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马拉松赛运营经验与优化策略

2018-01-28 03:25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哈尔滨

郑 军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近年来,马拉松比赛曾井喷式增长,马拉松赛事与参赛人员实现双增长,截止到2017年底,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及其相关赛事已经达到了700余场,目前这一数据还在不断的增长中,2018年已经初确定的赛事已经近千场。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始办于2016年,首次参赛的人数已突破三万余人,CCTV5对比赛进行了160分钟的现场直播。2017年第二届比赛已于8月底落下帷幕,凭借优质的比赛线路设定、良好的赛道氛围、充足多样的补给,被跑友称为“零差评赛事”,在2017年马拉松年会上,哈马被越级评委金牌赛事。本文旨在总结两届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事运营经验,树立典型,为国内马拉松比赛的更好的开展提供思路,同时为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的现状

1.1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事概况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由中国田径协会、黑龙江省体育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哈尔滨市体育局、哈尔滨哈马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是哈尔滨首个全程马拉松。起始于2016年,每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举办两届。在2016年中国田协马拉松年会上,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被评为铜牌赛事(初次举办赛事的最高荣誉),并获得“最美赛道特色赛事”奖项,于2017年马拉松年会上被越级评为金牌赛事。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按田协A类赛事运营筹备,目前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已成为了东三省最具代表性赛事。

2.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运营经验

2.1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管理规范

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与合理的赛事组织构架是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成功举办重要因素。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一般划分四种运营模式:政府主导型、商业组织型、生产企业型、混合型。优良的组织管理是形成高质量竞赛服务的必要前提。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运营主体是政府主导,赛事公司(哈尔滨哈尔滨国际马拉松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辅助而共同运营的赛事。政府部门进行宏观控制,组委会(赛事运营公司)进行细节把控。重要的社会资源调配,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协调。赛事公司对赛事组织构架、赛事风险预估、赛事安全保障等问题的细节进行调控,同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对比赛进行反馈。各部门根据工作内容,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比赛化为分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详细掌握每个阶段时间节点的基本规律,有条不紊的开展实行各项工作的推进。

2.2 赛事创意鲜明,手段多样化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在比赛实施阶段不间断的开展主题活动,包括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宝贝评选、婚纱情侣跑、团队征稿、乐队征集等为比赛预热,塑造赛事形象,丰富赛道氛围,增大赛事的趣味性以及观赏性,极大地增加了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曝光度。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设立慈善名额,筹集善款用于组织和开展社会体育公益活动,比赛特邀了特殊学校的智障、视障儿童参与迷你跑,让他们融入社会,快乐奔跑,同时也为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赋予了更多意义和社会价值。

2.3 赛事品牌宣传广,渠道多元化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采用多维的宣传方式,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媒体相融合,有针对性的选择电视电台、网络、户外、平面、新媒体、跑步类自媒体等全方位媒体进行多角度宣传。CCTV5对比赛进行了的现场直播,扩大赛事宣传效应。增强城市影响力。跑团们通常在各自的社交媒体拥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关注度、话语权,借助跑团的影响力,对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传播起到极大的作用。利用了跑友“爱秀”的特性,在赛道沿途设置拍照热点,引导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跑步路线及照片,促进跑者主动传播。一系列的宣传方式,增强城市曝光率,加大比赛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影响力,对赛事品牌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4 赛事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化

国际六大马拉松赛事各有特色,最古老的波士顿马拉松、最国际化的纽约马拉松、最有爱的伦敦马拉松,最具人文关怀的芝加哥马拉松,世界纪录最多的柏林马拉松和氛围最好的东京马拉松。跑马本身是枯燥的,千篇一律的赛道让人乏味。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将起点在防洪纪念塔,途径中央大街、音乐广场、哈尔滨大剧院、阳明滩大桥等地,赛道几乎涵盖哈尔滨所有代表性地标、景点,赛道凸显了哈尔滨一城两地、一江两岸、一路两桥、一街两院、一岛两带的城市特色。哈尔滨作为一座百年老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一样的文化特色,冰城夏都、异域特色、音乐之都、欧陆风情等特色,其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将体育比赛与城市特色完美结合,让参赛者跑马旅游两不误。

2.5 赛事保障突出,服务全面化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精致赛事服务和奖牌深受跑着喜欢。在国内各大马拉松比赛面临着补给不到位、短缺等状况时,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却以补给总类繁多、数量齐全脱颖而出。盐丸、能量胶等专业补给;红肠、大列巴、马迭尔冰棍、菇娘等特色补给;甚至还有国内首创的移动补给(自愿者骑自行车以匀速在赛道上为参赛者服务)。奖牌是一种仪式感,是一路坚持之后精神慰藉,奖牌的颜值是参赛者对赛事好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奖牌融合哈尔滨当地特色,根据区域特点、地标、民风民俗等设计奖牌,颜值与特色并存,以索菲亚教堂为原型,加上地标向建筑防洪纪念塔,融合哈尔滨特有的欧陆元素,极受完赛者欢迎,并被评为颜值最高的奖牌之一。安保、慈善、医疗等方面也极为突出,跑友“零差评”赛事。

2.6 群众基础广泛,赛事趋于平民化

不论国内一线大城市、著名旅游城市,还是二线城市的马拉松,几乎都设置了高额的奖金吸引国际选手的参与,特邀黑人选手参赛,都将竞技性作为首要目标。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国内的马拉松比赛奖项基本被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黑人选手垄断。2017年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男子半程冠亚军都是中国选手,女子马拉松第一名是中国选手(16年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女子冠军也是国内选手)。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更注重鼓励大众选手的参与,吸引高水平业余选手参赛的积极性,注重服务业余选手的资源配置,加大马拉松全民参与的活力和动力。

3.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提升策略

3.1 优化专业运营团队,加强人才引进机制

体育专业人才是一场比赛的核心和灵魂,加强对专业运营团队的管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进赛事管理人才,增强团队竞争力。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为苏州公司(南方),对于位于极北的哈尔滨特色无法淋漓尽致的运用。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应加强与哈尔滨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合作,挖掘专业的本地体育赛事运营专业人才,因地制宜,将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特色、优势最大化。同时注重与商业机构合作,吸引户外体育爱好者、社会体育人士的参与,吸收马拉松赛事运营综合性人才,打造专业的本地马拉松赛事运营团队,将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打造为知名的IP赛事。

3.2 拉长赛事影响时间,开发周边衍生产品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事是否成功,光有参赛者的赞誉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提升,对城市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成都双遗马拉松以熊猫为设计原型,推出冰箱贴、钥匙扣、行李牌、文化衫等官方纪念品,赛事当日全部售罄,深受跑友喜爱。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吉祥物“哈小虎”却没有引起这样的效应。可借助东北虎的形象,进一步加强吉祥物的设计,征求跑友意见,加大周边衍生品的推广,将赛事影响时间拉长,形成辐射力,通过对周边衍生产品的购买力度,促进哈尔滨的体育消费,扩大体育产业规模。

3.3 合理规划项目名额,缓和跑团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哈尔滨国际马拉松比赛项目名额,提高半程名额配置,缩小迷你马拉松名额,让更多参赛者有机会参与到半马比赛中。重视跑团意见,认真平缓的处理跑团意见,缓和与本地跑团关系。得到当地跑友的支持,才能更好的促进哈尔滨体育文化的发展。

3.4 以哈尔滨国际马拉松为契机,提高全民健身理念

马拉松赛事激发了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因为马拉松对于参赛选手设置的门槛较低,属于全民都可参与的大众体育赛事,市民参与度较高,既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强化了市民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事是哈尔滨发展的机遇,是哈尔滨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契机。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的成功举办将拉动哈尔滨市体育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消费需求,带动城市及商圈经济发展。提高了参与者对哈尔滨产生熟悉度和认可度,间接带动的置业、投资不可估量,从而提高哈尔滨软实力的竞争力度。

3.5 促进马拉松赛事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马拉松赛是一张城市名片,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淋漓尽致的展示城市形象,人文情怀,历史古迹,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用脚步丈量城市。在哈尔滨国际马拉松举办期间,可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加大马拉松与旅游之间的羁绊。如:选手及家属可凭借号码布免票进入太阳岛景区,冰雪世界、亚布力滑雪场半票等优惠。马拉松赛事的举行,伴随相关的文化和经济活动的进行,除了直接拉动大众消费外,还将为哈尔滨市的长期发展带来机遇。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城市的进步,而城市整体的成熟又将为马拉松赛事带来新的活力,赛事--经济--城市旅游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哈尔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刘派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