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路跑热

2018-01-28 03:25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跑者跑步景观

杜 爽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搜索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视觉文化”为篇名,以中图分类号G8(体育类)为筛选条件进行搜索,只找到了40篇论文。在学术界都在关注视觉文化的当下,可以反映出国内体育视觉文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众多论文中大体分为三个方向,一个方向为传统体育,从视觉文化背景探讨武术文化与审美的论文占据了本类论文的半数。一共有17篇论文。这其中马文友、邱丕相的《视觉文化时代武术套路审美的要素解析》一文是本方向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章。该文章对视觉文化时代影响武术套路审美的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二个方向是对大型运动会的视觉文化分析,这一方向一共有7篇论文。这些论文更多从影视学、都市文化等角度分析与探讨如何通过视觉媒介与视觉形象展现主办地精神与文化。这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汤筠冰的《伦敦2012年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第三个方向是对特定体育项目的视觉文化分析。这一方向一共有6篇论文。涉及的体育项目有最近刚刚兴起的电子竞技、网球、足球、拳击等。在这些论文中田莎莎的《体育视觉文化发展研究》是唯一一篇结合西方视觉文化研究理论与中国体育现状,从宏观上建构中国体育视觉文化体系的奠基性论文。

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体育视觉文化论文中,并没有以路跑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然而体育产业的视觉化呈现和个体的视觉观看都深刻影响着大众的跑步行为。

1. 跑者形象的视觉化建构

我们的身体从根本属性上主要分为生物身体和文化身体,文化身体又分为对抗身体、视觉身体和教化身体。生物身体是体育忠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对抗身体是竞技体育尚力图腾的产物,视觉身体是消费时代现代体育兴盛的魅力之源。[1]进行跑步训练等行为让个体获得理想的“呈现”式身材。参加路跑竞赛,穿着跑步服装等行为让个体获得“健康”“健壮”等积极的身份形象。反过来说,当我们在塑造这种展现式的身体时,我们就需要规训自己的行为,例如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长跑训练和参加比赛。商业广告不遗余力地展现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广告所展现的正是我们希望获得的“健康”、“健壮”等身份形象。商业广告回避任何跑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通过广告的刺激,跑者们在购买商品、穿着使用相应品牌商品、进行跑步训练、参加路跑比赛等行为中一次次实现心中的理想形象。跑者通过以路跑竞赛为中心的体育链条完成了自己身体形象的改善。 更进一步来说,商业广告呈现热爱跑步的人的生活状态,建构出其健美、积极、乐观的个性特征,并将其与跑步结合。跑步的价值内涵与身体效能在此放大,加之一些社会名流对跑步的推崇,跑步甚至已逐渐成为一种关乎人生价值取向的“政治正确”。[2]

当下的年轻人都希望追求个性,然而在社会工作中,年轻人很难有机会发挥个性。因此,当一个人不能确定自身的归属时,就会想到身份。“身份”是从这种不确定中找到的逃避的代名词。跑者的形象是正面的、健康的、美观的、性感的。经常跑步的人并不满足于自我的身体规训,更进一步地,他们需要获得对跑者这个身份的认同。一方面这种身份能够解决自我认同缺失的迷茫,另一方面这种积极的身份形象也能够在工作生活中获得更多赞美。实际上,对跑者身份认同的渴望反映出一个跑者已经从最开始的身体规训诉求进入到认可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高于金钱的理念的过程。然而这种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杰·科克利(Jay J.Coakley)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这样解释。加入和成为一项特定运动世界的一部分,取决于获得关于这项运动的知识;与参加这一运动的人们相联系;了解那些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运动,他们做什么及他们对彼此的期望是什么;为运动员群体所承认,并完全被其接纳为运动员中的一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并加入附近的跑团。据益普索的调查数据显示,跑步人群中有19%的人表示会经常或者总是与别人一起跑步,62%的人表示偶尔会与别人一起跑步,仅有19%的人表示未与他人一起跑步。[3]这些跑团成为了热爱跑步的人交流的平台。一般来说跑团都是采用线上交流知识、情感,线下约跑的形式展开。基本上每个跑团都有跑步经历丰富的被群员称为“大神”的跑者。这些跑者是跑团的身份中心。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不断潜移默化影响着需要获得跑者身份认同的新跑者。而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是具有视觉性的。路跑比赛中摄影师给专业跑者拍摄的照片往往成为新跑者对跑者身份构建的学习材料。专业的压缩服装、跑步鞋、遮阳帽、专业运动跑表等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代表着专业。购买运动服饰与装备是新跑者获得跑者身份认同的第一步。但除此之外,身份认同除了穿着跑者应该穿着的,还包括说跑者该说的话和做跑者该做的事情。说跑者该说的话就涉及需要了解一定量关于这项运动的基础知识。例如“LSD”“间歇跑”“节奏跑”这些专用名词是跑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除了专业词汇,在社交空间中还有一些幽默段子和跑者专属的表情包是跑者经常使用的。这些从跑者口中刻意或无心表达出来的词汇、段子、表情更多是一种视觉符号,使用这些符号就表明自己是跑者的身份。然而最重要的便是做跑者该做的事情,对于跑者来说,除了经常进行跑步训练,还应该经常参加路跑比赛。跑团中经验丰富的跑者一般来说都会参加路跑比赛。他们会在赛前、赛中、赛后在网络社交群组中发布各种影像。这些影像也进一步带动刚刚进入跑步圈中的新人,让他们也踊跃参与到比赛中去。可以看出,视觉文本在跑者身份认同的构建中起到了积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2. 跑步运动的视觉游戏化

当代社会的城市青年所面临的压力巨大。现代的年轻人虽然没有物质匮乏的难题,但是却要经历高房价带来的经济压力,向上流动的途径和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当代的青年人需要付出更大更多的努力才能够维持现状或者向上流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青年人的身体往往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公司的。然而现代的青年人工作往往需要久坐电脑前。近年来类似于“90后员工上班猝死”、“90后开始养生”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当代的年轻人面对物质极度丰富的世界,充满对死亡的深刻恐惧,但是却又要面对身体时常被公司操控的无奈境地。因此跑步成为了解决青年人这种困惑的方法。一方面跑步能够满足青年人对身体健康的基本诉求,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够通过跑步的方式掌控自己的身体。通过跑步这种方式,城市青年能够短暂逃避工作对自我的规训。然而跑步训练不同于其他的工作,身体在自我规训中产生的变化并非立竿见影。在这个追求快速消费、追求及时体验的时代,视觉的真实超越了现实的存在。跑步APP和运动跑表的出现就满足了我们每次跑步后希望看到的视觉变化。每次跑步后,我们对身体变化的视觉期待变成了手机或运动手表上呈现出来的跑步数据与运动轨迹图。这些跑步数据改变了我们对跑步的认知,通过这种视觉的方式,曾经我们无法感知的身体变化变得可感与可视,例如卡路里消耗数据对希望减脂的跑者来说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分析我们跑步时的运动状态。当跑者将对身体的改变视觉期待完全变成对跑步软件的数据与地图轨迹的期待后,手机或者跑表就成为跑者不可缺少的装备。这些电子装备将跑步运动变成一场视觉游戏。

3. 男性与女性气概在跑步运动中的展现

运动中,男性可以展现自己的男性气概。体育提供了一个在运动中连续展示男人身体的机会,精心设计和严密监督的规则使得男人们的身体进入一种规范化的互相竞争状态。[4]跑步是一个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的运动。男性在短跑中展现的是身体强壮,力量强大和富有竞争性的男性气概;在长跑中展现的是耐力、持久性、坚忍不拔的男性气概。在跑步服饰上,男性经常选择紧身衣裤或超短的跑步短裤和跑步背心。跑步中较为裸露的男性身体展现的是男性的强壮。男性以跑步作为身体表演的方式,跑步运动以及整个身体成为视觉符号,男性气质在跑步中得到全方位展示。当他人认同或赞赏上述的跑步行为时,因跑步行为而产生的男性气概就得到认同,这种认同感会刺激其他男性跑者,并刺激他们积极通过跑步的方式来获得男性气概。

对于女性而言,在视觉文化主导的消费主义时代,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符号。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制定着理想的女性身体。在产品的销售宣传中,真正传递的是女性身体消费与改造的必要性。然而理想女性身体标准却是男性制定的。女性的身体在改造过程中始终是一个被“观看”、被“凝视”的对象。跑步是女性对自我身体进行重塑的途径。通过跑步,女性能够获得苗条的身躯,纤瘦的大腿,女性通过跑步获得的目标形象就是男性对性感女性的界定。

此外,也有许多女性将自己的身体体质和跑步所带来的良好感觉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希望成为时装杂志上营养不良的模特。这些女性就很明显超越了以保持苗条以及对男人有性吸引力为动机的女性。她们打破塑造被男性观看的身体的枷锁。这些女性专注于跑步成绩和体质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精英跑者用行动证明着女性也可以很强大。

4. 路跑赛事与都市形象呈现

在中国独特的城市景观中,国家意志、民族愿景、公众想象均已高度视觉化了。以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新景观陆家嘴为例。1990年4月以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始规划开发,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这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之一。这里包括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超高建筑一百多座。它们风格各异,高耸入云、强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与这些城市景观相呼应的还有一组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02年,浦东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929.91亿元,占上海市生产总值20101.33亿元的29.5%。然而这样的数据并不可感,人们对陆家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了解不必亲自查阅统计数据,或者深入金融机构中去体验。人们通过观看陆家嘴的宏伟建筑,就能体会到中国的发展变化。陆家嘴对岸的浦西是近代西方列强在上海建造的各式洋房。人们在黄浦江边可以很轻易看到江两边的景观,一边是旧时象征被侵略的历史,一边是象征越来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国当下。因此我当我们观看这些景观时就能深刻感受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就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然而一处地标性景观也需要有观看的最佳角度,也需要观看者有观看的心态。城市路跑比赛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景观观看路线。人们在参加城市路跑比赛时,大多会跑在马路中间,车辆将暂时无法在路面上通行。当运动员在城市马路上奔跑时,城市景观也完整展现在运动员眼中。以2017年的城市马拉松为例,上海马拉松的起点就设在外滩上,外滩是观测陆家嘴的绝佳视点。广州马拉松的起点设立在天河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是观测广州塔的绝佳视点,而广州塔则是象征着广州现代化的地标景观。除了城市景观,路跑赛事中展现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同样具有景观背后的意义。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展现的是城市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和当地的秀丽风光,一方面这些景观能够直接促进当地旅游,促进运动员对举办城市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些景观也激发运动员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运动员对祖国历史悠久的自豪感。因此,城市路跑比赛的线路设计大多会穿过城市的多个类型的景观点。

路跑赛事邀请旅游者以运动员的身份观看举办城市。在跑步过程中,运动员在跑步中对城市景观的观看是城市景观的一次呈现,运动员拍摄的照片或是被照片提供商拍摄的照片成为城市景观的二次呈现,以城市文化为基础设计的完赛奖牌又成为城市景观的三次呈现。路跑比赛通过对景观的不断呈现,景观所展现的意义也更深入地进入参赛者的心中。不仅如此,景观的多次呈现也让参赛者认同了观看景观的方式。只有通过参加路跑赛事才能看到最美的城市景观。如此一来,参赛者就会年复一年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成为观看景观的最佳方式。

城市路跑比赛有利地改变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对本地居民来说,不管是参赛者、观赛者或者是服务人员。他们都在比赛中感受到了体育比赛永不放弃、公平竞争、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而这种积极的体育精神被注入市民的头脑中后,就成为了全体市民的精神共鸣。通过城市路跑比赛,普通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得到行为上的落脚点。通过比赛,市民的凝聚力和城市归属感得到提高。同时,对于外地来参赛的市民来说,城市路跑赛事对重建外地市民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城市路跑赛事,外地城市的人通过成为“跑者”“观众”等身份与这座城市有了更加亲切的接触。欣赏城市建筑带给外地市民的是抽象的印象,那么当他们成为“跑者”“观众”后,他们看到的是当地市民的热情。对于参与路跑比赛的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人文景观。通过路跑比赛,外地市民将他们心中有偏差或虚假的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修正成真实,积极的印象。不仅是对本地市民还是对外地市民,路跑赛事都能改变他们对城市的印象。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将会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除此之外,体育媒体又能将城市形象进一步传递到未在现场的受众。无论是在比赛前媒体对城市的文化介绍还是比赛中对比赛的实况转播,媒体都能将上文所述的都市建筑景观和人文景观传递出来。通过媒体对路跑赛事的宣传,城市的文化、形态、价值观等会逐步被世人所知,可以说积极有效的媒体宣传是城市形象提升的“助推器”。

5. 路跑赛事——一场视觉狂欢

比赛当日,不管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都穿着统一的赛事服、号码布、计时芯片、专业的跑鞋。围观的群众在路边为选手加油助威。选手之前为这场比赛所做的所有物质和身体的准备都在比赛的赛道上得到展示。选手与选手间的互相观看、选手被围观群众观看中,选手的“专业角色”得到建构和认同。路跑比赛建构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空间。在比赛的赛道中,任何人不分阶级、贫富,全部都是没有区别的参赛选手,不管你曾经多么碌碌无为,在比赛的赛道上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选手体验着被围观群众、赛事志愿者、急救员、摄影师的多重关注所带来的快感。庞大的业余选手从昔日在电视上围观比赛的观众变成了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这些仪式及其象征激荡起人们内心对于跑步的再度认同和对本比赛乃至对于体育的神圣化情感。这种感受会推动他继续参与其中,并期待下次的仪式化的路跑比赛的到来。

路跑比赛除了传统的马拉松赛之外,近年来个性化的路跑竞赛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个性化路跑赛事为融合各种文化、有鲜明主题特的跑步活动,简称主题跑,其种类繁多,趣味性较强,跑步距离较短以10公里、5公里为主,如:colorrun,泥泞跑,光猪跑,粉红跑等。[5]在这些比赛中,参赛的门槛更加低。没有经过任何跑步训练的大众都可以参与到这种比赛中。个性化的路跑竞赛主要强调娱乐性,竞技性较低。例如colorrun就是一个不会计时的个性化路跑比赛。参赛选手每跑过一公里都会遇到一个色彩站,选手通过色彩站后都会被从头到脚洒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再比如泥泞跑,泥泞跑的赛道中包含匍匐、攀爬、跳跃、跨越在内的不同难度关卡。完赛的跑者大多会满身是稀泥。在马拉松的赛道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穿着奇装异服的跑者。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提出人们广场狂欢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大家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的乌托邦王国,在消弥各种差别之后自由平等交往。[6]路跑赛事就是这场巴赫金所说“狂欢理论”的现实演绎。人们以比赛的名义进行超脱正常伦理范围内的狂欢。比赛将所有不合理的举动和穿着合理化。而这些于正常生活来说不合理的举动和穿着时刻提醒着赛场与现实生活的间离。人们可以在赛场上忘掉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在赛场上体验单纯由身体实践所带来的快感。体育竞技作为一个能够引起“关注”的被“看”的对象就逐渐由自然属性(身体运动)进入社会属性(仪式化),再进而便很容易成为具有娱乐属性的商品。[7]

6. 结论

尼古拉·米尔佐夫在他的《视觉文化导论》中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门学科。因为视觉文化应当能随意跨越传统学科的边界,并成为它们的黏合剂。学界对于“视觉文化”的定义还有争议,本文并无意探讨视觉文化的定义。但是正如前言所述,视觉性研究在各种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路跑比赛近年来在国内异常火热也具有其视觉性的因素。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跑步热现象不仅仅与近年来国内大部分论文所关注的政策文件和全民体育意识的提高有关。从更深层次来说,还和跑者的身体实践、身份认同、性欲展示、都市形象建构与改善、全民狂欢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些因素的背后又有着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性因素。本文以视觉文化作为研究策略就体现在此,以路跑竞赛为研究中心,将所有与之有关的视觉性因素加以探讨。

不可否定的是,路跑产业的视觉化的确吸引了大众参与路跑运动和比赛。但同时这也让部分跑者产生了一种杰·科克利所说的“正向偏离”行为。这种偏离行为让跑者过于投身跑步运动。造成身体损伤或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在跑步中而造成家庭问题等。必须明白的是大众跑者不是职业的跑步选手,对于大众跑者来说,跑步、路跑竞赛最终的目标都只是强身健体。然而视觉性的跑步APP,体育品牌广告、越来越商业化的路跑竞赛却在诱导大众跑者成为职业跑者。越来越视觉化的路跑产业应该深思这些问题。提高大众跑者的跑步知识将是一个摆在案头的工作,只有理性跑步,才能健康跑步。

猜你喜欢
跑者跑步景观
景观别墅
休闲个体的分类及其收益研究——以马拉松跑者为例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跑步穿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起而行之 初级跑者的跑-走-跑计划
中国跑者
马拉松,过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