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过“三少爷”生活

2018-01-28 12:02李育霖
养生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肚里浮生六记沈复

◎李育霖

这里的“三少爷”不是因为笔者在家排行老三。“三少爷”生活是这样的:“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里食少。有此三少,神仙可到。”其意思是说,口中的言语少,心头的事情少,肚里的食物少。有了这“三少”,就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了。此“三少”非我发明,乃出自清朝沈复《浮生六记·养生记道》。在这“三少”之后,还有“三宜”:“酒宜节饮,忿宜速惩,欲宜力制。依此三宜,疾病自稀。”饮酒应该有所节制,愤恨应该迅速消除,欲望应该竭力制止。

沈复(1763年—1832年),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薄薄几十页,仅几万字,被称为“小红楼梦”。全书真实地描写了普通百姓居家生活的种种际遇,其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很多仍值得今人借鉴。

“口中言少”,现在不少老年人肝火很旺,伤神伤身。其实,人老了后,少管闲事,说话适度,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那是对自己一种无益的损耗。在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频道的人面前,凡事都想要去争个明白,其实不过自寻烦恼而已。

“心头事少”,到了老年,人要看得开,放得开。现在不少人患有焦虑症,诸如健康焦虑症、饮食焦虑症、带孙焦虑症、空气焦虑症、养老焦虑症,可谓焦虑重重。再发展下去,要患抑郁症了。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些人将偶然的局部的现象当做普遍的整体的现象,于是自寻烦恼,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自己折磨自己,何苦来着?

“肚里食少”,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弱,少吃油腻荤腥食物,少吃半夜饭,少吃零食,提倡老年人少吃多餐,只吃七分饱。少吃好滋味,多吃坏肚皮,是不会过期的至理名言。

养生宜早。《浮生六记》中说:“人若待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他主张“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讲究的是“未雨绸缪”。事实证明,养生是一生的“事业”,而非等到退休,晚年,时间充裕了,才要关注的事情。

养生宜安。沈复认为,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心动心,外邪无以入侵。心安则身安;心劳,则心力交瘁,对于健康是大忌。

养生宜常。沈复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术记述:“晨入园林,种蔬菜艾草,灌花游药。归来吟古诗,临古帖,抚古琴。睡不在多,以神凝梦甜为佳。菜根粗饭,胜于珍馔。知己聚谈,小饮无醉。勤练太极,寒暑不侵。长此以往,乃祛病之方。”种菜,养花,练书法,弹琴,这些生活中的琐事看似平淡,其实,对于养生保健大有裨益。

养生宜乐。《浮生六记》中记述,他曾向乡里百岁老人请教长寿之道。寿星谦曰:“余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要喜欢,从不知忧恼。”这种自寻其乐之法让沈复茅塞顿开。人不快乐,其实根之源泉在身心,为何同处一境,有人乐有人不乐呢?无论何等环境,都须从苦闷之中生出希望和快乐来。

养生宜淡。沈复认为:“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痛;浓于名誉,生矫激病。浓之为毒甚矣?以一味药解之,曰‘淡’。”正如《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人安来?”

笔者正向“古稀”迈进,不敢夸口身体健康,至少目前与“四高”不沾边,“机器”运转正常,也许与读《浮生六记》学“三少”“三宜”“五宜”之相关,长期坚持“三少爷”生活方式的结果。

猜你喜欢
肚里浮生六记沈复
《浮生六记夜读》
无花果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读《六尺巷》有感
浮生六记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