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少功《山南水北》中的乡土世界

2018-01-28 11:00李佳桐辽宁师范大学116081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山南韩少功乡土

李佳桐 (辽宁师范大学 116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然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伴随着精神世界的缺失。一部分作家选择回归原始的乡村,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灵的家园,在山水之间寻找一份精神寄托。韩少功曾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1他的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为我们在物欲横流的都市之外构筑了一片纯洁的乡土世界,在重新回归大自然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现代性充斥下的城乡文明的重新思索。

一、 乡土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南水北》中的故事发生在位于湖南汩罗、平江两县交界的八溪峒。这里四面环山,僻静幽远,自然环境优美。这里的生活原始自然,人们辛勤劳作,自给自足,隐含着一种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和谐共处的思想。

(一)生活环境

韩少功之所以选择汩罗,是因为这里是他当过六年知青的地方,这里有他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也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韩少功把他回归故土的生活叫做“扑进画框”, “耕作于山青水黛、溪水温婉的自然天地,栖息在风摇绿树、雀鸣山巅的诗意画卷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让韩少功看到了大自然和乡村的诗意。”2

韩少功投身于田园,也看到了田园中的荒芜。《空山》一章中写到了走过千山峒的一片无人区,这里荒草丛生,房屋破旧。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几乎人去楼空,这样的青山绿水却留不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作者的心里不免泛起一丝淡淡的忧伤。对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背离,作者是遗憾的,对于农民和土地息息相关的依赖关系,作者是怀念的。

(二)生活方式

在八溪峒,没有交织如梭的汽车,没有像牢笼一样的高楼大厦,这里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中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3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八溪峒的生活也不像从前那样闭塞,这里有了电视、卫星天线,但人们也只把电视看作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而不在意节目的内容。农民的田地里出现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但作者还是青睐原汁原味的耕作方式。在《山南水北》中,读者能读到农耕文明里经典的田园牧歌,也能感受斜阳夕照的浪漫与咏叹。

二、 乡土中的人:浓郁的人情味儿

和《马桥词典》表现旧社会的沉重、悲哀的色调不同,《山南水北》写的是21世纪的农民,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八溪峒的底色是明快、温馨的。八溪峒的农民虽然生活艰难,经济窘迫,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纯朴与善良,他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对待乡邻善良真诚,有情有义。

(一)勤劳朴实,善良宽厚

韩少功用欣悦和深情的笔调来描绘乡居生活,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却不辞辛苦的照顾着自己的一方土地。他们在劳动中勤勤恳恳,在待人处事时也是真诚朴实。在八溪峒里,作者的一辆汽车放在路边半个月也无人理会。卖板栗的大爷不问斤两,而是让顾客自己摇树,象征性的收一块钱,你摇的板栗多了他也不生气,而是美滋滋的数着自己的钞票。山里的人交易方式简单甚至有一点愚笨,却重情义甚于重利益。在市场经济时代,这些偏远山村的农民在很多人眼中是落伍者、弱势者,但恰恰是他们身上闪烁着值得人们珍视、传承的人性之光。

(二)有情有义,守望相助

《山南水北》中的乡下人不是知识分子同情怜悯的对象,他们有智慧、有尊严,坚守着重情重义的民间精神。《青龙偃月刀》老剃头匠何爹几十年来坚持着传统手艺,不愿向商业化的美发技术妥协,三明爹是他忠实的顾客也是他的知音,在三明爹弥留之际,他用尽毕生的绝活儿送走了这位老友,作者将剃头这件生活的小事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出来,其中蕴含的感情不言而喻。有情有义的民风亦见于《老逃同志》,一个失忆的逃兵忠厚本分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年,他年老瘫痪后,村长定下了全村人轮流照顾的规矩,老逃同志吃了两年多的百家饭,在村里人的妥善服侍下得以善终。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中坚持的文学理念在于:“文学重新走向内心,走向文明的感动和创造,走向当代人可能的文明再生。”4作者在这个弥漫着浓郁的人情味儿的八溪峒找到了农村文化的根基,发现了文明再生、精神创造的契机。

三、 对乡土世界的态度:感性与理性并存

韩少功是一个擅长思辨的作家。在长期乡村生活的体验中,他既欣赏乡村世界的质朴无华,也能看到落后地区的不尽人意之处。在《山南水北》中,韩少功“很好的处理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走向了哲思与形象,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统一,达到了散文创作的新高度。”5

(一)感性讴歌

20世纪中期以后,城乡差距拉大,乡下代表着落后与贫穷。但在韩少功眼中,乡下的生活却是更和谐的。他讴歌了八溪峒的青山绿水,也讴歌了朴实的农耕方式。他热爱土地与汗水,热爱天人合一的田园生活。

让韩少功更为欣赏的是乡村和谐的生活氛围。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彼此之间互帮互助,乡村生活其乐融融。他喜欢走村串乡,喜欢听邻居们发牢骚、说怪事,韩少功并不觉得这些聊天琐碎无聊,反而对这样的攀谈倍感亲切。韩少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个无拘无束又自由自在的环境,与乡民们苦乐与共。韩少功以细腻的笔触挖掘了乡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为我们展示了乡村生活积极健康的一面,他从内心深处深深的礼赞这个给予他脉脉温情与精神愉悦的世界。

(二)理性反思

韩少功置身于民间,但他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躬耕于农进行实践与创作的,距离感能让他看到农村现象背后的本质,理性的对乡下人落后、愚昧的一面进行批判。在一些篇章里,韩少功以一名启蒙者的姿态,对农村人的弱点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呼喊。《面子》一文中,韩少功揭露了乡下熟人社会爱面子的恶习,省里某部门下乡暗访,村民们没有大胆表达对乡镇工作的不满,反而帮助乡干部欺瞒上级,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没资格痛恨他们的懦弱,但又觉得只有痛恨才能让这个穷山窝有希望,在这些叙述里,我们看到了作者感性情感和理性思考的交织。再如“垃圾户”雨秋,他是村里的特困户,却用政府的扶贫款打牌,他把自己的房子布置的破败不堪,只为了能巩固自己特困户的身份,骗取政府的钱,这样狡猾贪婪的一个人在赌场上却义气的不欠一分钱,在韩少功的心中,雨秋“无耻奸猾又可歌可泣”,体现了现代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人性复杂的多面性。“作者在表达传统价值观式微的情况时,更把矛头指向了对人性的批判,实则是超越了单纯批判农民的面向。”6

但韩少功没有对乡村生活失去信心,他始终以宽容、同情的眼光看待八溪峒的缺憾与困境,对这一方土地给予着深情的希望。韩少功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村民扭转贫困的生活,他走村串巷,为村民们提供改善生活的建议。他希望这里的村民不要盲目学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是保持乡土文化文明朴实的一面。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出韩少功对乡土世界的良苦用心,其中蕴含着的是作者对这个他心驰神往的田园世界的无限希翼。

四、结语

阅读《山南水北》既是一场感觉的盛宴,也是一次思想的旅行,韩少功的回归不仅是一个都市人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原乡的回归。一切从性情出发,保持理性主义的姿态,融入自然但不闭目塞听,享受文明而不为文明所役,韩少功的选择已经超越了一般乡村文化和都市文明之上,走向了整合与扬弃后的最高境界。

注释:

1.韩少功.在后台的后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74.

2.彭文忠.论韩少功《山南水北》的生态意识[J].云梦学刊,2008(5):99.

3.韩少功.山南水北[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

4.刘复生,张硕果,石晓岩.另类视野与文学实践:韩少功文学创作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8.

5.龚政文.从《山南水北》看韩少功的人生取向与艺术追求[J].中国文学研究,2008(2):98.

6.韩少功.夜行者梦语——韩少功随笔[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22.

猜你喜欢
山南韩少功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笑的遗产
游英山南武当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请教韩少功
——《革命后记》初读
孤独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