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养生的 三 个 提醒

2018-01-28 12:02霍寿喜
养生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时节病症湿度

◎霍寿喜

夏天的气候标准是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依据这个标准,我国大部分地区从五月中下旬就已经进入夏季,这当然是初夏。这一时段是从春到夏的过渡阶段,保健养生的方法也很多,记住下面三个提醒,有益于身体健康。

一、初夏,请进行耐热锻炼

研究表明,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体的热耐受力增强;以后再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获得或提高热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耐热锻炼,即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进行锻炼,以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目的。而初夏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正好符合“逐渐升高”的特点,所以是进行耐热锻炼的最好时机。

初夏进行耐热锻炼的具体办法:每天抽出1小时左右进行室外活动,可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锻炼项目,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目的,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但也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高于80%时,要减少运动量,以防中暑。同时,在这一时段内,要尽可能地不用电风扇、空调(梅雨或湿度较大时,可用空调抽湿),使得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经过初夏1个多月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31℃,室外气温在36~39℃以上,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二、初夏,要开始防“湿”

初夏时节潮湿条件下产生的霉菌及其代谢物,经呼吸道吸入或摄食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即可引起呼吸道过敏症状,轻者鼻塞、流涕、打喷嚏,重者呼吸困难,喘息不止,并极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湿”气象条件,还极易诱发人体其他病症,例如,一些风湿病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难忍、四肢无力的症状;同时还易引起旧伤复发,出现神经痛。中医学将此类导致人体生病的邪气称为“湿邪”。

初夏时节如何防“湿”,当然要从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着手。初夏时节阴雨天或雾天要少开窗户,而当室外艳阳高照时,要适当开窗通风,居室内可安放部分祛湿剂或干燥原料来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出现“高温高湿”天气时,可使用空调的降温、抽湿的功能,将气温降至18~20℃、相对湿度降为50%~60%;初夏穿衣应选择具有较强吸湿能力面料(如全棉)制成的宽松服装,要经常晒被褥,勤洗澡,勤换衣;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使得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这些食物有绿豆粥、荷叶粥、小红豆粥等;要避免外感湿邪,万一在室外涉水淋雨,回家后可适量饮服姜糖水等。

三、初夏,要注意预防疰夏

疰夏,也称注夏,又称夏痿,是由于体质的虚弱和天气的暑热所产生的一种季节性病症。中医学认为,素体脾虚者,在气候炎热、雨湿较多的夏日,天暑下逼,地湿蒸腾,湿热相合,导致疰夏,表现为心烦、身倦、汗多、食减、消瘦等症状。现代医学也证明,夏季高温下,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平衡易遭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常不稳定,精神往往萎靡不振,有时伴有头痛和失眠。同时又由于高温下肾脏排泄功能大大减弱,影响了胃肠消化液的分泌,轻者食欲不振,重者会导致胃肠病症。

我国民间历来就有预防疰夏的习俗。预防疰夏常始于“立夏”前后,初夏时节正是预防疰夏的关键时段。这一时段,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注意保护脾胃,不食或少食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要保证适宜的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猜你喜欢
时节病症湿度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湿度场分析
湿度变送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带有双检测结构的电缆接头保护装置
初夏时节要缤纷
跟踪导练(二)(2)