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船居士诗稿》看卢镐生平足迹

2018-01-28 14:38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诗稿平阳游历

⊙丁 煜[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卢镐生平

卢镐,字配京,一字京甫,号月船,郡廪生,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海曙区石板巷一带)人。生于雍正元年(1723)十月二十二日巳时,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五月初一午时,终年六十三岁。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名列五十一名,署浙江浦江县教谕,选授浙江平阳县教谕,授修职郎。卢镐从小便很聪明,少奇颖,未冠补诸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受其父亲影响,从小嗜好古文,但他不想经生业限制了自己,喜欢拜师交友。卢镐学凡三变,卒底大成。少年时代和同里杨尔音游,喜搜讨僻书奇字,“取书中隐僻事为乐”,不问价格。年长,从前辈史荣研究经史,为实学。不久,因史荣学问不够渊博,又托朋友介绍,投入全祖望门下,因得读全氏家丰富的藏书。①当时邗上马氏的丛书楼和武林赵氏的小山堂的藏书名誉天下,全祖望每年出游,总要到大江南北藏书家尤其是这两家去搜钞书,每次总要搜钞上百册书籍而回。全祖望一回家,卢镐及其他同学便争相到老师家借书,读完后彼此交换。卢镐在全祖望诸弟子中,记忆力、理解力最好,可以一目五行,一天可读十多卷,全氏视其为高第弟子。其后,卢氏南游金陵,北游北京,每到一地,总要访求经史遗著及宋元明未刊文集,于是贯穿百氏。

乾隆十八年(1753),卢镐参加乡试并中举,名列第五十一名。参加会试时,结识了秦蕙田、王鸣盛等人,并且被他们视为“畏友”,使得卢镐名声大振,后众人知晓了卢镐家中藏有数万卷书后,都争相想要购买,但卢镐至死都没有出售过一本藏书。可惜的是,接连十余次会试,卢镐都未考中,士皆为其感叹。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授其平阳教谕,卢镐以路途遥远且父年高,而家中无次子,几个儿子都还年幼,无人照料为由,不愿前去。但是其父卢培不想因家中事务耽误其前途,强令其前去,卢镐无奈,只得孤身前去,将夫人马氏留于家中,“侍晨夕兼课诸子”。同时,其父还写信给他,称“永嘉尤宋大儒论学地也,当为诸生讲明宗派,而尤务以身先之”。卢镐按其父旨意,有空时,与学生论永嘉学统源流,娓娓不倦。卢镐在平阳任职期间,为振兴平阳文风作了不懈努力。“以士习荒陋,不知学古,诸生来见镐,辄以经史语之,习为之变。”其间,卢镐曾多次以父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归去,但都未得到同意,后其父的告丧书送到身处平阳的卢镐手中时,便“奔归”。对其父的丧事卢镐尤为重视,一切“悉遵礼经,居外舍三年,不入内室,内室檐前垂筠帘,偶至中庭,帘外语不入帘内也”②。但卢镐始终对其不能为父送终,不能在父前尽孝而感到内疚,以此为终身憾事,郁郁不乐,因得噎症。时方修县志,仍天天在局中检阅诸稿。临死前,蒋学镛前去探视,卢镐尤与蒋学镛商酌旧志异同得失之处。③

二、《月船居士诗稿》

卢镐生平爱好写作,曾写过一些文章,如曾注陈寿《三国志》古今州郡沿革,山川险要,犬牙错壤,明晰如绘,后被其女婿黄定文之子,即其外孙黄桐孙带到广东去了,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刊刻就毁于战火,此稿今已无存。还曾与董秉纯合作帮其师全氏编修《本朝甬上耆旧诗》。而且酷爱诗歌,故写诗尤多,其诗文蕴藉如其人。董秉纯称其诗“高处逼柴桑,其步险韵长歌,亦不减眉山遗山一流”④。但因其生平不喜收拾,故多散佚。在卢镐去世四年后,董秉纯自西秦归乡,卢镐长子澧捧其父所遗留下来的诗集,请董秉纯选定,并作序,编为《月船居士诗稿》,乾隆壬子年(1792)春,其女婿黄定文将董秉纯所选录的诗集刊刻出来,后此诗稿流传到张寿镛的手中,便将其编入《四明丛书》中。

《月船居士诗稿》全书分为卷首(即张寿镛序)、序言(董秉纯所作)、墓志铭(蒋学镛所题)、正文以及附录五大部分。其正文部分又分四卷,卷一包括五言古诗93首、卷二包括七言古诗23首、卷三包括五言律诗27首及七言律诗69首、卷四包括七言绝句145首,共计357首,而附录则选录了王鸣盛所作的《书月船居士诗后》和倪象占所作《蓬山清话》中的一篇关于卢镐的文章以及蒋学镛和黄定文所作的跋。《月船居士诗稿》虽不是卢镐所作的全部诗歌,因其经过了董秉纯的筛选,有一些诗歌没有保留下来,但以卢、董二人多年的交往以及董秉纯的文学修养,他挑选出来的必是卢作之精品,代表了卢镐的诗歌成就,同时,诗歌中也有记录下卢镐到何处去游玩的足迹以及与好友交流共同作诗或赠诗的故事,从中可以对卢镐的行迹做一个简要的考证。

卢镐最喜游山玩水,曾作诗自称“我懒逢人只思睡,惟爱游山差遣累”⑤,他每到一处游历都会作许多诗歌,记录下其所到所感,留下了很多纪游诗。其游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卢镐求学至任职平阳之间,此时正值卢镐青壮年时期,意气风发,又因其喜爱搜书,故多游历于山河之间;第二个阶段便是就任平阳教谕之后,此时他已身肩重责,负责一方教谕,而平阳士习荒陋,其任可谓不轻,无闲暇去四处游历,且时年已过五十,身体也不如从前,故只在平阳周边游历。在求学之时,杭州作为省城,卢镐曾多次游历于此,游西湖之后还曾拜访圣果寺,又从圣果寺登凤凰山顶,作《由圣果寺登凤山绝顶》记之。又因浦阳县景点众多,卢镐向往已久,后遍访浦阳众景,写下了《浦阳十景》等诗以记之,还曾游张孟兼先生读书之处,作《题浦阳白石山房》记之。

乾隆丙子年(1756),卢镐南游金陵,寓居于大隐园旁,不仅搜书于此,还流连于金陵众多景色之中,不禁感叹金陵之盛景,写下了二十八首短诗来记其所到所感。尽管董秉纯只选录了其中十余首,但其赞叹金陵之情已然流露于表,离别金陵之时还作《别金陵》“月白梦残京口树,恨教一醉失金陵”⑥来表达其不舍之情。从金陵归来之后,又曾游惠山秦园,作《北上过无锡游惠山秦园》以记之。后又于乾隆癸未年(1763)盛夏游北京,七月初九日时与董秉纯等友人聚集于佑圣寺观中观赏荷花,作《重七后二日同人集佑圣观赏荷》以纪念。之后便在京及周边游玩,搜集古书,曾策马游蓟北,游历京师的大好河山,度过了一两个月的时光。后适逢九九重阳,与汇川先生登陶然亭,作《感怀赋古诗二十》以抒发其思乡之情。时年已四十有一,然中举后接连几次会试都未中第,不免感怀古今,悠然惆怅,又身处异乡,更勾起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又家中老父已年逾花甲,而幼子尚且年幼,全仰仗妻子的独自支撑,更感叹家中妻子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贤妻的感激之情。

任职平阳教谕之后,卢镐便极少四处游历,而南雁荡山位于平阳县西部,卢镐任平阳教谕期间,对南雁荡山的风光极为欣赏,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短诗,歌咏他所游历过的景观。如《西洞》《月牗》《东洞》等。这些诗章借拟人化的手法,构思奇妙,情景交融,别开意境,寄托作者的一片精微遐想,如见如闻,使人读后浮想联翩,难以忘怀。在一次前往南雁荡山的路上还曾下起大雨,不得不留宿途中的宝兴寺,作《游宝兴寺》以记之。在卢镐任职平阳期间,同门郑蓉湖曾就读书时产生的疑惑多次来拜访,有一次曾与郑蓉湖登松台山,作《冬日登松台山和郑二蓉湖》记之。后倪九山自瑞安归家正好路过温州,时卢镐正任平阳教谕,便前往拜访卢镐,卢氏便陪其游历孤屿,作《和九山游孤屿》记之。

① 徐世昌:《清儒学案》(第3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22页。

② 袁声伯、卢宗侃:《甬上卢氏敬睦堂宗谱》卷六之二《鄞县志传》,民国三十六年重修,天一阁藏,第71页。

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著:《浙江人物志》(中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页。

④ 〔清〕卢镐:《月船居士诗稿》,《四明丛书》(第4集),广陵书社1981年版,第12页。

⑥ 〔清〕卢镐:《月船居士诗稿》卷四《别金陵》,《四明丛书》(第4集),广陵书社1981年版,第147页。

猜你喜欢
诗稿平阳游历
斑斓纵横
虎园观虎
泥火交融见初心 入窑淬炼现珍品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简述平阳木版年画体裁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游历阳光西班牙
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