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养生观选 述

2018-01-28 12:02马凤岐
养生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荀子道家老子

◎马凤岐

先秦时期是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此时涌现出许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并各成一家之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时期的司马谈第一次在其著的《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百家分类,分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刘歆在这六家基础上又增添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各家诸子在论述自己学说的时候,有些也涉及到了养生的内容,比较突出的有儒家、道家和杂家。现对其一一进行概括,以飨读者。

崇仁重德的儒家

儒家涉及社会伦理较多,所以特别注重以德养生。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所以其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认为有仁爱之心、道德修养高尚的人会长寿。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心。”这主要涉及到修养内心的问题。

在饮食起居方面,孔子认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的饮食观点。

孔子还针对不同年龄的人提出相应的养生方法,“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孟子也很注重养生,认为养性是养生的关键。其承袭了孔子“仁”的观点,指出欲要长寿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孟子·尽心上》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就是对其观点最好的诠释。另外,孟子在论述修养仁义之心时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还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认为修养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故其养生思想亦汲取了各家之长。关于养生动静的问题,一方面荀子主张要经常运动,《荀子·天论》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即是此意。另一方面,他吸收了道家观点,提出“虚壹而静”的观点。可见,荀子是主张动静结合的。在对待人性欲望方面,荀子反对“去欲”,亦反对纵欲,而是主张以礼节欲,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应予以满足,但是需要有所节制,而节制的方法就是靠礼来约束。《荀子·修身》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动乱提缦;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这明显反映了儒家以德养生的观点。

效法自然的道家

道家一贯强调顺应自然的养生思想,这应该起始于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老子·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道”本身所具有的运行规律。由此推至养生,即人们的各种活动都要遵循人体自身的自然规律。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张恬淡虚无,反对厚养其生,他说:“益生曰祥(殚之假借,殃也,灾祸之意),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认为自我益生是一种灾祸,事物提前壮大之后就会衰老,这是不合于道的,故会早早结束生命。还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明确指出外在各种各样的物质会影响到人体身心的健康。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以“静”为养生宗旨,《老子·二十六章》说:“静为躁君。”《老子·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都体现了老子尚静的思想。

庄子主张“循天之理”“虚无恬憺”。如《庄子·刻意》说:“夫恬憺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憺矣。平易恬憺,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还注重养神和养形的统一,《庄子·达生》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刻意》也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憺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具体方法上,包括静以养神和动以养形。《庄子·在宥》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勿劳汝形,勿摇汝精,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天地》也说:“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久矣。”指出静以养神的必要。至于动以养形,《庄子·刻意》说:“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养生思想。

博采众长的杂家

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其出现是当时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先秦时期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为杂家代表著作之一。以下就其中的养生观点作一叙述,以此管窥杂家之养生观念。

《吕氏春秋》养生主张效法自然,这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情欲》篇说:“秋早寒则冬必暖,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于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指出效法天地的原因。之后,又在《重己》篇以用大力士乌获牵牛尾与小孩儿牵牛鼻环的例子做了比喻,指出养生必须顺着生命的天性。

吕氏十二纪描述了养生法天顺时的具体做法,即在不同的时节要顺应自然规律用相应的措施来养生。如《仲夏季》篇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深。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仲冬季》篇则云:“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必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另一方面,《尽数》篇中说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将人体与自然类比,主张动以养生。这是根据自然现象提出的养生策略,也是效法自然的实例。

“知本去害”是《吕氏春秋》中一个重要的养生观点。如《尽数》篇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意为要想获得长寿,尽享天年,就要知其本,去其害。具体而言,其又说:“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如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这种观点应该和早期道家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的哲学有关。

在对待人性欲望上,《吕氏春秋》反对禁欲和纵欲,主张顺性,认为应当“审顺其天以行欲”“修节以止欲”。其言:“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乃天地之数也。”“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顺性则是指顺其自然之性,根据个人不同的身心情况,适度地满足欲念,“利身平静,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这与荀子的观点颇为相似。

猜你喜欢
荀子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