可再教育的信念。这个项目在短时内成为了继续发展的企业,通过雇佣和培训了各层次老年人,实现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双重使命。另一方面,很多非营利机构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长者义工”服务,尤其是1998年港府推行“全港性义工运动”以来,凭借着本土浓厚的义工文化、与香港本土崇尚西方“互助、乐施”的基督精神和发达的经济环境,为老年义工服务社区提供了坚实的土壤。民间教会也会组织义工为民众服务,典型组织如圣雅各布福群会退休人士义务工作协会,奉行“退而不休、助己助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宗旨,在对成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持续性照顾服务。

(三)保障老年受教育权利,创造老年教育机会

老年教育政策是日本老有所为政策实现的重要一环。1965年文部省正式推动老年教育,成立高龄学级委托事业,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主办了高龄者大学、老年学院、福祉大学、公民馆等[3]。在课程设置方面,日本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灵活多样,教授的课程涉及体育、健康护理、家庭照护技巧、社会文化、职业技术和老年志愿者培训等普通内容;另一方面,强调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面向老年群体开展了“ICT无障碍支援活动”,旨在向老年人普及智能手机、终端设备操作,在将信息技术教给老年人的同时,也将他们宝贵的职业经验收集下来,实现填补老年人“数字鸿沟”和加强社会参与的双重价值。除了课程设置,日本将老年学习者视为“充权”主体,鼓励老年人参与老龄学院或学习组织的管理工作,在学习之余更好地融入群体、乐享参与。

香港十分重视老年教育,港府于2007年开展“长者学苑”计划。通过宣传“终身学习、老有所为”的理念,通过中学、小学以及民间机构借力相乘模式,为老年教育提供现有场地和资源,并安排学生作为义务导师提供“文化反哺”。社会福利署鼓励各院校、社会福利团体以及各界退休人士协助长者学苑招募义工,或出任学苑的行政或教学工作,以及制定教学的教师。为了圆老年人“大学梦”,长者学苑与大专院校合作,举办切合长者兴趣的专题研习课程,允许长者以旁听生身份参与本科常规课程与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典型例子如香港岭南大学的“长者学苑”创立了一条龙模式,串联岭南小学、中学和大学课程,为老年人互相衔接、分层递进的阶梯进修课程,并鼓励老年人参与“长者学苑”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活学活用,让青年学生了解积极老龄化和生产性老龄化内涵,增强老年学习者的满足感、归属感及自信心等高层次需求。

(四)发挥社区组织功能,提高老年社会参与率

日本社区着重开发由家庭、近邻、社区所组成的综合性长者社会生活体系。社区内的长者活动多由“非营利组织”“社会福利协会”“町内会”及“自治会”来组织[4]。1980年日本提出“家居式社区福利服务”,旨在通过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管理,促使居民主动、自由地选择社区福利类型,以达构建自主、自治的福利社区的目的,其中居民座谈会是日本社区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常见形式。该模式居民座谈会的主持人一般是由社区选举中产生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参与居民座谈会的有社区自治会会长、社福团体代表、居民代表、老年义工代表等,通过协商共谋社区福祉,集中采集老年人对于社区建设和自身福利建设的意见。社区鼓励健康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体育组织,综合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与其他保健活动。同时,日本丰富的社区项目为老年人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如老年人互助养老项目、抚幼计划项目、友好探访者项目等,并在社区建立“银发人才中心”为老人提供求职帮助。在实现健康医疗护理等基本功能上,鼓励健康老年人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增加社会参与和代际交流、共创功能。

香港在2008年开启“左邻右舍计划”,旨在实现睦邻而居,守望相助,宣传护老敬老的目的。该项目着重将社区健康老人辅以义工培训,成为从事关心和探视邻里的一支队伍,并获得了劳工及福利局10万港元种子基金。左邻右舍计划将老年人视为社区资源,在微观层面上转变老年人社会角色,将老年人由“照顾接受者”转化为社会回馈者,在社区层面打造以老护老、互相关爱的社会支持网络,扭转年龄歧视偏见,活化积极老龄化政策。除了提供带有经济报酬的岗位,港府以社区为单位,提供了逐渐常态化的老年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志愿机构将志愿者的服务项目、服务时长和服务质量、被服务者的满意度进行完整记录,根据评定结果予以不同的政策支持。

三、启示

(一)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

前已叙及,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日本和香港将发掘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作为该国家和地区的政策重点之一。而我国目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依据仍不尚明确方面,现存老龄政策具有宏观性、碎片化和滞后性特点,缺乏具有前瞻性、战略性、规范性的综合老龄化顶层设计。应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首先,做到健全老年人口雇佣的法律政策,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补充老年人就业法、禁止歧视老年人法、老年人福利法等法律细则,以立法形式将劳动者选择再就业活动予以法律保护,使老有所为真正实现有法可依。第二,改革退休制度,推出弹性退休和工作时间制度,老年人可根据“自愿量力”原则自主选择是否继续就业,要细化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劳动者延迟退休与灵活再就业措施。第三,养老兜底和政策鼓励相结合,进一步填补老年人经济保障和福利政策缺口,完善各种老年补贴制度,推进医养结合,同时,通过建立利益机制等鼓励政策,鼓励发展老龄产业,引导老年人向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再就业。

(二)建立民间市场共治社会支持体系

我国大陆老年人在自我价值实现和劳动力转化上仍受到约束,具体表现在宏观层面上法律框架漏洞多、发展程度低、资金匮乏、社会地位低、就业机会代际挤压等,我国民间机构在组织管理方面带有行政化倾向,容易造成志愿失灵,而在个体层面老年人经验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消逝,加上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成为我国大陆老年人口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的社会阻力。因此,要善于应用多主体、共治的新思维,扶持和发挥民间机构的力量,首先强调老有所养的政府职责,从体制上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纳入老龄事业发展,创办社会企业,年长企业家可以和年轻企业家合作成立一个就业市场,为残疾人和下岗人群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银发企业家成为中青年创业者的顾问,通过分享社会资本、知识储备、人力资源、知识经验储备来建立社会企业项目,实现市场收益和社会收益双重使命。其次,强调非政府组织,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度,以税收优惠、财政扶持为政策,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完善老年人力资源市场。在常规的劳动力就业招聘会上设置老年就业招聘专区,并运用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进行宣介和鼓励,促进“发展无偏见劳动力”文化环境建设。

(三)改善教育资本刚性约束:完善老年教育体制

推进老年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途径。为解决我国老年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第一,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合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将老年教育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推动老年教育普惠机制,借助政府力量将老年教育资源引导到欠发达地区,使偏远地区的老年群体也能享受到终身学习。调动社会各方与民间机构通力合作,鼓励多渠道投入,多样化办学,政府办学、社会自主办学、民办公助等都值得推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势头[5],尤其是要重视将大学资源社会化,利用高校中利用率不高的人力、物力、硬件、软件资源,并邀请高校教师、甚至大学生共同参与到老年教育,促进跨代关系融洽,切实消除年龄歧视的社会偏见。例如,苏南几所综合性高校为老年大学提供了专职教师、离退休教师,并对老年大学的师资进行培训,为老年大学开发综合性学科的新课程设置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6]。在教学中,课程设置需“以人为本”,采取灵活多元、机动弹性的课程设置,以适应老年人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强调学习氛围和环境,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兼顾趣味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除包括文体活动、家庭照护、健康急救等老年人较为需要的课程外,也要加强科学信息技术教育,弥补老年人“数字鸿沟”,发挥当下远程教育作用,利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增强在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输出价值。

(四)建立社区平台:建设年龄友好型社区

社区是集合了个人和家庭的区域化社会,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归属,然而很多老年人只能囿于很小的空间打理日常生活,社区发展和社区养老助老的项目设计与老年人利益密切相关。我国城市社区仍然不属于熟人社区,人际关系的相熟度和黏度不高,因此,建设年龄友好型社区是促进老年人自我认同和自我奉献的基础,其具体措施需要做到增加无障碍设施,提供家居环境改造服务、辅助工具服务,同时,要建立完备的社区老年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对社区内部老年人口的就业情况、健康状况、教育背景进行电子数据化采集。在良好社区环境和完备信息系统基础上,社区服务项目应兼具普惠性和特惠性双重内涵,在尊重老年人的异质性和独立性中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多元选择,通过购买社工服务进行服务和培训,依靠专业机构的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可为普通老年人提供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家政服务、人事调解等工作,为老年精英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义诊支教等服务岗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居委会行政功能牵头作用,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义工团体,鼓励老年人独立建团,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并通过精神鼓励、行为支持、经济补贴等激励机制激发老年人拓展老有所为辐射范围。●

猜你喜欢
长者老龄化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一代儒将的长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